關於中國的五嶽,有一個頗為悲壯的故事。傳說,開天闢地的盤古死後,身體化為五座山巒,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這五嶽名山各懷絕色,其中的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和五嶽其他山相比,恆山存在感似乎比較低。不過,既然可以被稱為北嶽,也必定有其獨到之處。恆山號稱“人天北柱”,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巡守來到北嶽,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
恆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1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走過人天北柱的牌樓就進入了恆山的廟群區,一路上雄渾景色和人文景觀相伴,爬起來並不覺得特別辛苦。
金龍口為“恆山十八景”之“磁峽煙雨”,磁峽即金龍峽,也叫金龍口,這裡是出入恆山的大門,兩旁奇峰插天,犬牙相錯,兩崖對峙最窄處不足三丈,抬頭僅見一線天光。谷有小溪,溪中流水似一條奔騰金龍,縱穿關隘,一瀉而出,形成了勝似龍門,雄比劍閣的絕塞天險。徐霞客當年遊歷至此,驚歎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但不足以擬之。”。
山是天地鍾秀會聚之地,舉目四望,只覺蒼山如海,群峰若浪,由此真切覺出中國人為何自古便崇山愛山,這份心胸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在平地上無從體會的。
紅牆、黃頂、綠樹相得益彰,北嶽恆山的主廟恆宗殿坐落在山體間寬大的石基上,高高低低的廟宇殿堂依崖壁而建,遠遠望去極其雄偉。
寢宮是北嶽主殿的前身,俗稱舊岳廟,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明代再次擴建,並修建了梳妝樓。因都處於飛石窟內,便利用自然的巖窟、地形、佈局,匠心獨運,既是宮觀建築,又具有園林的韻味,讓人來到後大多被景色吸引,久久不願離去。
山體上寫有飛石遺蹟四個硃紅色大字。相傳4000多年前,舜帝北巡至恆山,一塊靈石從飛石峰破巖飛出,墜於舜帝面前,舜帝就於落石處望而祭祀,封為北嶽。
一座山中,總是有了寺,有了廟,便讓人有了神仙所在的感受。前方不遠處便是會仙府,又名集仙洞,為仙人煉丹之處。《廣仙列傳》中記載,漢五帝元光五年以後,先後有茅盈、茅衷、茅固在此修煉得道,北魏天師寇謙之在此講經,唐代管革恆山遇張果老在此修煉成仙。
走在山中,經常能看到硃紅色題寫的大字,這些地方便是恆山著名的十八景。如今的恆山名氣遠不及從前,古時人們卻對它大加稱讚。它雖沒有黃山的秀美,沒有華山的雄險,也沒有泰山的氣勢,卻讓身處其中的人們總有那麼一種虛幻飄渺感,好似進入仙境一般。
恆宗殿是北嶽恆山的主廟,又叫貞元殿、北嶽廟、元靈宮,是北嶽大帝的住所。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嶽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