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詩詞無聲亦有形,道盡悠悠嶗山情!

由 司馬盼香 釋出於 休閒

嶗山自古就是眾多詩詞的靈感來源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邂逅嶗山

用詩詞表達著他們對於嶗山的情感

詩詞雖然無聲

卻也道盡山海之風骨

與一腔對於嶗山濃濃的情感

攝影@劉璐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

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

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

相信這首詩是大家最熟悉的,在朝堂受挫的李白,以山海為知己。

他一生遊遍名山大川,但想必唯有嶗山能將這遊山、觀海與尋仙三者的感受結為一體,字裡行間,嶗山流露著超凡脫俗的氣質。

遊嶗山

——賀敬之

黃山盡美恐非真,

山川各異似才人。

嶗山遜君雲如海,

君無嶗山海上雲。

嶗山作為海上名山第一,獨具一份山海氣概。

秋天登嶗山,尋一高處望山觀海,看一抹悠悠斜陽點燃天際的雲彩,這份愜意的觀感,是嶗山的豪爽豁達。

攝影@紀春章

無題

——丘處機

雲海茫茫不見涯,

潮頭只見浪翻花。

高峰萬疊連雲秀,

一簇圍屏是道家。

作為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多次來到嶗山講道,開創龍門派,並留下了數十首描寫嶗山的詩詞,今天,丘處機的詩詞石刻主要分佈於太清遊覽區、仰口遊覽區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也為嶗山更添一份清雅。

攝影@紀春章

西江月·嶗山太清宮

——蒲松齡

獨坐松林深處,

遙望夕陽歸舟。

激浪陣陣打灘頭,

驚醉煙波釣叟。

蒼松遮蔽古洞,白雲靄岫山幽。逍遙竹毫拿在手,描寫幻變蒼狗。

作為嶗山最有仙氣的地方,太清不僅僅有秀麗的山水風景,更有蒲松齡先生筆下的《聊齋志異》中民間廣為流傳的《勞山道士》、《香玉》的故事。

今天在嶗山的太清宮內,還能看到書中所寫的那面穿牆的影壁,還有為這位民間文學家所建造的祠堂,這些都是嶗山獨有的文化歷史底蘊。

題下宮三官殿

——范仲淹

千古如天日,

巍巍與善生。

禹終平絳水,

舜亦改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今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在宋代,太清宮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經頗具規模,其中的主要建築至今都保留了當時的風格,是嶗山重要的文化歷史遺產,也是嶗山雄偉滄桑的體現。

訪嶗山

——吳太蜀

膠東勝地有嶗山,道是神仙住此間。

峰插紫霄濃霧擁,巖封黃海碧波環。

上清宮裡千年樹,梳洗樓前百丈泉。

最愛風光奇絕處,天來飛瀑漲龍潭。

都說嶗山是座仙山,不僅僅只是風景活似是仙境,也是因為有著千年道家文化的深厚積澱。

院落鎖清秋,秋天的嶗山古木參天,奼紫嫣紅。這份場景也讓嶗山有了一股“仙氣”。

攝影@姜兆陽

自柳樹臺遊靛缸灣蔚竹庵

——郁達夫

柳臺石屋接澄潭,

雲霧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尺瀑,

果然風景似江南。

秋天的九水可真的是一處難得的山水畫廊,有漫山的斑斕彩葉、清澈見底的溪流素潭、幽靜的林間小路。

行走在石階上,眼前一幕幕畫卷緩緩展開,是這個季節的嶗山專屬的文藝氣質。

攝影@呂振

八仙墩

——紀曉嵐

陡壁東溟上,登臨意豁然。

鯨魚吹海浪,鷗鳥破螟煙。

足外真無地,眼中別有天。

餐霞誰到此,千古說表蓮。

八仙墩緊鄰青山漁村,相傳是八仙過海起步的地方,早在明代便有大學士高宏圖曾言:八仙墩如錦茵繡籍,實第一奇,第一麗。

今天遊客們可以在太清紅碼頭乘遊船在海上遠觀八仙墩,感受嶗山之“海上仙山海上看”。

攝影@嶗山特約攝影師 董志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詩人

而秋天又是一年中最富有詩意的季節

不如趁秋色也試著作一首詩,

說說的你眼中嶗山吧!

來源:悅行嶗山

【來源: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