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韓國的首都首爾松坡區,有一片空地,空地上矗立著一塊石碑。碑之正面,銘滿了滿、蒙雙語之正文譯文;碑之背面,則銘刻著漢字的正文,碑額則鐫刻著“大清皇帝功德碑”幾個字。
此碑的經歷頗為多災多難。數次被人為推倒,掩埋在地下,又屢屢被洪水沖瀉而出,依天意麵世。搞得韓國人對此“國恥碑”,是既憤怒又糾結,就在碑面上亂塗亂寫以洩憤。
為什麼韓國人會對這塊石碑,有著“喪權辱國”的切膚之痛,並屢屢推埋之?可惜,天不遂韓國人之願。石碑被次次深埋,又屢屢被洪水沖瀉而出、破土面世,令韓國人無可奈何。
1963年,韓國遭到洪水肆虐,很多房屋被洪水給沖毀,數十年上百年的樹木被洪水沖垮,與此同時一塊,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的巨大石碑,被衝上了岸。在洪水褪去後,這塊巨大的石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碑上刻著“大清皇帝功德之碑”這7個大字。篆體漢字,十分亮眼,清朝皇帝的功德碑怎麼會在出現在韓國境內呢?又是哪個大清皇帝立的呢?原來,此位尊皇是清朝的建立人:皇太極。
因為李氏朝鮮的國號、衣冠都是大明賜予的,萬曆年間還曾不惜國力幫助朝鮮打退了日本的侵略,對朝鮮恩如父母。所以明末後金崛起後,李氏朝鮮也是力挺大明的,對後金和之後的大清都造成的不小的威脅。渡江之後皇太極只用了12天的時間,就打到了李朝的京城腳下。當時李朝的君主李倧慌了手腳,再三思量,做了既然打不過就投降的決定。然而第二年的春天,李朝主王李倧便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大禮,願意被皇太極派遣。
清朝官員馬伕大向朝鮮仁祖提出,因在三田渡立碑以紀念皇太極功德。朝鮮仁祖哪裡敢不從,於是便命人改築三田渡壇所,鋪磚造閣,以供奉石碑。1913年,距離甲午戰爭過去了近20年後,這塊碑被重新豎立起來,又立了43年之久。再次被拆除已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法西斯投降之後了,因為韓國文教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因此下令著人給拆除了。沒有想到1963年,洪水肆虐又被衝了出來,這才有了開頭所說的那一幕,怪不得專家研究後直呼恥辱!
也難怪近代胡適說過“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韓國人願意活在他們自以為的歷史裡,我們並無權干預。不過,面對這樣一個板上釘釘的鐵證,還要選擇強行否認,著實是有點說不過去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