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烏蒙大地春意盎然。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社群,海拔2280的吳王大坪地,勁風掠過山頂的風車,把部分風能轉化為電能留下,又向著另外的風車“撲”去。
登高遠望,周邊山上幾十架隨風旋轉的風車映入眼簾,這是吳王大坪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而另一道獨特的風景,則是夾雜在起伏山巒之間的數千畝茶園。暖陽斜照,和風拂面,偶有積雪的山林間青草翠綠,煥發著勃勃生機。
山上風光無限好,地裡村民勞作忙。
67歲的吳宇文頭戴草帽、手握鋤柄,動作嫻熟快捷,鋤過之處雜草紛飛,轉眼間就清理好一片地。
“今天是給合作社幹活,每天有100塊錢的勞務費,我自己也種了茶,再有一個多月就可以採摘了。”2019年,吳宇文將自家的8畝地種上茶葉,隨著茶葉的收益越來越高,生活也越來越有盼頭。“有點活幹還不容易生病,種上茶葉後不僅有事做還有收入,這是一舉兩得。”吳宇文的想法簡單而淳樸。
茶園每個階段的工作,祠堂邊社群黨支部書記李隆權都無比關心。“經過寒冬的洗禮,茶園土壤已經板結,地裡長出了野草,所以要及時除草鬆土,減少水分和養分的消耗,這有利於促進春茶的提早萌發,進一步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看著滿目翠綠的茶園,李隆權越來越有信心。
祠堂邊社群平均海拔1700米以上,高寒氣候讓糧食產出率較低。為了謀求發展,近年來,社群抓住納雍縣委縣政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建茶葉基地每畝補助2000元的契機,及時組織召開群眾會、院壩會,給群眾算收入,透過“政府前期扶持,群眾自種自管,村合作社回收茶青”的模式,引導群眾在3336畝可耕地上種茶3000畝,達到人均1畝茶、戶均4畝茶,實現整個社群由糧改茶的蛻變,走上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李隆權看來,社群能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支援、群眾擁護、技術指導”三件法寶。
剛開始,村民沒種過茶,很多人心裡沒底,在騌嶺鎮黨委政府的支援下,李隆權組織村“兩委”成員、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分批外出參觀和學習。在和參觀地茶農的交流中,群眾知道了種茶每畝可實現純收入四五千元,並且採茶老幼皆可。這讓前去考察的群眾有了信心,下了決心。
有了政府支援、群眾擁護,社群在技術指導上倍下功夫。社群成立了納雍縣騌嶺鎮涼池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當地技術人員、種養大戶參與管理合作社,並聯系貴州大學茶葉種植專家及省關工委相關人員到場指導村民種植茶葉,讓部分群眾成為真正種植專家。
茶產業的發展還解決了群眾在家就業問題,合作社採取勞動力入股方式,1000元為1股,每天務工按照100元進行統計,半年或年底進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進行結算,實現產業合作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促進共同發展、共享成果。同時,騌嶺鎮還成立鎮級銷售專班,透過不同分類對接市場,打消了群眾難找銷路的後顧之憂,合作社也與部分企業、公司簽訂銷售訂單。
為了保障農戶在茶葉未收益之前的經濟利益,社群還因地制宜引導群眾在茶溝裡套種天麻、辣椒、馬鈴薯、大蒜、花生等作物。“去年以來,我們在茶溝試種了500畝天麻,產值收益很可觀,今年準備繼續擴大至1000畝,進一步促進群眾增收。”李隆權介紹。
乘勢而上,接續奮鬥。今年,合作社在成功認證有機茶葉,註冊品牌的基礎上,將新建茶葉加工廠、天麻加工廠和培訓基地,著力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讓村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村美民富產業旺,一幅鄉村振興的新畫卷正在祠堂邊社群徐徐展開。(楊 貴、史開雲、陳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