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擦亮傣寨旅遊的金字招牌

本文轉自:人民網-雲南頻道

人民網西雙版納8月26日電 (記者木勝玉)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城出發,往西南方向驅車大約1個小時,就到了位於邊境的打洛鎮,鎮上有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勐景來。

黨建引領擦亮傣寨旅遊的金字招牌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勐景來。人民網記者 木勝玉攝

勐景來是一個傣族村寨,共居住著121戶500多人。湄公河的支流打洛江,從寨子的西側穿流而過,漫步勐景來,一棟棟別緻的傣家竹樓掩映在竹林中。村民至今保持著織錦、竹編、慢輪製陶、刻寫貝葉經、打傣拳、演奏古樂等傣族傳統生活和文化習俗。2003年,勐景來與西雙版納金孔雀集團合作,成立了勐景來景區有限公司,聯手打造傳統村落保護、農業休閒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特色景區,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建立活動示範村”“中國文化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傣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示範基地”“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最佳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獨特的邊寨風情和儲存完整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大量遊客到此觀光。

黨建引領擦亮傣寨旅遊的金字招牌

勐景來村黨群活動中心。人民網記者 木勝玉攝

勐景來村黨支部積極融入西雙版納州邊疆黨建長廊示範帶建設,與勐景來景區黨支部、打洛邊境派出所黨支部建立“警企村”黨支部聯建機制,採取“支部+企業+村民”合作發展模式,堅持立足鄉村特色,在保留中創新,將民族文化元素與鄉村旅遊產業深度融合,將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邊境鄉村文化旅遊發展路子。

“一開始,在更換屋頂琉璃瓦為傣族傳統緬瓦時遇到了阻礙,很多村民持觀望態度,支部黨員巖甩、玉恩、巖溫回主動站出來,率先把自家的琉璃瓦換成了傣族傳統緬瓦,大家親眼看到屋頂換成緬瓦後變得古樸詩意,更符合傳統村落的氣質後,才有部分村民同意換屋頂。”打洛鎮黨委副書記鄭淇峰介紹說。

此後,勐景來村黨支部趁熱打鐵,透過召集村民開會、到家裡溝通等方式和大家說明村寨開發旅遊的好處,由勐景來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積極籌措資金,僅用半年時間就更換了勐景來村全部村民家的屋頂瓦片。

為了提升寨子的旅遊承載能力,勐景來村黨支部和企業通力合作,多方籌措整合資金近2億元,實施村寨道路提升工程,更新消防設施、“三網入地”工程、汙水處理設施,新增旅遊基礎配套設施,拆除老化建築和異化建築,庭前院後種植花草樹木,發動黨員群眾全力提升人居環境,鼓勵村民用雙手建設望得見鄉愁的美麗宜居家園。

“現在,恢復傣族傳統村落的風情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村民們即使再建新房,也是自覺用傣族傳統緬瓦蓋頂,不建異化建築。”勐景來村黨支部書記巖溫相說。

黨建引領擦亮傣寨旅遊的金字招牌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勐景來。人民網記者 木勝玉攝

以前寨子裡都是村民自己做竹編、陶器、織錦、打鐵,後來經濟條件好了,大家覺得花錢買更方便,就不願自己費力做了,傣族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為傳承保護好傣族文化,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說服村裡年老的手工藝人重操舊業,讓傣錦、造紙、慢輪製陶、染布、製糖、竹藝、釀酒、打鐵等傣族傳統手工藝在旅遊開發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現在村寨裡的國家、省、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就有7項,既增加了老年手藝人的收入,又培育了村寨新的文化業態和經濟增長點。”巖溫相說。

村寨裡開發旅遊人氣旺了,村幹部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和民宿。黨員巖應拉、玉恩帶頭辦起了村裡第一批農家樂,村裡誰家要開辦農家樂時來請教,他們都會認真指導。在巖應拉、玉恩等黨員的帶動下,村寨裡如今已有10多戶人家辦起了農家樂,戶均年收入達10多萬元。

“2016年中專畢業後,我就到勐景來景區工作了,一是離家近,二是工資收入穩定,公司還給我們買了‘五險一金’。”周邊村寨到勐景來景區務工的玉相的說。玉相的村裡就有10多個村民在勐景來景區工作。

“在黨委、政府和組織部門的支援下,勐景來村於2018年與我們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完成了景區升級改造,並於當年成功建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司每年支付給村民土地租賃費用近300萬元,村民們不僅能獲得門票收入分紅,還能在‘星光夜市’和‘趕擺場’擺攤經營,解決了村民就近務工就業問題,最高峰時為群眾提供了400多個就業崗位。”勐景來景區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亞茹說。

如今的勐景來村,在黨建引領下,寨子美了、群眾富了,每年吸引遊客遊覽60萬人以上,為群眾帶來了經濟收入的“源頭活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全村走上了一條文旅、農旅深度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90 字。

轉載請註明: 黨建引領擦亮傣寨旅遊的金字招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