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篁嶺曬春
篁嶺風光。
江西婺源的篁嶺遍地有篁竹,是個出門見竹海的地方。篁嶺山腰上的篁嶺村,古時由北方一支曹姓士族遷徙而來,選擇遠離交通要道的深山老林同族聚居,以避戰火,成為一處沒有圍屋的客家山村。
現在的篁嶺村,早已不是藏匿山嶺人未識的封閉山村,而是婺源的一張名片。在梯田的油菜花海上空,雙向的索道纜車穿梭對開,坐在纜車轎廂裡,周邊的山巒群峰一覽無餘,腳下蜿蜒迂曲的盤山公路清晰可見,那是進山的車路和健步登山的另一條路徑,原始向現代的延伸。
下纜車,不遠處即是徽派建築風格的村頭祠堂,也是“婺源民俗文化展覽館”。村頭空地上張燈結綵,留有春節喜慶的痕跡。彩布製作的土牛,馱載著山民們的企盼:牛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崖邊上立著數根竹竿,掛著一串串通紅的幹辣椒,裝點著山村的春天。環顧四周,有桃紅李白油菜黃的掩飾,沿山而建的房舍層層疊疊,緊密摞起,黛脊白牆煞是好看。
這裡有幾條石階小道,通往村子的不同方向。隨意選擇一條水瀑濺落,霧氣升騰,小橋精巧的花溪水街邊走邊瞧,狹窄的石板路兩旁,俱是裝修考究、藝術氣息濃郁的小店,坐在此,抿著飲品,近看帶起水花嘩嘩轉動的大水車,遠眺層巒疊嶂的油菜花田,一股“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趣油然而生。
在往梯田花海方向走的岔路上,有個修繕一新的老式戲臺,戲臺上下空空蕩蕩,沒有鑼鼓咚鏘演村戲,但“戲”在戲臺外。低頭看,戲臺下廣場邊擺放著四隻籮筐,分別貼著用紅紙寫上的“五穀豐登”,這是一種農事氛圍的烘托。抬望眼,房屋的閣樓上,平伸出數根長長的圓木,這就是篁嶺觀光的主題——曬秋。住家把地裡收穫的苞米、辣椒等攤放在一隻只大笸籮中,再擺放在圓木架上,經秋陽照耀,赤橙丹黃,高低錯落,像一頂頂華彩的圓傘,遠近撐開在雲氣繚繞的山村。眼下仲春,曬秋時節已過,木架上仍不空落,篁嶺的土地不乏物產,一笸笸青茶擺出晾曬,清新淡雅,濡綠春境,別是一番春韻。
由於村子依山而建,地勢逼仄,民居緊挨,立體呈現,把穿越其中的街道擠得窄巴巴的。時值週末,遊客如潮,進出院裡屋外,旮旯拐角,走到哪兒都覺新鮮,我已經“迷路”了,乾脆不按路標指引,走到哪兒算哪兒。隨著人流來到天街,這是村子較高的地段,亦是人流密集地,臨街的房屋都成店鋪,櫃檯上方掛著現釀米湯、桃花雪曲等當地釀飲價格的木牌子,頗有徽州古風。最出名的,莫過於朝天椒、山茶油、皇菊這“篁嶺三寶”。這三樣土特產都很普通,然又很接地氣,滋養了世代山裡人,平凡之中不尋常。
佇立在高高的觀景臺上,視野開闊,山勢樓臺盡收眼底,是個理想的攝影點。最顯眼的是幾位頭戴油菜花冠的姑娘並排而坐,一會兒面朝村景,一會兒又齊刷刷頭扭向一邊,來個回眸探春……歡快嬉樂,儼然觀景臺上的“主角”,引來多少目光注視,感染著旁人。有了像她們那樣身著五顏六色衣裝的遊客,景深不再呆板,春光更加明媚,加上先前看到的茶笸,明明就是曬春呀。
春日來篁嶺,雖然看不到曬秋盛景,遇見曬春也不枉此行。(霍無非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