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如何走近“詩和遠方”?

全域旅遊,如何走近“詩和遠方”?

□薛世君

有人曾調侃說,“旅遊就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話雖尖酸,卻一針見血。有社會學家說,旅遊者心理的共性無非是“求新、求知、求樂”,也是鞭辟入裡。人們不惜跨越千里萬里,就是想獲得平時得不到的知識、體驗和快樂,活出新意、活出品質。

由此再來看今天召開的全省文化旅遊大會,可謂非同尋常。

先不說《關於建設文化旅遊強省的意見》提出的目標讓人振奮,也不說“一帶一核三山五區”文化旅遊發展佈局具體明確,單說貫穿其中的“全域旅遊”理念,就讓人耳目一新。河南歷史名勝數不勝數,自然山水“南雄北秀”,文化旅遊資源相當豐富,“老家河南”理應是當仁不讓的“詩和遠方”。

怎麼把“全域旅遊”理念落地生根,如何讓大家都來親近“詩和遠方”,筆者覺得至少應該參透以下六個字,分三組:

第一組是“升”與“降”。4月1日起實施的《河南省旅遊條例》明確規定,“依託公共資源建設的景區應當對六十週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高低於一百四十釐米的未成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人民警察、國家消防救援人員實行門票免費”,這一突破在國內尚屬首次。

目前全國多數景區的免票年齡在70週歲,有些是65週歲。但是就像有專家說的,“70歲以上,還有多少人能腿腳利索到處旅遊?”此外,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營養水平高了,青少年的個頭都“躥”得很快,免票的身高門檻理應適當提高。

把免票的身高限制“升”上去,把免票的年齡限制“降”下來,一“升”一“降”之間,實際上是對“門票經濟”的摒棄。旅遊業是集行、遊、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產業鏈條長、帶動效應大。據測算,旅遊業每創造1元收入可間接創造7元社會財富。看似門票少了,但客流增加了,其他收入會遠大於那點門票錢,這是算大賬。

第二組是“快”與“慢”。今天有兩個訊息,合在一塊讀挺有意思,一是鄭州將加快推進沿黃慢行系統建設,二是加快推進鄭汴洛軌道快線建設。一“慢”一“快”,為的是讓“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歷史文化景觀串珠成線,觸及的是文旅服務質量的精髓。

幾年前,筆者有次從廣州到南澳島海邊遊,適逢五一假期,路上各種堵車,結果兩天的線路遊,路上就耗去了八成時間,時間只夠與大海打個照面,旅遊體驗相當糟糕。把去玩的路程變短、變快,把遊玩的時間拉長、變慢,才是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的正解。

鄭雲高速的開通,拉近了鄭州市民與雲臺山的親切感,去的時候越快,欣賞雲臺山美景的時間就越充足;鄭汴城際鐵路的開通,讓開封的“後花園”角色愈加凸顯,往來越是便利,在開封的時光就越是悠閒……該快的地方快起來,該慢的時候慢下來,旅遊體驗才能越來越最佳化。

第三組是“表”與“裡”。以前的旅遊是什麼狀態?有句順口溜描述得很形象:上車就睡覺,下車就撒尿,見景就拍照,最後啥都不知道。到一個景區,擺擺POSS一拍,挑點手信紀念品一買,把照片往朋友圈一曬,這趟旅遊就算齊活兒了“痕跡旅遊”的味道很濃郁。

但現在不一樣了,今天的旅遊,正在更多地向“體驗旅遊”轉變。年前筆者去中牟建業電影小鎮逛過一回,發現這種沉浸式、場景式、體驗式的旅遊很受歡迎,年輕人把民國斗篷一系、把電影中的戲服一穿,立時有一種穿越感,好像人生double了一下似的。雲臺山的雲上院子、杭州的安縵法雲、麗江的悅榕莊、青城山的六善等等網紅民宿,價格動輒千元以上,為啥依然爆滿?人家賣的不僅是房間,還是個性化的服務、溫情的體驗。

“留痕旅遊”與“體驗旅遊”,一重“表”,一重“裡”。由“表”及“裡”,既是理念轉變,也是業態轉型。做好“全域旅遊”這篇大文章,自然不是建幾個景區那麼簡單,而應該是“軟硬兼施”,硬體上槓槓的自不必說,理念提升、服務水平、管理模式、機制完善等軟體更是關鍵。

把握好這六個字,更加有助於貫徹“全域旅遊”的理念,有助於打造文化旅遊強省。文化旅遊強省啥標準?我覺得一句話就夠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71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域旅遊,如何走近“詩和遠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