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兒童常用感冒藥成分“大解析”

由 段幹方 釋出於 休閒

  兒童普通感冒即急性鼻咽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個最常見型別,其臨床主要特徵包括髮熱、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頭痛、全身痠痛乏力等表現。臨床中應用的兒童感冒藥品種類繁多,比較代表性的有複方氨酚黃那敏、複方氨酚烷胺、複方氨酚甲麻、美敏偽麻等。下面就兒童常用感冒藥的成分進行解析,以解開各位心頭的謎團。

  一、解熱鎮痛藥

  很多兒童感冒藥名中都有氨酚XX,其中的氨酚指的是對乙醯氨基酚,屬於非甾體抗炎藥。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中常用的兩種解熱陣痛藥為布洛芬及對乙醯氨基酚,也就是家長比較熟知的“美林”和“泰諾林”,WHO僅推薦此兩類藥物為兒童退熱藥物。其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從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作用在中樞,可選擇性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前列腺素合成,導致外周血管擴張、出汗而達到解熱的作用;作用在外周,透過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釋放,提高痛閾而起到鎮痛作用,緩解全身痠痛症狀。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兩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布洛芬除了解熱鎮痛功能外,還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關節炎關節痛時口服的芬必得就是布洛芬製劑。目前市面上的感冒藥中的解熱鎮痛藥多為對乙醯氨基酚,其原因可能在於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複方製劑的穩定性相對較高,對胃腸刺激性小,適用的年齡段較大。口服含有解熱鎮痛類藥物後,患兒多會發汗,加之發熱時不顯性失水的增加,因此需要注意補充水分,防止脫水的發生。

  二、抗組胺藥物

  兒童感冒藥中的“那敏”,主要指的是馬來酸氯苯那敏,即“撲爾敏”。作為組胺H1受體拮抗劑,其能對抗過敏反應所致的毛細血管擴張,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從而緩解鼻粘膜充血水腫滲透性增加引起的噴嚏、流涕;緩解支氣管平滑肌收縮所致的喘息。撲爾敏為第一代組胺受體拮抗劑,對外周及中樞的組胺H1受體選擇性差,因此口服含有撲爾敏的抗感冒製劑後患兒可有嗜睡、睏倦症狀,從而增加休息時間,對疾病的恢復有一定幫助。而新一代的抗組胺藥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曲普利啶、伊巴斯汀等,可選擇性作用於外周組胺H1受體,從而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三、金剛烷胺類

  一些抗感冒複方製劑中的“烷胺”指的是金剛烷胺,其能抑制流感病毒甲型和丙型,特別是對亞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較強,對乙型流感病毒無效。抗病毒作用機制可能為阻止RNA病毒穿透宿主細胞。如果病毒已穿透宿主細胞,還能阻止病毒的脫殼和釋放核酸,干擾病毒的早期複製。此外,可封閉宿主細胞膜上的病毒通道,組織病毒穿入人體細胞。

  四、鹽酸甲基麻黃鹼類

  抗感冒複方製劑中的“甲麻”指的是鹽酸甲基麻黃鹼,其為擬腎上腺素藥,屬於鼻減充劑,可直接激動腎上腺素受體,也可透過促進腎上腺素能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而間接激動腎上腺素受體,對a和β受體均有激動作用。可舒張支氣管並收縮區域性血管,作用時間較長。抗感冒製劑中的甲基麻黃鹼可收縮鼻粘膜血管,從而減輕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症狀;舒張支氣管從而減少咳嗽、喘息。由於其對β受體有激動作用,因此可引起一定範圍內的心率加快,血壓增高。

  五、化痰祛痰類藥物

  有些複方抗感冒製劑中含有如鹽酸氨溴索、羧甲司坦等,作用於支氣管腺體,使低粘度的唾液粘蛋白分泌增加,高粘度的巖藻黏蛋白產生減少,從而痰液粘稠性降低,易於咳出。與化痰藥不同,祛痰藥主要指的是以愈創木酚甘油醚為代表的噁心祛痰劑,透過刺激胃黏膜,引起輕微的噁心而反射性地使呼吸道腺體分泌增加,痰液稀釋而易於咳出。

  六、鎮咳藥

  以氫溴酸右美沙芬、福爾克定為代表的鎮咳藥,主要作用機制為中樞性鎮咳,可直接作用於延髓咳嗽中樞,與可待因不同,無藥物依賴性。對於兩歲一下的兒童,因咳嗽是一種保護機制,可促進痰的排除,因此應用鎮咳藥物需謹慎,應用時多與祛痰化痰藥物聯合應用。

  七、咖啡因

  咖啡因是從茶葉、咖啡果中提煉出來的一種生物鹼,適度地使用有祛除疲勞、興奮神經的作用,大劑量或長期使用也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一旦停用會出現精神萎頓、渾身睏乏疲軟的戒斷症狀。抗感冒成分中的咖啡因含量少,不會引起成癮性。作為中樞神經興奮藥,其能興奮大腦皮層,提高對外界的感應性,並可收縮腦血管,加強解熱鎮痛藥緩解頭痛的作用。

  普通感冒屬於自限性疾病,病程多為3-5天,抗感冒藥物多為複合製劑,各成分比例協調,主要起到緩解低熱、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咳痰,改善全身症狀,縮短病程的作用。在感冒期間加強護理,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多飲水促進代謝,服用抗感冒製劑緩解症狀,一般都會較快康復。若採取上述措施,症狀持續3日不緩解或逐漸加重,可能為病毒合併細菌、非典型病原體如支原體等感染,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必要時加用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