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穿梭在口岸的邊貿人 2015.7.28日

王君是個有著漢族名字的哈薩克族外貿商人,家住距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幾十公里的兵團團場。上世紀80年代末,王君就開始在口岸從事邊貿生意,從一名擺地攤的小販發展到如今的跨國商人,期間的經歷也見證了口岸的發展。王君的父母都是兵團人,他說自己的漢族名字是上小學時一位鄰居起的,是他使用至今的“官方”名字。他還有一個哈薩克族名字叫阿不都拉。圖為來自青島的遊客慕名前來選購地毯。(圖/文 新疆日報 於雷)

 

阿不都拉是上世紀80年代霍爾果斯口岸向哈薩克及第三國恢復開放後最早一批入駐的商戶。如今,他所在的國際商貿中心早已成為口岸最重要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之一。

 

阿不都拉說他做生意是被姐姐帶進門的。“有一次替姐姐在口岸看攤。看了一天就琢磨出門道,從哈薩克商人手裡進些好賣的貨,再轉手賣給內地商人,不需要太費腦子,遍地都是錢”。回家後,阿不都拉賣掉摩托車,湊了8千元,在邊民互市貿易市場用木棍和棉布撐起一個棚子,開始照葫蘆畫瓢地擺攤做生意。幾十年間,他從一名小商販,發展到如今穿梭於中哈兩國專門從事地毯、裘皮生意的外貿商人。

 

期間阿不都拉認識了回族女孩馬春蘭,兩人結為夫妻。“真正做起生意才發現,遠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一開始特別苦,生意也有幾次大起大落”,阿不都拉說,“折騰了幾年,又被人騙了8萬元的貨。那可是全部本錢啊!”

 

血本無歸的阿不都拉和妻子之後回團場放過羊,幫人站過櫃檯。積攢了一些本錢後,不服輸的阿不都拉從頭再來,又和妻子在口岸擺攤賣貨。圖為阿不都拉的妻子在店裡照看9個月大的小女兒,大女兒已經上高三了。

 

“我始終記著媽媽給我說過的一句話,做生意和做人是一個道理,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團結姊妹、與鄰和睦相處。”阿不都拉回憶道。圖為阿不都拉偶爾也會扮演模特的角色,替顧客試穿試戴裘皮製品。

 

東山再起的阿不都拉沒有重複以前的失敗經歷,憑著誠信經營,生意越做越好。2006年,霍爾果斯口岸當時規模最大的商貿大廈——霍爾果斯口岸國際商貿中心建成使用,阿不都拉成為首批入駐商戶。圖為阿不都拉在店鋪門口擺放了幾隻動物標本,吸引遊客拍照觀賞。

 

很多顧客只是為了欣賞從俄羅斯、土耳其等國進口的地毯,並不是真正想購買。阿不都拉總是不厭其煩地滿足顧客需求。阿不都拉自有他的生意經:雖然只有百分之三的顧客有購買需求,但要把百分之百的客人當做這百分之三的客人。

 

讓阿不都拉頗感自豪的是他在商貿中心創造了幾個第一:第一個在商貿中心從事外貿地毯生意、第一個從事進口裘皮製品生意。心存感激的阿不都拉說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口岸給予商戶們的極大支援。“進入商貿中心至今,我們從沒上過稅”,阿不都拉說。圖為阿不都拉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科國際貿易中心考察。這裡大都經營國內各大紡織企業的產品。

 

2011年12月2日,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封關運營,這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建立的首個跨境自由貿易區。有著敏銳嗅覺的阿不都拉正積極尋找經營產品,準備入駐該中心。圖為阿不都拉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哈薩克境內選購商品。遠處的H型建築為中哈兩國連線通道。

 

阿不都拉在霍爾果斯口岸國際商貿中心入口處查收一批從土耳其發來的掛毯。

 

阿不都拉在檢查貨物質量。

 

阿不都拉在給國外生意夥伴打電話進貨。現在,阿不都拉除每年兩次親赴哈薩克阿拉木圖市選購貨物外,其餘大部分貨物都是透過電話進貨。

 

阿不都拉和妻子的飯很簡單——奶茶泡饢。

 

生意空檔,阿不都拉在給小女兒換尿不溼。

 

傍晚時分,阿不都拉在整理零鈔。當天的營業額近萬元。阿不都拉說,旅遊旺季時一天的營業額都在5、6萬元。

 

“做生意就像開餐館,不可能既做早餐又做午餐,還要帶上晚餐,生意是大家一起做的,但是該自己做的那份生意就要全力以赴做好。”阿不都拉又念起了自己的生意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93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穿梭在口岸的邊貿人 2015.7.28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