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影片越是被重視,越值得警惕

  假如沒有現場影片,時下的個別熱點事件,會引發高度關注嗎?事情的發展又會是什麼走向?什麼結果?

  這恐怕不僅是我,也是更多網民心頭懸著的問號。

  廣西某地一男子電動車不慎摔倒,腿上鮮血直流,隨後趕到的一女子將其扶起並送到醫院。男子聲稱沒帶錢,女子墊付了醫藥費,並跑前跑後幫忙取藥。然而,醫治完畢後,男子非但不稱謝,反而誣陷女子是肇事者……這也是最近刷屏的一段影片,熟悉的一個橋段。無奈之下,女子報警,民警調取事發路口的監控錄影。面對監控影片,該男子最終承認是自己不慎摔倒。在過萬的評論、跟帖中,很多人都在追問:如果現場沒有監控錄影,好心人如何說得清楚?

  有一個不能不迴避的現實問題是,當下公眾輿論往往只是藉助一些並未還原事實真相的片段或碎片資訊,就急於熱議、爭論、站隊、評斷,而有關部門迫於源於輿論的壓力,又怕來自更上層部門的壓力,有時不得不草率而慌忙地回應社會關切,做出“輿論裁判”。

中國人的一天:影片越是被重視,越值得警惕

  而影片——主要是引發網路喧囂的那些事件類影片——作為“目擊證據”的出現,改變了輿論生態。當然,真理應是越辯越明,也因此,有人說影片“一辯就明”,他們認為,事實就在那裡,情緒也在那裡,不像口供或旁證資訊,可能存在一定的想象、推理空間,所謂邊界模糊的爭議空間。基於影片所呈現的事實,事實所蘊含的情理、法理,公眾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交鋒。

  筆者以為,影片的忠實記錄,確實有助於很大程度上消除關於事實真偽的爭議,避免主觀色彩過於強烈的討論、負面不當情緒的裹挾和起鬨站隊的爭吵,有助於促進圍觀網民的理性表達,更節約了大量時間成本。口頭表述、文字或圖片傳播,資訊質量難免有衰減變形,真實性可靠性也需核實求證,往往不如一段影片來得簡單、直接、豐富(當然,影片的攝錄製作以及推送,也需要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這,不能不說是影片時代的一大亮點。

  然而,刃有兩面,有鏡頭也就有鏡頭之外或曰鏡頭都難以觸及的事實真相。影片的作用越是重要,越是值得警惕。

  一是城市乃至鄉村近年來都熱衷安裝監控探頭,居民自費安裝也悄然成風,但是,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邊界常常“裝”出問題,有越位也有出界。另一方面,影片常常被濫用、亂用。影片的不完整性,現在已經成為一些網路熱點事件的“致命傷”,要麼被剪輯刪改,要麼被一方把控,要麼被缺損,影片提供方總是儘可能去除對自己不利的段落。一些熱點事件現在常常出現劇情反轉,這其中不少就與相關影片不連續、不完整有關。而在真相大白之前,社會影響已經產生並擴散,對當事人的傷害或不公處罰也已形成,傷人的“子彈”已經飛了一段時間,遲到的解釋往往變得蒼白無力。

中國人的一天:影片越是被重視,越值得警惕

  二是影片既然有用、有料、有效,偷攝、誘拍、偷傳,便成為當下一些爆料者、舉報者以及滋事者的“必殺技”,他們已經諳熟某些問題的解決之道,爆猛料、引關注、造聲勢、加壓力。具體的操作路徑為,搞事情、錄影片、標題黨、強推送。

  三是影片事件易成熱點,備受關注,輿情裹挾之下,管理部門乃至執法機構有時僅僅以影片上某些情緒化表達、表現,以及網民由此引發的片面看法為依據,去評判某個當事人一貫的表現、真實的動機。僅僅憑藉一兩分鐘的影片素材,給當事人畫像、定論,嚴肅嗎?科學嗎?有時草率處分當事人,不過是某些官員急於平息事態,以保全自己的官位,有失公正,也容易助長某種社會戾氣。

  因一段影片而點燃的熱點事件,近年來在網上此起彼伏,影片上的不當言論、不雅鏡頭或不法勾當,每每成為大眾刷屏消費的狂歡物件。舉頭三尺有探頭,有鏡頭,正成為一種無聲的卻是有效的監督。有人說,這是傳統社會治理“人盯人”模式的一個顛覆,其居高臨下一覽無遺所構成的威懾力,使所有道德宣講和法律教化望塵莫及,而它的準確再現和及時回放的功能,更讓任何神探都瞠目其後。據瞭解,餐飲業正在推動“明廚亮灶”的透明服務,消費者可以在門廳監看實時畫面,而公安機關早已明確要求,警察執法時,面對公眾圍觀拍攝,在拍攝不影響正常執法的情況下,警察要自覺接受監督,要習慣在鏡頭下執法。

  “在鏡頭下”,更準確地說是“在陽光下”或“在公眾的注視下”。公共空間裡,所有人被監督,所有人才會有敬畏,所有人才可能有持續的安全感。但是,鏡頭不可能無處不在,監督也不可能無時不在,當鏡頭不在的時候,或者鏡頭的捕捉未能呈示更為複雜多面的真實狀況時,良知和正義的底線應該在,人應該時時點亮自己的心燈。——一個真正文明進步的社會無疑是這樣的,鏡頭是節制的,心頭是慎獨的。

  組稿、編輯:伍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76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影片越是被重視,越值得警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