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2017-09-22

  科技日報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這一成果於22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地球化學 地球物理學 地球系統學》上線上發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課題負責人張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透過“發現”號無人潛水器攜帶的深海鐳射拉曼光譜探針,科考團隊在我國南海約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測到兩個站點存在裸露於海底的“可燃冰”:一個站點分佈在冷泉化能極端生物群落中;另一個站點位於一個活動的冷泉噴口的內壁,這也是在我國海域首次發現正在噴發的深海冷泉噴口。

  科考團隊透過自主研發的拉曼光譜探針,在1000多米深的海底對裸露在外的“可燃冰”進行了現場探測,並證實其為標準的I型水合物。資料顯示,兩個站點快速生成的“可燃冰”並非單一的籠型結構,其內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氫等自由氣體,這也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譜資料證實這一科學結論。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2014年-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的支援下,“科學”號在該區域連續開展了4個航次的集中調查。

  張鑫告訴記者,2014年—2015年,利用長基線水下定位技術和深海超高畫質影片技術,科研人員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確水下位置,但苦於沒有相關的原位探測技術,無法驗證此猜想。2015-2016年,科研人員自主研發了世界首臺可以直接插入高溫熱液噴口(450 oC)進行原位探測的系列化拉曼光譜探針,可對深海熱液流體、冷泉流體、“可燃冰”和沉積物孔隙水進行原位化學成分分析,成為了本次發現的主要高技術手段。原位探測技術可以避免傳統取樣方式由於從深海海底到海面之間巨大的溫度、壓力等環境因素變化導致的樣品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已成為國際深海研究的熱點。

  2016年,科研人員還透過自主研發的保溫保壓樣品轉運器,將在海底放置了410天的人工合成的“可燃冰”樣品帶回甲板,創造了在海底原位儲存人工合成水合物放置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此前的紀錄由美國MBARI海洋研究所保持,只有43天,回收的“可燃冰”樣品已被用於研究“可燃冰”的形成、分解以及與周圍海水之間的物質交換。

  “可燃冰”一般分佈在深海沉積物或者大陸永久凍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則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體作為氣源,因此極難存在,在全球也鮮有報道。張鑫認為,發現裸露的“可燃冰”的冷泉區域將是研究“可燃冰”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機制的極佳天然試驗場,該區域海底可能也不排除有潛在的“可燃冰”資源。

  注: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朱麗

  稽核:管晶晶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9月6日上午,有居民在溪頭社群微信群裡問:是否有一家名為“鑫燃燃氣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小區檢修燃氣管道。頓時,微信群裡就炸開了鍋,好多居民都說有“燃氣公司的工作人員”來敲過門,還有居民已經購買了他們推銷的產品。

  家住溪頭社群秀水華庭小區的王女士就是將信將疑付給對方360元。上網查詢了這款可燃氣體探測器的價格,價格在50元左右。

  而浙能天然氣有限公司客服提醒市民,該公司員工上門都會提供客戶詳細資料,穿工作服同時佩戴工作牌,一般檢查是不收取費用的,即使要收費也會告知使用者去公司視窗繳費。

  (2017-09-12)


  OFweek新能源汽車網訊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宣佈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亦稱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的訊息引起社會巨大反響。隨後,我們發表了一文,對可燃冰的開採及效能進行了全面報道,詳細闡述了可燃冰對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影響,其中,一組引用央視“100L可燃冰可以讓汽車跑5萬公里”的資料卻遭到各界質疑。

  “5萬公里”屬計算錯誤?

  100L可燃冰真的能讓汽車行駛5萬公里嗎?這種說法被很多業內人士從各方面進行了論證。總結如下:

  “5萬公里”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根據央視的報道資料,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釋放出167立方米的天然氣,那麼就意味著100L可燃冰可釋放16700L天然氣,如果按照100L的天然氣可以讓汽車跑300km計算,100L的可燃冰確實可以跑50100km。

  那麼,100L天然氣是否可以支援汽車行駛300km?透過查詢資料得知,天然氣和汽油的熱值大約1立方米天然氣=1升油,天然氣由氣態變成液態的壓縮比為200:1,那麼透過換算得知,100L的氣瓶相當於20L的油箱,如果按照7L油跑100km為依據,則可大致估算,100L天然氣支援汽車行駛300km的資料在合理範圍之內。

  基於上述結論,100L可燃冰支援汽車跑5萬公里的結論又是否成立?《中國汽車報》記者透過多方採訪,分別從體積壓縮比和熱值對比進行驗證,最終得出了結論。從體積的壓縮比來計算,根據“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釋放167立方米天然氣”,以及“100L天然氣可支援汽車行駛300公里”為出發點,100L可燃冰可釋放出16700L左右天然氣,而天然氣由氣態轉為液態的壓縮比為200:1,那麼100L可燃冰支援汽車行駛的距離為100*167/200*(300/100)=250.5km,與央視報道的5萬公里數據相差甚遠。那麼,央視的計算方法錯在哪兒了?答案一目瞭然,央視將100L支援汽車行駛的天然氣指代為氣體狀態。

  另外,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劉科透過熱值進行換算,也驗證了資料存在的錯誤。他指出,100L可燃冰中天然氣的含量不足20kg,以燃燒產生的熱值來計算,即每100L可燃冰含的能量不到18L汽油的能量。按目前小型最省油的汽油車百公里油耗5L計算(20km/L),可以跑不到360km。

  因此,關於“100L可燃冰支援汽車跑5萬公里”的新聞一經報道,頓時引起一片質疑。其中計算誤差確實太大,讓人不得不震驚。正如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節能技術研究所所長殷承良所言,“可燃冰生成的機理是由天然氣和水,在低溫高壓的深海條件下生成,確實是可以變成密度很高的物質,但密度再高,也無法支援汽車行駛5萬公里的路程。”

  應用價值不可弱化

  當初被紛紛看好的“可燃冰”在一夜之間出現了神反轉,原來這個神奇的能量塊並非是汽車的“永動機”,那麼這一切真的只是一場誤會嗎?

  “可燃冰同時具備低溫、高壓儲氣和吸附儲能的條件。雖然難以支撐汽車行駛5萬公里,但是其高能量密度卻不容忽視。”殷承良進一步解釋到,可燃冰是在低溫高壓的條件下形成的,體積雖小,但儲存的能量很大。此外,一些儲存氣體會與其他化合物產生吸附情況,比如氫氣就經常會有多孔狀的儲氫材料,將大量的氫氣吸附在裡面,形成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但是可以儲存大量的能量,可燃冰也具備相對同等的條件,只要外部條件發生變化,吸附的能量就可以釋放出來並且進行燃燒做功。

  殷承良還強調,可燃冰在深海里的儲量非常豐富,比汽油、柴油等傳統化石燃料的含碳比高很多。同時,相比於芳香烴分子結構的燃料,可燃冰含有的甲烷只有一個碳原子,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較低,燃燒的清潔度十分高。

  作為改變未來能源發展格局的新興能源,可燃冰可應用於交通、冶金、電力、輕工等行業,其中包括內燃機、汽車、鍊鋼、熱處理、印染、紡織等諸多方面,對下游產業的價值十分巨大。不可否認,可燃冰的成功試採只是第一步。“如果能實現可燃冰商業化的開採,實現低成本的開發,確實不失為一種前景十分廣闊的能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非常規油氣與新能源研究院負責人楊金秀重點說明了可燃冰的開採難度。另外,可燃冰對低溫儲存及運輸環境要求比較高,危險性也比較大。同時深海開採環境十分複雜,僅僅靠單艘開採船隻進行作業,距離大規模工業化及商業化的開採還需要很長時間。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gnin”:照你這麼說還要啥核動力航母,直接用可燃冰

  網友“杭州使用者51xxxx195”:什麼時候能上市呀,產品

  網友“屁屁君丶”:別想了,開採難度大,價格貴,轉化應用難

  網友“讓夢做的綆像樣”:可燃冰,,,,,

  (2017-09-08)


  可燃冰是目前的一種新動力源,可燃冰又被稱為甲烷水合物,這種物質為固體形態的水於晶格(水合物)中包含大量的甲烷。最初人們認為只有在太陽系外圍那些低溫、常出現冰的區域才可能出現,但後來發現在地球上許多海洋洋底的沉積物底下,甚至地球大陸上也有可燃冰的存在,其蘊藏量也較為豐富。甲烷氣水包合物作為石油、天然氣的新時代替代能源而備受期待。

  但是請注意——可燃冰的能源密度不可能高於液化天然氣。媒體炒作:“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以釋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可見可燃冰能量密度非常之高,而且在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石油、天然氣、煤炭要多出10倍之多”,這句話也不靠譜。可燃冰不可單獨利用,只能以氣態天然氣形式利用。糾結可燃冰含164立方米天然氣沒有意義,可燃冰能源密度再高也高不過液化天然氣(1噸液化天然氣=1360立方米天然氣)。表說明化石燃料的比能量和能源密度的資料。可燃冰的能源密度(Energy density)比石油、天然氣、煤炭要多出10倍之多顯然不對。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現代軍艦的動力系統,無非是四種動力模式構成:核動力-汽輪機、鍋爐-汽輪機、柴油機組、燃氣輪機。最簡單的使用模式自然是外燃機模式下的鍋爐-汽輪機組模式——燃燒->燒水->蒸汽推動輪機。但是,可燃冰燃燒的副產物是水分溢位。因此可燃冰單獨使用並不合適。正確使用是將可燃冰以氣態天然氣形式利用。

  但是LNG動力船舶雖然經濟性更好一點,但是裝置佔用的空間更大。對於軍艦的整體設計來說並不合算。而且很關鍵一點,軍艦的全壽命成本中,燃料成本所佔的比重要遠遠低於民船。而LNG也並不能讓艦艇跑的更遠、更快。所以說未來的水面艦艇動力系統,仍然會以核動力-汽輪機-綜合電力系統,使用液態燃料的燃氣輪機-綜合電力系統為核心發展。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要是把軍艦的油換成可燃冰會不會增大續航能力?軍艦可以以可燃冰作為燃料,但是效果很差!

  (2017-08-26)


  OFweek新能源汽車網訊 這幾天,“可燃冰”一詞成了各大新聞媒體的熱門詞。這一情況主要源於5月18日一則央視新聞報告: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宣佈,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在2030年以前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將會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發去賀電。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說實話,可燃冰試開採成功並不是引起民眾興奮的G點,儘管這可能在未來對國家乃至世界的能源格局產生巨大影響。而真正令民眾興奮的是央視在新聞報道中提到:可燃冰所蘊含的能量巨大,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約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以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為例,假設一次加100昇天然氣能跑300公里,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里!按現在家用汽車60升左右的油箱量,如果將來技術實現,那加上一箱等體積的可燃冰的話,一次可以跑上一年多了。省去了加油的麻煩,真是方便。

  這種情況真的會出現嗎?我們還是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可燃冰?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hydrate),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可燃,而被稱作“可燃冰”或“固體瓦斯”、“氣冰”。賦存於水深大於100-250米(兩極地區)和大於400-650米(赤道地區)的海底沉積層內,這裡的壓力和溫度條件,能使天然氣水合物處於穩定的固態。

  根據資料顯示,世界可燃冰碳含量估計值是當前已探明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中碳含量總和的2倍,海底可燃冰的儲量至少夠人類使用1000年。墨西哥灣、西非、北冰洋、南海及我國西藏地區可燃冰儲量豐富。中國可燃冰資源儲量為800多億噸油當量,相當於我國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的2倍。這不得不讓全世重視了。

  眾所周知,如今的化石能源已經被開採的差不多了,尋找可代替的新能源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雖然電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很多年了,但科學家們心知肚明,電能源始終無法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在家用車領域,一箱油可以跑300-500公里,而電動車充一次電實際可200-300公里,而隨著電池的損耗,到後來續航里程可能只有原來的80%,甚至更低。而且說實話,這幾年全世汽車製造行業在電能源研發和利用方面還沒有突破性成就,甚至可能會在這條路上迷失方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鄭州使用者51xxxx195”:什麼時候能上市呀,產品

  網友“讓夢做的綆像樣”:可燃冰,,,,,

  網友“屁屁君丶”:別想了,開採難度大,價格貴,轉化應用難

  網友“gnin”:照你這麼說還要啥核動力航母,直接用可燃冰

  (2017-09-08)


  OFweek新能源汽車網訊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宣佈:“中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連續超過8天的穩定產氣。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不料,這個新聞隨即引得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XXX媒體: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開啟一個可採千年的寶庫。

  XXX媒體: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開啟一個可採千年的寶庫。

  XXX媒體:中國可燃冰試採技術領跑世界。

  XXX媒體:可燃冰有望在2030年實現商業開發,降低中國能源的對外依存度。

  XXX媒體:中國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是全球試採成功的第一個國家。

  XXX媒體:如果中國確能成功實現工業開發“可燃冰”,那麼其在同美國爭奪世界最發達經濟體的戰役中又多了一張非常重要的王牌。

  某媒體現場報道:

  (2017-09-11)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大洋網訊 戴著VR眼鏡體驗空中漫步,看機器人畫畫,瞭解量子科技通訊……9月16日,由廣州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創委、市環保局、市農業局、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市全民科學素質辦和海珠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2017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海珠溼地正式啟動。在一週內,300項科普活動將陸續登場,讓市民體驗。

  據瞭解,9月16日至22日期間,全市的學會、科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社會機構以及具有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等科普資源的有關單位等,結合各自職能,深入社群、學校、企業、農村等開展科技宣傳、科技展覽、專家論壇、講座、科普表演、科普遊等廣覆蓋、多形式的科普活動。各區科協也將在街(鎮)、社群、農村開展多場群眾性科普活動。

  今年全國科普日同時舉辦網路線上科普活動,中國科協的“科普中國”平臺正式在廣州落地,在網站、微信、微博、“科普穗道”(科協與大洋網合辦的網路科普頻道)和廣州數字科普視窗(科協在全市90多個社群設定的社群科普平臺)進行科普宣傳。廣州市公民科學素質(網路)知識競賽及廣州市農村居民科學素質(網路)知識競賽等全市性的科普競賽也將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行。

  玩轉高科技:看機器人繪畫學量子通訊

  “媽媽!我也想去玩彈泡泡!”昨日上午9時剛過,海珠溼地北門廣場牌坊熙熙攘攘,帳篷下站滿了來參加活動的男女老少。在一個展位上,一個小女孩正戴著手套“顛”肥皂泡,泡泡在她手上輕快地彈跳。

  為什麼平時一碰就破的泡泡可以在手上“跳舞”呢?科普講解員解釋,泡泡是由清潔劑分子和水組成的,清潔劑分子和小孩手上的油脂是“天敵”,油脂可以破壞泡泡表面的張力。但是戴上手套後,手套可以隔絕油脂與泡泡的接觸,而且手套上細小的絨毛還可以把泡泡托起來。

  除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小遊戲外,市民群眾還可以體驗人工智慧、VR等技術領域的新產品。在機器人展區,技術人員陳先生向觀眾介紹,繪畫機器人的套件可以實現自主程式設計並識別電腦裡的畫圖軟體,只要把想畫的圖放到電腦裡,就會自動編譯成機器可以識別的語言,再透過資料線傳輸將程式碼傳到繪畫機器人上,機器就可以用筆頭在紙上作畫。“電腦裡有多少圖都可以畫出來,而且畫一張圖的速度要比人工快10多分鐘,並且還更精確。”在VR展區,觀眾甚至可以體驗“空中漫步”的刺激感受。

  據瞭解,2017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活動,在主會場就設有130個展位,分為“創新驅動發展”“科學破除愚昧”“科學助力成長”三個展區,當中許多是平時難得一見的高新科技成果,比如來自廣東國盾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量子通訊產品、來自劉人懷院士團隊的餐廚垃圾處理技術、來自億航科技的184無人機,以及來自中科院廣州能源所的可燃冰展品。

  聽院士講座:我國食藥用菌年產量佔全球75%

  2017年廣州市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後,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社、廣州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辦的“科普大講壇”活動在海珠溼地公園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作了一場題為《食藥用菌與人類健康》的科普報告,為現場聽眾上了一堂豐富有趣的食藥用菌食品安全課。

  食藥用菌是指香菇、木耳、靈芝、蟲草等可供食用和藥食兼用的大型真菌。

  據瞭解,食藥用菌資源豐富,地球上的真菌估計有150萬種,已描述的有9萬種,其中我國已描述的有14060種,藥用真菌約900多種,正式入藥的約有50種。

  我國食藥用菌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目前全國食藥用菌產業年產量達3000多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75%,在農業經濟中僅排在糧油、菜、果之後的第五位。

  未來兩週,“廣州院士專家校園行”將邀請張景中院士和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到8所中小學校做科普講座;“廣州科普遊自由行”活動將邀請市民參觀廣州重點實驗室、龍頭企業、科普基地等單位。

  文/廣報記者羅樺琳 實習生遊宇霞通訊員卜浩健、梁夢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13thirty”:科普!

  網友“termination”:銅梁區

  (2017-09-18)


  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可燃冰也叫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 Hydrate)是分佈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天然氣水合物甲烷含量佔80%~99.9%,燃燒汙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小得多,而且儲量豐富,全球儲量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

  目前,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最近兩年開採試驗取得較大進展。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訊息,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超過7天的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賀電指出,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經過近20年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這是我國在掌握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申論熱點獨家模擬題及詳細解析模擬題

  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這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解析

  現階段世界人口依舊在增長,我國更是人口大國,人口的增多讓環境資源變得更加稀缺,面對趨緊的能源壓力,我們在不斷精進科技,從而探索新的能源,向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眾多未知領域邁出認知的步伐。可燃冰的開採成功便是我們探索新能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未來國家的發展,乃至全人類的生存都具有重大意義。

  從當前我國發展所遇到瓶頸來看,其中資源供應緊張就是其中之一。可燃冰試採成功,一旦能夠技術成熟進而大規模供應並投入使用,將會減緩陸地資源供應緊張的問題,大量開採陸地資源也是對環境的一種破壞,現今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愈來愈高,可燃冰的開採也可以保護陸地環境,給陸地資源短暫的休眠和自我修復的時間。可燃冰開採中更是我國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因此可燃冰對於國家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與此同時,可燃冰從發現到開採也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現如今也只是試採成功,對於技術和採集可行性勢必要做出更多的革新,不能沾沾自喜,對於可燃冰試採成功事件,除了欣喜之餘更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首先,從試採到批次成熟採集,還需要繼續探索與研究,對於採集可燃冰要規範安全的開採,這也是我們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繼續努力研究穩定安全的開採技術。

  其次,可燃冰的開採也需要考慮到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最大承受能力,可燃冰的大規模開採。這個階段轉換到商業規模的開發生產階段,還有經濟、地質災害、環境等問題需要考慮,不能再走先破壞在治理的老路,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二者要並重,呈現出健康的科學發展方式。

  最後,任何事務都離不開規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燃冰的開採要在法律與制度的約束下合理開採,避免日後不具備資格、非法經營的商家以此為依據牟利,因為開採不正規浪費資源,甚至造成環境汙染或者安全事故。

  總之可燃冰的試採成功無疑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新的力量,合理開採,合理利用我們更要做足功課,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能夠服務於人的新能源,我們可以共同期待可燃冰能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帶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2017-09-03)


  OFweek新能源汽車網訊 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試採滿月了,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域可燃冰試採平臺的資訊顯示,截至6月10日14時52分,此次試採已連續產氣31天,總產氣量21萬立方米,平均日產6800立方米。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石油對外依存度長期居高不下是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成功試採可燃冰,讓人們看到了能源安全威脅得到緩解的一絲曙光。在汽車行業,可燃冰帶來的話題效應也在持續發酵。其中之一,便是可燃冰實現商業化開採後,是否能解決燃料電池汽車制氫短板。

  “應用前景應該比照天然氣”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朝全在《2016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釋出會上曾表示,2016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上升至65.5%,2020年前可能超過70%,對我國能源安全構成很大威脅。不僅如此,據瞭解,中國每年還要進口大量的天然氣滿足國內需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郭焦峰告訴記者,這個數字達到300億立方米。

  可燃冰試採成功“燃”起了希望。作為一種由水分子和氣體分子組成的類冰狀籠形包合物,其外形酷似冰,能像固體酒精一樣被直接點燃,人類還可以從中分離出甲烷。我國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按當前的消耗水平,可滿足近200年的能源需求。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記者,可燃冰的成份與天然氣一樣,應用前景應該比照天然氣。

  天然氣的價格比較便宜,在居民生活、發電供暖、化工及汽車燃料等方面都有較廣泛的用途。郭焦峰說:“天然氣是一種潔淨環保的優質能源,幾乎不含硫、粉塵和其他有害物質,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少於其他化石燃料。國產天然氣價格大約1元/立方米(坑口價格),進口天然氣的價格分為兩種,現貨價格大約1.5元/立方米,長期協議價格大約2元/立方米。”

  不過,我國可燃冰目前僅僅試採成功,離商業化開採還有較長的距離。林伯強認為,可燃冰實現商業化開採還需要10 20年,郭焦峰的觀點是需要10 15年。“汽車產業是能源消耗大戶,現在離可燃冰商業化開採還有一定時間,應加強汽車使用可燃冰的研究,迎接可燃冰的大規模應用。可燃冰的開採成本低於2元/立方米,就將有商業價值。”郭焦峰對記者說。

  制氫是燃料電池短板之一

  燃料電池汽車有諸多的優點,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終極目標。同濟大學張智明博士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項能源生成技術像燃料電池那樣將諸多優點集於一身。

  (2017-09-04)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看,藍火!

  神狐海域上空跳動的藍色火焰,釋放出深海中沉睡千年的能量,更是在譜寫中國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冰與火之歌!

  今年5月,我國在南海試採可燃冰成功,標誌著中國可燃冰科技水平達到世界一流。這其中,一位從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專家功不可沒,他就是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可燃冰試採工程首席科學家盧海龍(見上圖,資料照片)。

  “我因為可以省去不少學費選了這個方向”

  2015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學術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教授盧海龍捧起印有“李四光學者”燙金大字的紅色證書時感慨萬千:“這不僅僅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這份責任,是盧海龍在中國乃至世界地質研究領域中所負使命的彰顯。

  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的盧海龍,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進行礦床地質學研究幾年後,赴日本留學繼續深造,“陰差陽錯”地搭上了研究可燃冰的“探索號列車”。

  盧海龍這樣解釋自己的“陰差陽錯”:“那時候可燃冰研究是前沿科學,很多日本學生因擔心無法畢業而不敢研究。我呢,則因為可以省去不少學費選了這個方向。”就這樣,盧海龍選擇了這一生所從事的志業。

  三年留學時光,盧海龍如飢似渴地吸收知識,如琢如磨地進行實驗,積累了紮實的學科基礎。1998年,盧海龍成為日本第一個天然氣水合物專業博士。

  留學期間,盧海龍有了生平第一次跟隨考察船出海的經歷。當問及第一次置身茫茫大海的感受時,盧海龍的回答讓人有些意外:“最強烈的感覺,就是不想幹了。”

  原來,因為船小,海況也不佳,盧海龍上船後興奮了一會兒就開始嘔吐。因為暈船隻能靠喝糖水來補充體力的盧海龍,一個星期後慢慢適應了船上的生活,繼續著魔似的研究可燃冰。

  23年創造多個世界性“首次”,選擇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從小就學過《地質之光》這篇報告文學,李四光執著、堅毅、創新、踏實的科學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談及地質學前輩的科學精神,盧海龍充滿敬意。現實中,他也努力踐行著這樣的科學精神。

  盧海龍心無旁騖,純粹執著地進行科研:出海,取樣,實驗,研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一塊指甲般大小的透明冰晶,讓盧海龍在業界嶄露頭角。盧海龍與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第一次真正取得了日本可燃冰的樣品,證明可燃冰在日本海域的真實存在,蜚聲海外。

  隨後,盧海龍移居加拿大。從日本海到北極冰架,從馬爾馬拉海到秘魯,盧海龍在全球探尋可燃冰,不知疲倦。

  多年努力換來可喜成績,盧海龍創造了許多個世界性“首次”:首次發現多成分可燃冰成分分佈的不均勻性;首次確認了H型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存在;首次提出“地層流體抽取法”的試開採原理與方法……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可燃冰的理論研究工作,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晃23年,盧海龍早已適應多年的海外工作和生活,且日本和加拿大都給予他非常優厚的待遇,導師也極力挽留……留下還是回去?祖國正是急需人才時,豐富的人才政策也向海外遊子頻頻丟擲橄欖枝。無垠大洋,沒不了遊子的愛國情;浪花淘沙,洗不了心中的報國志。

  還是回國!2014年,海外漂泊多年的遊子,乘著國家“千人計劃”的東風,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大半,還想為國家多做點事情”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成功!”

  一句簡單的新聞標題,凝結著中國科研人員的無數心血,盧海龍也傾注了畢生所學。

  可燃冰因其產生的能量高、汙染小,且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的開採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回國後,盧海龍在北京大學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微生物學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團隊。這支團隊在開展可燃冰勘查和開發有關的基礎物理、化學性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援。

  “我研究了一輩子可燃冰,想為國家做點事,這次試採可燃冰讓我有了報國的機會。”盧海龍說。

  我國海域雖然可燃冰儲量豐富,但儲層條件並不好。盧海龍和科研團隊咬定青山不放鬆,從試採前的勘查準備到提出地層流體抽取試採法,再到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案,他們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準備。

  5月10日14時52分,點火成功!

  從水深1266米海底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的天然氣,點火後閃爍著藍色火焰,令“藍鯨1號”鑽井平臺上的所有人都無比興奮……這是全球首次在泥質粉砂儲層中試採可燃冰成功,在世界科技史上鑄下了輝煌的烙印。

  科研事業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年過五旬的盧海龍深知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緊迫性,對待學生毫無保留,悉心培養。

  “盧老師非常希望把學生培養成獨當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華眼中,盧海龍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成長。

  “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大半,還想為國家多做點事情。”盧海龍說這番話時很平靜,亦如那風和日麗時的海面波瀾不驚,但聽者卻分明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一腔澎湃著的愛國赤誠……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4日 08 版)

  (2017-09-04)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057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重磅!我國科學家宣佈首次在南海發現裸露“可燃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