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福州熊貓世界、海峽(福州)熊貓世界在福州為聞名海內外的1990年北京亞運會吉祥物“盼盼”的原型——大熊貓明星“巴斯”舉辦隆重的30歲(相當於人類一百多歲)生日慶典系列活動,來自海內外三千多名各界人士參加該慶典活動。 劉可耕 攝 大熊貓明星“巴斯”辭世享年37歲 傳奇一生見證中美友誼兩岸良緣
中新網福州9月14日電 (記者 林春茵 劉可耕 張麗君)曾赴美國演出掀起中國旋風,曾助兩岸戀人情緣一線牽,第十一屆亞運會“盼盼”的原型,海內外著名的友誼天使,大熊貓明星——“巴斯”,因病於9月13日上午8時50分在福州辭世,走完傳奇一生,享年37歲。位於福州市大夢山的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14日公佈了這一令熊貓粉絲們傷心的訊息。
當天,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陳玉村介紹了“巴斯”傳奇的一生和它最後的時光。
據介紹,“巴斯”於1984年5月6日來到福州,整整在這裡生活了三十三個半年頭。早在1984年就為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愛。巴斯4歲時就前往美國洛杉磯,參加奧運會表演;1987年,赴美國聖地亞哥市進行國際文化交流,原計劃3個月的訪問因當地人民的喜愛而延長至半年之久。
見證中美友好關係
今年1月18日,來自美國、日本等地的巴斯迷們共同為37歲巴斯慶生,世界紀錄認證官為巴斯頒發了“世界上現存最長壽圈養大熊貓”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
前美國聖地亞哥動物園工作人員喬治妮當時特地飛越太平洋,來為巴斯慶生。喬治妮曾在28年前接待熊貓巴斯首次赴美演出。她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曾回顧當年四歲的小巴斯在美國掀起的中國熊貓熱。她說:“巴斯坐飛機到洛杉磯,再從洛杉磯乘‘熊貓專列’到聖地亞哥,甚至還有警察護送……這可實在不尋常。巴斯在美國200天,共有250萬人來看她,很多人重複排隊四五個小時,只看到巴斯‘三分鐘’。”
巴斯訪美之行,有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9個國家的750多家報刊、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媒體,發出2萬多條報道,把巴斯表演的盛況傳遍全世界,巴斯被世界人民譽為“特技熊貓”“友誼天使”。1990年,巴斯成為亞運會吉祥物“盼盼”的原形。
為巴斯慶生,喬治妮特地穿上印有嬌憨可愛的熊貓巴斯畫像的套頭衫,和印有熊貓巴斯的“中國紅”長襪,都是當年熊貓巴斯在美之旅的週年紀念品,她說:“這些衣襪,當年簡直搶都搶不到。”
喬治妮還曾於1990年以巴斯為主題撰寫了兒童讀物。她說:“我覺得‘巴斯’是友誼與和平的象徵,它為中美交流搭起了一座橋樑。在那之後,中美之間關於大熊貓保護、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漸漸多了起來。”
2015年9月21日,巴斯重返美國紐約。以她為主角的3D動畫片《巴斯向世界人民問好》亮相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屏”,滾動播出,吸引眾多紐約市民駐足觀望。
見證兩岸良緣
對於巴斯首任飼養員陳小玲來說,巴斯是她的“孩子”,也是她的“月老”。1987年巴斯赴美時,陳小玲才19歲出頭。調皮的巴斯有一回趁她不在,把表演用的桌子推向牆邊,踏桌翻牆,跑進一片竹林。陳小玲簡直要嚇壞了,巴斯卻在那裡高高興興吃竹子。
陳小玲陪伴了巴斯10年,也教會了熊貓耍雜技。一位臺灣同胞在福州經商,成為大夢山巴斯熊貓雜技表演的常客。“愛屋及烏”的他,非常中意陳小玲,就託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陳玉村介紹,將陳小玲納為兒媳,促成了一段跨越海峽的良緣。
陳小玲的先生也是巴斯的忠實粉絲,巴斯去廣州、深圳、泉州等地巡迴演出,這位臺灣小哥也跟了一路。1994年陳小玲去了臺灣定居,才不得不離開巴斯。在她心裡,巴斯是她的親人。
締造醫學神話
74歲的陳玉村照顧熊貓超過40年,被稱為“熊貓爸爸”。在他看來,“巴斯”一生總共經歷了3次“死裡逃生”。第一次是四川媽媽李興玉救了它。而另外兩次,先是因高血壓導致血管破裂,後又因急性胰腺炎而生病垂危,幸虧它意志堅強,又得科研人員正確救治,才從鬼門關逃了出來。
“巴斯”在1996年16歲左右時,患上白內障。為了讓它重見光明,福州東南眼科醫院、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聯合操刀,為它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在此之前,還沒有熊貓做過這種眼科手術。由於不知道熊貓的晶狀體大小,誰也不敢保證手術一定成功。幸運的是,一週以後,“巴斯”完全康復。
2001年,工作人員在給“巴斯”檢查的時候,發現它的血壓比年輕時高了3倍,隨時有可能血管破裂。2002年,“巴斯”突發血管破裂,昏迷不醒,血流滿地,醫療團隊整整搶救了一個星期,陳玉村回憶說:“都以為它挺不過來了,已經開始通知醫院為它做屍檢,沒想到七天七夜後,‘巴斯’醒了過來。”
更危險的狀況出現在2010年,“巴斯”30歲,相當於人類百歲以上。“巴斯”反覆陷入昏迷,參與救治的專家按照急性胰腺炎嘗試,7天后,“巴斯”醒了過來,掙扎著走出了房間……那一刻,所有專家和醫護人員無不熱淚盈眶。
“‘巴斯’的晚年,尤其是今年6至9月生病期間,一個強大的醫療專家和護理團隊頻繁出現在它面前,三個多月來,醫護、工作人員本著‘全力以赴、分秒必爭’的原則,夜以繼日地工作,對它的照顧大大超過了自己的親人。”陳玉村說。
“70後”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高階獸醫師徐素慧哽咽地說,與“巴斯”相伴幾十年,它的離世,就象自己身邊的一位親人永遠離開了我們;它傳奇的一生沒有遺憾,走得安詳,永遠活在大家的心裡。(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二三”:這都有原型,熊貓不都一個樣
網友“祝我孤獨且長壽丶”:就像軍犬一樣,對軍人來說,是戰友,而不僅僅是動物
網友“♤笑容下的悲傷♤”:噴 子的世界我們正常人不懂,他們都是現實中存在感為零的存在,如果不在網上找點存在感,他們會死的
網友“Joker”:熊貓看人也都一個樣,
網友“貴陽使用者61xxxx135”:熊貓是中國的國寶,盼盼對中國做出的貢獻巨大,代表了中國做出來那麼多的外交成就,死後被人一句動物而已,死了還發新聞,真讓人感到悲涼,自己國家的人都看不起,重視代表中國的國寶,別人會看得起你的一切?
網友“四樓B座”:我辛辛苦苦幾十年,為國家做的貢獻竟然不如一隻熊。
網友“人生怎能如初見”:噴子們,自己想想你們比巴斯強哪兒?你們除了能在網上嗶嗶一下,還能幹啥?一隻你們嘴裡的畜牲都能成為亞運會吉祥物,讓美國人排隊幾個小時就為了看三分鐘,創造經濟價無數,你們在看看自己,是不是覺得自己連畜牲都不如?
網友“朱港”:童年的記憶,那年奧運會有好多熊貓盼盼的紀念品買。
網友“冰之藍”:我們公司領養的。
網友“PS”:很多人想不通熊貓命為啥比人金貴?說明你是視野還比較窄!如果你能讓別國跪求中國並花幾百萬美金一年租你,給你包機,並給你打造千萬豪宅,你能每天吸引上萬人花幾十票子來看你,重點是你的生子能帶動附近餐飲酒店股價上升!創造如此價值,你也金貴是國寶!
網友“舍=得”:老鐵,沒毛病,這就是熊貓外交
網友“小孩你過來”:短短几個字體現出了你的知識有多麼的短淺
網友“鎮天子”:有的熊貓死了,但人們還記得;而噴子們死了,那就都死去吧!
網友“GEXP-43”:一是熊貓的稀少,還有就是熊貓的外形好看攻擊不強
網友“孤獨的獨角獸”:感覺自己人生還不如帶墨鏡的一隻熊
華克生先生走了。
7月26日,這位即將迎來91歲生日、俄羅斯中國文學研究界和翻譯界的重量級人物,在莫斯科最好的季節,靜靜地離去了 。
“中國文學的翻譯與研究,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7月26日,與中國文學結緣70載的俄羅斯著名漢學家華克生教授,駕鶴仙去。
91歲,在中國習慣中,也算得上“喜喪”,但是聞聽這一訊息,中國作家王蒙的反應是“十分悲痛”。他當即擬了一份唁電,轉達對華先生家人的問候——華老專門研究翻譯過王蒙的作品。北京大學教授、俄羅斯文學研究專家任光宣,也十分震驚,他給記者發來簡訊無比傷感:斯人駕鶴仙去,盡留下無窮思念;而近年來在莫斯科開起了“中國書店”的尚斯國際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穆平,在朋友圈寫道:如鯁在喉,難忍悲痛。“華老先生對漢學推廣的殷殷關懷,常常回蕩於心”……
“他的離去,對中俄文學界來說,是一個巨大損失。”這位與中國、與中國文學結緣70餘年的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功勳教授,“中俄關系六十週年傑出貢獻獎”獲得者之一,也用自己的一生,寫就了一部傳奇。
他翻譯了最早的《儒林外史》外文版本
“他哪像個八九十歲的老人!就是個六七十歲、精神飽滿、活力無限的學者。”近幾年,但凡見過華克生先生的人,無不對他的“鶴髮童顏”印象深刻,對他的“筆耕不輟”欽佩不已。
90歲了,他每週還會乘坐地鐵,輾轉近2個小時,去位於莫斯科阿爾巴特大街的中國書店轉一轉、看一看;前年,他還翻譯出版了劉鄂的《老殘遊記》;直到今年5月,作為莫斯科大學亞學院中文系最年長的教授,他還一直給學生教授中國文學;就在離世前3周,學生瑪麗婭還和他通電話,想著不久後去老師家繼續討論一下“王安憶”……
2016年開業的莫斯科“中國書店”,是華先生常去的地方,而且每次去,都是乘坐地鐵。這是去年書店開業時所拍。
每當有人好奇探究華先生的“不老秘訣”時,他總是呵呵一笑:“告訴你一個秘密,能夠讓我保持年輕心態和外表的,就是讓我一生都為之魂牽夢縈的中國文化、中國風情,還有偉大的中國人民。”
“魂牽夢縈”——用這個詞來描述華克生的中國文學情緣,可謂準確之極。
華克生,1926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他的俄羅斯名字為“德米特里·沃斯克列先斯基”。19歲那年,蘇聯衛國戰爭結束,沃斯克列先斯基考入莫斯科一家航空技術學校學習機械專業。本來,他會沿著“理工男”的軌跡繼續人生,但他的內心住著的實則是“文學青年”。終於抑制不住對東方文學的神往,“理工男”毅然轉去學習漢語。4年後,又進入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也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華克生”。
1957年,華克生在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獲得副博士學位後,又作為蘇聯教育部公派到中國的首批留學生,來到北京大學進修漢語文學。在這個中國第一高等學府裡,他先後師從王力、周祖謨、林庚和吳組緗等中國頂尖學者。在導師吳組緗先生的指導下,他開始著手翻譯《儒林外史》,完成了研究生畢業論文《偉大的諷刺小說》,成為蘇聯在這所著名學府裡攻讀中國文學碩士學位的第一人。
上世紀50年代末,華克生在北大留學時,得到吳祖緗教授(左)的悉心指導。這是他珍藏的一張當年合影。
《儒林外史》也開啟了他對中國古典小說尤其是明清小說的濃厚興趣。之後,他還把《三言二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李漁的《十二樓》等小說譯介到俄羅斯,對於《金瓶梅》《紅樓夢》也多有研究和評介。他本人也成了俄國漢學界在明清小說譯介與研究方面首屈一指的專家。
以明清小說為出發點,他緊隨中國小說的發展流變,一直追蹤到20世紀、21世紀。華克生對王蒙的作品多有研究,親自將其小說《活動變人形》譯成俄文,他和自己的研究生們形成了一個與中國現當代小說發展軌跡平行並緊隨追蹤的研究體系,其範圍涵蓋從張愛玲、沈從文到王蒙、賈平凹、王安憶直至餘華等風格鮮明的作家。
去過華克生教授家裡的人,都會驚訝地發現,那簡直就是一箇中國文學作品的藏書館。“足足有三個書房。中國的文學作品,以及老師的譯著和專著,堆滿了書架。”如今也是俄羅斯中國文學翻譯界一顆新星的瑪麗婭,特別喜歡那氛圍。即使畢業了,也經常和其他同學一起去老師家,“就像沉浸在中國文學作品裡一樣。”
正是這份熱愛,光是《儒林外史》的翻譯,華克生就更新了4個版本,“沒有人要求我這麼做,是我自己不忍看著鍾愛的俄譯本存有半點瑕疵。”。也正是這種熱愛,在他6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僅漢學譯著和著作,就達到200餘部。
華克生編譯的《當代中國小說散文選》
華克生著寫的《中世紀的中國文壇》
在任光宣教授心中,這是“一位學術造詣很深、工作認真負責、為人謙恭周到的先生。”2009年,華克生因“對發展中俄關係做出傑出貢獻”,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念勳章;2015年,在首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上,他又因為對中國文學研究和中俄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而獲終身成就獎。
70多年,他始終致力於推進中國文化交流
俄羅斯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中華公參,對華克生先生有個評價——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俄文學交流的有力見證者和推動者。”
華克生在北大留學的年代,是新中國誕生初期的一段以熱情和理想著稱的年代。身處其中,他感受著這種熱情,還曾光著膀子參加大鍊鋼鐵運動。“文革”期間以及改革開放之後,華克生每隔幾年就來一趟中國,在使館工作,在各地訪問,和文人作家們交遊等等。最近一次到中國,是2005年,他作為王蒙作品的俄羅斯研究者,受邀到中國海洋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華克生總說,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化,也見證了中國文學的變化。閱世、閱人、讀書,在動盪的20世紀,他體味潮起潮落、世事滄桑,一直關注著這個與他有緣的國家。
他的家裡常常高朋滿座。他喜歡和所有熱愛中國文學的人,尤其是學生們,討論中國文學,進述中國的故事。學生們總記得,他常拿著精心裱好的與吳組緗先生的合影,告訴大家:吳先生當年是怎樣手把手指導他譯完《儒林外史》,讓他走上了譯介和研究中國文學作品的“不歸路”。
而凡是有利於中俄友好的文化交流活動,他都抱以極大的熱情。
令尚斯國際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穆平無比感動的是,請華老為他們審讀重點文學出版物的譯文時,不管出版社如何堅持要付審校費,他卻從來沒有收過,總是說自己熱愛的翻譯事業後繼有人,高興!出版《中國文明史》俄譯本的時間緊迫,華老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審讀完了全套十幾本書,還為新書釋出會準備了詳細、客觀、內容豐富的演講。去年“尚斯”在莫斯科開設了第一家中國書店,一年來,常有相關文化活動,而華老總是盡力來參加,還從不要他們車接,自己乘坐地鐵趕來。感激不盡的出版社想用贈書來表達他們的心情,而華老總是說,“給個折扣就行。推廣中國圖書不易,怕你們受損。”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也將中俄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度。政治、經貿,尤其是人文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多,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漢語、喜歡中國文學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一切,都讓華老格外興奮。 他說,“推廣中國文化,已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多次公開表達自己的心願:希望中俄文化交流,能回到並超越上世紀50年代的水平。
90歲,他依然站在講臺前傳授中國文化
2015年12月,第一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頒獎儀式上,已經89歲的華克生先生(左)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得知老師離去的訊息,正在外地出差的瑪麗婭,立即買了最早機票連夜趕回莫斯科。和記者說起自己的導師,幾度哽咽。
正在翻譯中國作家王安憶作品《長恨歌》的瑪麗婭,說她當年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王安憶作品的研究,那正是先生建議她關注的,“老師對學生格外用心,就像當年吳組緗老師那樣,手把手地指導著學生,因材施教,對他們的具體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2013年5月,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中俄經典與現當代文學作品互譯出版項目合作備忘錄》,商定6年內雙方互譯並出版不少於100種圖書,瑪麗婭,正是這個專案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桃李滿天下”,這是對華克生教授教學生涯的一個最好描述。他的教學生涯長達60年,所帶過的學生中,很多人已成為當代俄羅斯漢學家,最大的已有60多歲。
如今已經是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大學漢語老師的戈爾巴喬娃·斯維塔,當年考入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時,很幸運地上過華克生的課。“老師的課特別受學生歡迎。”斯維塔滿含感情。“一個要求很嚴但又心地善良、還特別有藝術感的老師。”斯維塔珍藏著華教授當年贈給她的一部書。扉頁上,教授用俄語寫道:梅花香自苦寒來。祝你成功!然後用中文留下“惠存”二字。“這本書對我很寶貴,尤其是那段話。它提醒我,學習沒有捷徑,成功也不能投機取巧,需要踏實,需要刻苦努力。”
俄羅斯的漢學研究與教學不僅歷史悠久,研究人數之多、研究成果之精、教學水平之高,曾居世界領先地位。華先生在莫斯科大學多年開設的漢語基礎課,對於俄羅斯漢學家整體水平有著直接影響,他所傳播的對於中國文化、文學的知識,也影響著許多俄羅斯人對於中國的認知。但由於歷史、社會和政治等諸多原因,後來呈現落後之態。老一代的專家隨著年齡增大,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新一代的研究者,卻還沒有能力承擔起接班人的重任。 這一跡象讓俄羅斯的漢學家心急如焚,華克生教授更感到一種責任。“中俄文化不能出現斷層。我們這些老人有義務退而不休,繼續發揮餘熱,培養一代新人。”這是他常講的一句話。
正是這個原因,華克生一直堅持帶學生、上課,不僅在本系上專業課,還在全校開設公開課,直到離世前的兩個月。讓人欣慰的是,莫斯科大學的中文系,如今已成為全俄羅斯高校裡實力最強的漢語教學和研究基地之一。
在他的影響下,兒子華可勝也成長為一名漢學家,目前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東方學教研室主任、教授。華克生的家人對中國文化都充滿了興趣。
7月28日,是華克生先生的追悼會。他的幾代學生們都趕來了,與家人、同事一起送別這位可敬的老人。
這位總是充滿了睿智的學者,回望自己的一生,理應笑慰:不僅留下了幾百本譯著與文學研究著作,更培養了數百名弟子。在他們這一代漢學家的努力下,俄羅斯的中國文學翻譯與研究,後繼有人。
(原題為《他帶走了俄羅斯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時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GHL”:向他致敬並學習,想習主席致敬,像偉大的革命先烈致敬
網友“子非魚”:致敬
網友“蝸牛”:向他致敬並學習
(1970-01-01)
原北京軍區司令員周衣冰中將 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8月10日晚間從周衣冰將軍親友處獲悉,原北京軍區司令員周衣冰中將於2017年8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公開簡歷顯示,周衣冰,原名周餘彬,安徽巢湖人,出生於1922年,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新四軍,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
建國後,周衣冰歷任師長、軍參謀長、副軍長,原北京軍區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1987年起任北京軍區司令員,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成都軍區善後辦主任周小週中將是周衣冰將軍之子。周小周曾任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第14集團軍軍長、成都軍區參謀長,於2014年12月轉任成都軍區副司令員。
本輪軍改啟動之後,周小周出任成都軍區善後辦主任。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會心一笑”:他的履歷沒介紹詳細
網友“Martyr_JH”:說的好
網友“一浮生”:你這話就有點酸了,現在壽命普遍提高,老百姓活個85也不是稀罕事吧?
網友“阿斯卡拉親王妃”:都能活的這麼久。老百姓85都不容易
網友“小兵她爸”:老革命,老將軍!默哀!
網友“且行且珍惜!”:老將軍一路走好
網友“阿斯卡拉親王妃”:都能活的這麼久。老百姓85都不容易
網友“一浮生”:你這話就有點酸了,現在壽命普遍提高,老百姓活個85也不是稀罕事吧?
網友“阿斯卡拉親王妃”:都能活的這麼久。老百姓85都不容易
(1970-01-01)
滕久明
資料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紀律檢查工作和行政監察工作的優秀領導幹部,原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巡視組副部級巡視專員滕久明同志遺體送別儀式,8月17日上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滕久明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8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
中央紀委監察部負責同志、離退休老領導,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部分同志、生前友好參加了送別儀式。
滕久明同志對黨忠誠,堅決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強力正風反腐充滿信心。他堅持原則、嚴於律己,始終堅持學習、不斷思考、筆耕不輟。滕久明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潔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黨的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和業績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原標題為《 滕久明同志遺體送別儀式在京舉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江岸”:繼承優秀先輩的光輝遺志,繼續前進。
網友“此地宜人”:一路走好!!!!
網友“瑛爸”:原重慶副書記。
(1970-01-01)
澎湃新聞記者9月2日凌晨從向守志將軍親友處獲悉: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7年9月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向守志。中國軍網 資料圖
據新華網介紹,向守志同志原名向守芝,1917年11月28日出生於四川省宣漢縣,1934年參加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向守志曾任團長,旅長,師長兼政治委員,志願軍師長,軍參謀長,第15軍軍長,炮兵技術學院院長,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南京軍區司令員等職。
向守志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曾任紅9軍第76團副排長。抗日戰爭時期,向守志任太行軍區第10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向守志任太行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晉冀魯豫、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6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5軍4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向守志曾任中國人民志願軍44師師長、15軍參謀長、15軍軍長,炮兵技術學院院長,軍委炮兵副司令員,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員,南京軍區司令員。
此外,向守志還是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向守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在我軍的將星序列裡,向守志十分具有傳奇色彩。他參加戰役戰鬥無數,九死一生,屢立戰功,是我國導彈部隊建立的見證者。
上世紀60年代初,向守志從南京高等軍事學院學成歸來,軍區黨委準備推薦他任軍區參謀長,組織上還專門派人來了解情況。正當他準備回老部隊大展身手的時候,卻接到了命令:任命這位陸軍第15軍軍長為西安炮兵技術學院院長。
一邊是提職當大軍區的參謀長,一邊是正軍級平職調動白手起家當院長,孰重孰輕,將軍也有考慮。在組織決定面前,他作出了自己的決定:國家要成立戰略導彈部隊,急需建設者,面對部隊調整改革的關鍵時刻,不能光考慮自己的前途發展,更要心中有大局。“治軍先治校”,我想來想去,那就是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我願去當這個開路者和墊腳石!
《解放軍報》2016年初在“革命前輩講述正確對待進退去留的感人故事”一文記錄了向守志的回憶:“我謝絕了軍區首長的挽留,告別了15軍的戰友,乘車向西安馳去,時至今日,我依然為當時的決定感到驕傲!”
新華出版社出版的《開國英雄的紅色往事》一書披露,“文革”初期,向守志出任第二炮兵司令員。然而上任僅僅43天后,他又收到了林彪簽發的命令:撤銷其二炮司令員的職務。原因僅僅是:“向守志不是林彪的人。”1974年,他重新回到原崗位,成為唯一一位兩度在二炮擔任主要領導的將軍。
對於十八大以來中紀委接連打掉的“老虎”,向守志更是表現出了一名老黨員、老軍人的正義感。2015年,他在接受《解放軍報》採訪時怒斥周永康、徐才厚,用詞異常嚴厲:“周永康、徐才厚等人拋棄信仰,背叛黨旗下的誓言,走到黨和人民的對立面,可恥可悲!”
向守志將軍的離去,意味著在世的開國少將又少一員。
今年2月,104歲的原軍委炮兵學院政委廖鼎琳、101歲的原第二炮兵部隊副司令員盛治華先後逝世。4月,103歲的原鐵道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貴德逝世。
5月,101歲的國防科技大學原副校長張志勇逝世。6月,100歲的原武漢軍區副政委任榮、103歲的原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魏國運逝世。
據澎湃新聞統計,向守志將軍逝世後,在開國少將這一級,目前尚存26人,他們基本都是在紅軍時期就參加革命,平均年齡已近百歲。
此外,向守志將軍的逝世,也意味著目前健在的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顧委”)委員僅剩9人。
據《黨史博採》記載,中顧委是鄧小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解決中央領導機構新老交替而設立的一個獨特機構。中顧委成立於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被撤銷。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清輝照海月”:真·長命百歲。
網友“劉卓”:革命烈士一路走好
網友“獨上西樓”:老前輩一路走好像你致敬
網友“遠航”:五五年授銜名付其實的開國少將。
網友“飛虎”:將軍萬古!後人仰之!
網友“Mr.先生F”:一路走好
網友“魚的夏日”:一代偉人雖已去,功勳不朽死猶榮。將軍走好
網友“天使”:傳奇人物,在部隊認真學習過他的歷程
網友“jhbvowe”:老將軍一路走好
網友“奈何丶心上秋”:向將軍一路好走
(1970-01-01)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連結,不保留本文連結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