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董其昌正經寫起楷書來是什麼樣子?

由 秋長紅 釋出於 休閒

董其昌楷書《自誥身帖》卷

絹本,橫414.3cm,縱26.8cm

書於明萬曆二十四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董其昌自書告身》是董其昌親筆書寫的明朝萬曆皇帝對其父母、妻子封賞的詔書,卷首有乾隆御筆題跋, 原收入清宮《石渠寶笈》,清亡後歸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董其昌楷書《自誥身帖》卷,高麗箋紙烏絲欄格楷書告身二通,裝裱成一卷。前段為追封其父董漢儒、母沈氏告身,後段為封董其昌本人及夫人龔氏等告身。前者書於明萬曆二十四年閏八月二十四日,後者書同年同月二十八日,二者僅隔四天。引首有乾隆長題,講述誥封產生及演變。董其昌傳世書法多為行草,楷書則不多見,原因在於“楷書不易工”。他認為,如果字寫得如“運算元”,便不是書。本幅書法工整,用筆莊敬,行筆不苟,一筆一劃皆有來意。筆力遒勁,肥瘦得中,是其楷書的典範之作。清代長期珍藏於內宮,並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

高畫質區域性

奉天承運 皇帝勅曰:

世有懷瑾握瑜之士,偃蹇卒世,乃其子紹其家學以耀於庭。非夫明德之遺不及此爾。

生員董漢儒,乃翰林院編修其昌之父。賦才孔碩,蓄學多聞,貞操不愧,衾稠雄抱,雅堪鼎呂。惜哉!運奇而年不延也。今,爾子貴為侍從,臣爾何所不慰?茲用,贈爾為文林郎錫之。勅命:紫泥有赫庸以表,弓冶之如存。

敕曰:夫,士也。憑慈母之蔭,業已致身華途,風木多悲無繇,一致茵鼎之養,此其杯棬之慟,可想也爾。沈氏,乃翰林院編修董其昌之母,以淑德儷於名賢,持家不厭拮据,育子時勤顧復,手澤尚存於畫荻,音徽已謝於吟哦。茲用,贈爾為孺人。懿靈有知,翟茀笄珈,庶幾歆享!

敕命。

萬曆二十四年閏八月二十四日 之寶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諡文敏。世稱“董香光”、“董文敏”、“董華亭”,在明末以書畫名重海內。

董其昌學書道路是十分艱難的,起因是在考試時書法不好,遂發憤用功自成名家。這在他的《畫禪室隨筆》有所記述,其中還自述學書經過:“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謂逼古,…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又見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由此可見,他對於古代名家墨跡是認真臨摹的,在用筆用墨和結體佈局方面,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以古為師,以古為法,他的書法成就一方面得力於自己刻苦勤奮,善於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其與大收藏家項元汴的交往,得以飽覽許多書畫真跡。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佈人間,爭購寶之。”。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達,不是明代前幾位書家所能比擬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清代著名書家王文治《論書絕句》曾贊曰:“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一時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清初的書壇為董其昌籠罩,書風日下,實在是書壇的悲哀。對董其昌的批評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雲:“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軍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於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趙孟頫的書風也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的創作。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和《祭侄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用筆精到,能始終保持正鋒,作品中很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風格蕭散自然,古雅平和,或與他終日性情和易,參悟禪理有關。許多作品行中帶草,用筆有顏真卿率真之意,體勢有米芾的側欹,而佈局得楊凝式的閒適舒朗,神采風韻似趙孟頫,輕捷自如而風華自足。董其昌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

董其昌學識淵博,精通禪理,是一位集大成的書畫家,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畫禪室隨筆》是研究中國藝術史的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