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綻放在河湟谷地的絢爛山花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休閒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黨明漢在作畫


《舂麥仁》


《同心協力抗疫情》


《歡歌流水》

《下方》


《蕨菜豐收》


《粉蕎花》


《花兒與少年》


農民畫進校園

因為熱愛,我們選擇了藝術。從古至今,藝術不斷地超越既定規範和現有邏輯,是可能性和想象力生長的載體。它一方面為現實生活找尋精神的皈依,另一方面為未來提供夢想的形態和方向,在文明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 羅中立

是的,因為熱愛,孩提時代,就在黨明漢心中種下了畫畫這個夢想的種子;因為熱愛,一生對藝術的堅守和努力,終於讓黨明漢從籍籍無名到家喻戶曉,成就了他繪畫的華彩人生。

“看,我的這幅《粉蕎花》的作品上了《人民日報》,被浙江美術館收藏。”看著黨明漢手指的畫面,著實豔得奪目。嫩稈稈綠葉葉,朵朵花兒片連片。一望無際的豌豆花競相怒放,白的、粉的、紅的、紫的,給山川大地增添了無限的色彩和生機。“粉蕎花”原本是豐收時節農民對豌豆稈、麥稈等植物草稈磨粉為飼料的勞動過場,粉末飛揚既髒又累的農活卻被農民喜悅的勞動情感渲染成歡快的場景。他的筆下,豌豆稈變成了七色的彩虹、飛揚的草粉變成了五色的雲朵。就連掃帚、糧袋、脫殼機都幻化成盛開的鮮花。“我借豔麗的色彩抒發內心的情感,畫勞動感受和勞動體驗,既可以達到繪畫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傳遞出質樸的農民對農村生活、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黨明漢說著他的畫意。於城市長大的我窮盡想象也不會將“粉蕎花”這麼洋的說法與碾磨飼料的勞動聯絡在一起,從他的講解中,我開始懂得了“粉蕎花”的含義。

眼前這個臉膛黝黑,身形健壯的大漢怎麼看也與藝術家掛不上邊,然而,他充滿靈性的火熱內心卻盛開著絢爛的藝術之花,濃豔芬芳。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說起自己的身世和追求藝術的道路,他感慨萬千。黨明漢,1962年生於青海省湟中縣共和鄉東臺村。六七歲時家裡讓他如願上了小學,拿到課本的第一眼,各種大大小小的插圖深深地吸引著他。或許是天賦使然,小小年紀的黨明漢愛上了畫畫,而且畫得有模有樣。由於沒錢買紙和筆,閒時,他就用撿來的筆頭在廢棄的作業本背面、書的空白處摹繪各種圖畫,沉醉在自己的童話世界。稍大的時候,他不得不輟學幫父母幹農活。那時幹農活掙工分是生活的核心。可他的心裡始終沒有放棄繪畫,懷揣著做畫師的夢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把繪畫的目標轉向了逢年過節時村子裡社火表演中那裝飾誇張、俏皮的人物形象,還有藉助光、影、色的變化,演繹民間傳統故事的皮影戲等寶貴的民間傳統藝術。他十五六歲時終於有機會跟著村裡有名的漆匠學習油漆畫。從此,他開始執筆彩繪,幾年下來掌握了各種花鳥魚蟲、山石樹木的畫法,掌握了深淺濃淡漸變的色彩搭配,繪畫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富貴吉祥”等不同寓意的畫作,深受農民的喜愛。加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紮根農村幹革命”,帶著時代特色的紅色畫風,諸多的牆畫、板報繪畫都為黨明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很快他就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畫匠。

湟中農民畫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據說,在清末時期河湟谷地活躍著大批的民間藝人,他們常被寺院請去描繪雕樑畫棟、泥塑彩繪,修復壁畫、修葺寺院。當時民間建築對漆畫的應用也十分廣泛,大戶人家經常將藝人們請到家裡,漆畫箱櫃和壽材。在此基礎上,民間藝人們以拜師學藝的形式,將民間繪畫手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在湟中興起了一股民間繪畫熱潮,其中,以漢、藏文化為主而獨具藝術風格的農民畫蔚然成風,許多人都去做手藝人。1974年,湟中縣土門關鄉青峰村自發興起了農民美術夜校,這是湟中民間繪畫藝人首次自發組織頗為規範的民間教學活動,為湟中民間繪畫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開闢了先河。

1983年3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青海湟中民族民間繪畫藝術展》,當湟中縣農民畫在首都美術館首次展出時,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高度好評。這次展覽開創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民間藝術登上國家級藝術殿堂的歷史。這對湟中縣的農民畫創作隊伍影響極大,極大地提升了湟中農民畫的文化自信力。北京傳來的喜訊幾乎是一夜之間傳遍了山鄉。那時還沒有正式嘗試過農民畫畫法的黨明漢激動不已,他即刻報名參加了培訓班。“我參加了縣文化館舉辦的現代民間繪畫創作培訓班。我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著名的藏族畫家旦正老師。記得第一次上課時老師講道:‘在繼承傳統繪畫技藝的基礎上要不斷地創新,將生活的畫面用“圖話”的形式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創作出有特色的藝術作品……’從沒有受過正規專業繪畫藝術教育的我不知所云。什麼是創作?如何創新?這對改變我墨守成規以臨摹繪畫為主向新臺階邁進是個不小的挑戰。”黨明漢戲謔自己當年的懵懂。看懂黨明漢心思的旦正老師耐心地提示著,鼓勵著他。在老師的指導下,黨明漢掌握了美術基礎知識和農民畫技法,對農民畫的入門、學習、創作有了很大的幫助。加上他有一定的繪畫基礎,他的繪畫水平不斷提高,創作靈感也在老師不斷的啟發下汩汩湧出。“我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我有得天獨厚的農家生活資源,我將農耕、收割、鄉野美景等勞動、生活的畫面由心而繪出,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備受稱讚,於是,我找到了自信和創作的激情。”黨明漢眼裡透出堅定的光芒。

1985年的四月,他看到許多農民都在挖蕨菜,醃製蕨菜。蕨菜是當時最為熱銷的菜品。在蕨菜蔥蘢的山野忙著採摘的農家姐妹們,歡聲笑語不斷,那歡樂一浪一浪地傳向四方。瞬時,他的心頭出現了《蕨菜豐收》的畫面。你瞧,茂盛的、碩大的金黃色蕨菜蔥蔥郁郁立在地頭,天空中綴上了白色的、紅色的、藍色的、黃色的朵朵祥雲,小羊羔在嬉戲玩耍,頂著花蕊的蝴蝶花朵在微風中不時搖曳起舞。如此誇張的畫面讓我忍俊不禁。黨明漢說,整個畫面顏色的運用完全是根據氣氛和感情的需要而自由搭配。加上誇張而稚拙的畫面形態,使繪畫作品充滿了靈動性,成功地起到了運用誇張手法,巧借色彩構圖,抒發情感的藝術效果,以最美的畫面呈現出最美的生活態度。從眼前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中,可以感受到農民畫大紅大紫的“大俗美”,不僅僅是色彩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農民的心理願望、夢想,從藝術的手法展現農民生活的多姿多彩。1985年年底,青海省文化廳(現稱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挑選出部分農民畫作品參加甘肅省的農民畫展,其中黨明漢創作的《蕨菜豐收》《山村引來自來水》兩幅作品被《蘭州晚報》選登。“我激動得好多天都沒有睡著。這是我的畫作以登報紙的形式第一次隆重亮相,一輩子也不會忘懷這個值得紀念的起點。”說著當時的情景,黨明漢依然顯得激動。從此,他的農民畫作品在青海省內外頻頻亮相。

1988年文化部授予湟中縣“中國現代民間畫鄉”稱號。

2006年湟中農民畫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一年黨明漢也榮獲了“青海省一級民間工藝師”稱號,2010年被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傳統美術‘湟中農民畫’代表性傳承人”稱號。這一年正趕上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全國各地的農民畫代表受邀到上海金山農民畫寫生基地進行創作交流。黨明漢受邀作為其中的一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他十分珍視這個難得的機會,將他的傳承人兒子也帶到了上海。沒想到一去就是三年。“這三年可以說收穫不小。首先,開闊了視野,見到了全國各地的農民畫風格特色。南方的畫中篷船、小橋、蓑衣、斗笠,採茶、釀酒、養蠶等元素與我們的雪山、草地、牛羊、民族服飾,放牧、織毯、打酥油、磨青稞、剪窗花、踩高蹺等元素完全不同,但是畫面所表現的農民勞作實踐、歡樂喜慶 、民風民俗、農家生活、 鄉野美景、田園牧歌,都是農民內心情感的表達,是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畫意共鳴,是與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關的。再就是各地的農民畫從線條、構圖、著色、技巧等方面有所不同,拙中有巧、粗中有細、鬧中有靜,大家彼此借鑑、學習,受益匪淺。可喜的是,這次的學習創作中自己的《世博迎盛會》《草原精靈》《年年有餘》《刺繡阿姑》《織藏毯》《辦年貨》《花兒與少年》等許多作品被喜愛農民畫的遊客、商家和收藏愛好者收購了不少。兒子黨萬曉的畫技也提高不小,其中《吉祥的草原》《出工》等作品還獲了獎。”黨明漢回想著當年激動人心的情景。

隨著時代的前行,不斷興起的農民畫越來越被世人關注和喜愛。20世紀80年代以來,湟中縣農民畫陸續在全國民間繪畫展上參展並多次獲獎,許多作品被介紹到國外並被國外的美術館收藏;有些農民畫家被國外的文化機構邀請,出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在全國及省地美術作品評比中,湟中農民畫頻頻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家美術館和國外美術館收藏。其中黨明漢的作品《家電進草原》入選首屆“環翠杯”全國農民書畫大賽展,榮獲一等獎;作品《舂麥仁》在“第五屆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獲一等獎;作品《改板》被陝西省民俗博物館收藏;《小團出大戲》《山泉》等多幅作品選入《中國農民畫優秀作品集》《中國現代民間繪畫》《湟中民族民間繪畫藝術集》等大型畫冊。我國著名畫家、民間美術評論家廖開明這樣評價:“農民畫家黨明漢的創作,就是學習傳統並進行創新的典型範例。”黨明漢說:“農民畫的活力在於與時俱進,既要繼承傳統還要適合時代的需求,不斷地創新。”從《山鄉的變化》《中國夢》《我要上春晚》《脫貧致富繡前景》等許多透著藝術靈性的作品中不難看出其構圖、選材、視角都具有新時代的特徵,都圖說著一個個有趣的時代故事。特別是2020年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黨明漢父子創作出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心協力抗疫情》《發熱門診》《守護》《大愛無疆》等多幅農民畫作品,以美術的形式積極助力全國抗疫,被報紙和電視刊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作品構思巧妙,其中除了呈現出“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字樣,青海援鄂醫務工作者身著漢、藏、回、土不同服裝登梯上機,各民族團結一心支援武漢共同抗疫的現實情景,還有黃鶴樓(寓意壓住病毒的鎮妖塔)、祥雲、嫦娥飛拳擊打象徵病毒的黑色細胞霧團的傳統元素,豐富的想象力使畫面透出正氣和力量,又不失農民畫的可愛、誇張,充滿情感,寄予了抗疫取勝、國泰民安等美好祝願。

如今,身兼數職的黨明漢承擔著農民畫傳承與發展的責任和重擔。他說,對非遺專案農民畫的傳承與發展既喜又憂。喜的是有旦正這樣的一些農民畫老藝術家們的引領,有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援。近幾年成立了湟中縣農民畫傳承培訓中心和非遺農民畫傳承基地,藉著公共文化服務和美育教育的平臺,不僅面對農村,同時面向學校和企業、民間社團組織,開展了多批農民畫愛好者的培訓工作,目的在於擴大農民畫隊伍,培養新一代農民畫傳承人,提升農民文化層次,提高全民素養。憂的是,雖說接受農民畫培訓的人數不少,可是能堅持下來的卻不多。真正畫好農民畫,成為一個合格的農民畫作者,需要掌握一些基礎的繪畫知識和技能,就得有時間和實踐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這對於喜歡農民畫的年輕一代來說,打工掙錢養家顯得更為重要。為了能夠傳承這門民間藝術,黨明漢首先從自家做起,堅持對子女的傳教,如今,他的兒子和女兒雖然都已成家育子,即使各自都忙於自己的工作家庭,也從沒有間斷過農民畫的學習。他說,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和支援農民畫這一民間繪畫藝術,穩定和提升農民畫傳承隊伍,使之成為帶動湟中縣文化發展的產業,為農民增添一份收入;希望加大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農民畫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這門鄉土藝術,從而提高本土農民畫的知名度,使農民畫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我們相信,農民畫作為民間生活的一部分,還將以嶄新的姿態彰顯中國精神,鼓舞人們堅定文化自信,守護精神家園,以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生活。我想,美的東西都會激發人們熱愛生活的熱情,都會滋養人們的心靈,都會讓人們多一份溫暖、希望。而農民畫最大的藝術魅力就是嚮往和創造美好!

美好的寄託、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