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白龍潭而得名的華州潭峪
華 州 潭 峪
作者 邵拉雄
潭峪在華州少華山西側,龍潭村南。龍潭村因白龍潭而得名,又名潭峪口,是陝西著名教育家楊松軒和世界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父子故里。峪口海拔500米,東北距少華峪口2410米,峪深十五里。
潭峪河水,年平均徑流量292萬立方米。1974年9月,建成潭峪水庫,總庫容37. 2萬立方米,白龍潭遂消失。高42米、頂寬5米、長150米的水庫大壩橫截峪口,一庫碧水,平添春色。
沿水庫東坡羊腸小道入峪,繞過兩道灣,至彎道臺嘴,舉目南望,重巒疊嶂,青翠欲滴。河西一道山樑,自上而下,斜插河心,如一條小青龍下河汲水。龍脖彎曲,龍頭微仰,東面山樑為“小青龍”退讓,形成一道大彎,山路遂順大彎而進。沿著彎彎山路下200米,行至“小青龍”內側,則另是一片天地。青崖絕壁,嚴嚴實實,堅硬光滑,潔如玉牆。河水順著崖壁,飛流直下,掛起瀑布,然後東彎西拐,繼續北流,遠遠望去,活像白龍飛舞,到青龍脖與青龍交匯,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白龍出山,青龍汲水”的神秘畫卷。
白龍瀑布,分為三級,第一級徑直向下,高約20米,在山腰約6平方米的小平臺上形成一個鏡面小潭。水從小潭而出,順崖壁由西向東傾斜而下,是為第二級,高約15米,在較平緩的河槽中再衝刷出一個清潭。第三級瀑布,河水向北斜流,垂直而下,高約10米,在崖壁下形成一大碧潭。潭水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形成三潭映日之美景。春夏時節,這一帶草綠花紅,鶯歌燕舞,瀑布像白綾素絹,在山腰綰起雪白花結,飄柔灑脫,擺動銀簾。秋雨連綿,河水猛漲,白龍咆哮,雪浪洩渲,山鳴谷響,聲徹震天,飛瀑擊石,激情沖刷,銀鏈翻卷,騰空開花,三潭周圍,珍珠噴灑,迎面襲來,感覺涼麻。雨後初晴,紅日照雪浪,懸崖草樹間,映出了條條小彩虹,展現出幾多壯美圖畫。
白龍瀑布上行二里,有一東西走向的峽谷,危崖高聳,絕壁橫截,高約30米,寬約20米,下部崖壁彎曲凹進,中有一道血紅色的石線,水從崖根繞彎而流,似有殷紅血液流淌。過了這段峽谷,峪道漸寬敞,河水漸平緩,兩旁山崖,直插雲天。河西懸崖上,樹林草叢掩映著一個大山洞,約有15米高,10米寬,9米深,因這裡距峪口五里,故名五里洞。再往峪深處,河東一條溝裡,有處高地,兩端向外凸出,中間向內凹進,成月牙形,狀若鍋沿,這條溝即名鍋沿子。南邊一條溝裡生長著許多韭菜,就叫韭菜溝。
河西一條小溝,溝口窄小,溝內開闊,形若吊水的瓦罐,取名吊罐溝。南邊一條溝叫魯家溝,溝口是魯家。一般講,某姓人家在某溝種地,在溝口蓋房居住,該溝以姓氏命名。魯家之南有朱家。朱家之南有天橋子。往上一條溝裡,有一高崗,從下面看,高崖壁陡,走上去看,開闊平坦,土地可耕種,上面原先住著五戶人家,這裡叫崗上。溝堖有塊巨大的危石,突兀豎起。
從崗上前行,道旁有股清泉冒出,湧泉之溝岔即名泉溝。再往上是黃土包,其溝岔曰南窪。以上有大塊平地曰黃泥坪,黃泥坪附近河水繞過一大彎,又叫陳家彎。東面一條小溝,原有小廟,溝內亦有清泉一泓。往南還有一片可耕種的大平地叫大坪。大坪之南河西是水岔溝,溝裡又分南水岔溝和北水岔溝。由水岔溝前行,河東的溝岔叫東溝,順東溝可登上少華峰。東溝對面的小溝叫後溝,溝裡有竹園,溝口原有山神廟,站在廟臺上向東能望見少華峰。東溝之南有戲臺子和寧家會,因這裡的土地原是山外李牌堡寧家會的公產,故得名。寧家會南河西是李家溝,溝口是李家。河東有金銀溝,溝內有地可耕,溝南有寺溝。寺溝堖有個黑龍潭,旁邊好幾層石頭壘起小廟,舊時,每遇天旱,常有山民到此求神祈雨,據說很靈驗。幹活的人渴了,也到此暢飲清泉。溝裡森林茂密,長滿高大粗壯的山楊。寺溝南是胡家,西面有沙坪和香椿坡。
胡家之南有馬家門和盧家,河東有飛天溝,溝內原有飛天廟。河西由北向南依次為劉家後溝、豹子擋、麻溝、黑溝、南溝。劉家後溝口原有娘娘廟,豹子擋因溝內的巨石之後常有豹子躲藏躺臥而得名。麻溝口原有火神廟,黑溝裡的楊樹林一眼望不透,南溝裡的黑松林密密麻麻數不盡。順峪再往南又有一塊可耕種的大平地,河東有大五西岔、小五西岔。過了這兩條溝就到了窖口,東窖、西窖兩條溝在此交匯。從東窖翻梁可到小敷峪沙馬溝,西窖的楊樹林也很有規模。窖口南有亂石,從亂石向西翻梁可登上仰天池。
縱觀潭峪,溝窄峪淺,水細潭清,重巒疊嶂,林密樹旺,整個峪道可分三小段,峪口到魯家八里,魯家到胡家八里,胡家到窖口八里,再到峪堖,共計三十里。
潭峪原有一個生產大隊,約有60多戶300多人。1975年由政府遷出山,分散安置在原少華公社山外各大隊。
原文來源:《毓秀華州》
原文作者:主編 胡 江 武斌 主筆 邵拉雄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