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丹鳳縣龍駒寨街道馬爐村是秦嶺大山裡的一個小村莊。寒冬時節,村民賈志明屋後的山坡上還閃耀著幾抹紅色。那是沒來得及採摘的幾株山茱萸,一顆顆小紅果在風中搖曳著。

丹鳳: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賈志明老人正在採摘山茱萸

賈志明老人已經75歲了。1月21日,吃過早飯後,他背起揹簍上山採摘山茱萸。

一顆顆山茱萸在木棍的敲打下紛紛落在事先鋪好的篷布上,賈志明老人邊挑揀其中的雜物邊說:“我家有7畝多山茱萸樹,從去年9月份開始採摘,賣了4回,收入過萬元了。現在就剩這幾棵樹了,趕快弄完,我和老伴也好安心過年。”

近年來,馬爐村以山茱萸等中藥材種植為主導、以雜糧加工為輔助,加上黨性教育基地助力,將紅色文化與生態旅遊、產業扶貧緊密結合,實現了從貧困村到脫貧攻堅示範村的華麗轉身。

丹鳳: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下山時,賈志明老人走到一棵山茱萸樹旁停下了腳步。“這棵樹有年頭了,是當年西有同志號召栽下的,馬爐人靠著山茱萸發了家。”老人口中的“西有同志”是全國勞模,中國共產黨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劉西有。60多年前,劉西有用12把钁頭帶領鄉親們修地造田、植樹造林,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回憶起曾經和劉西有同志一起奮鬥的時光,賈志明老人感慨萬千。

“爐岔溝,麻石頭,十料莊稼九不收。”“馬蓮臺,馬蓮臺,叫花子要飯都不來。”……這些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已成為過去。從一窮二白到脫貧致富,經過幾代人的接力奮鬥,馬爐村建成了“山下梯田坐底、山間經濟林纏腰、山上油松戴帽”的秀美新農村。

20世紀80年代,馬爐村不少村民就靠種植山茱萸成了“萬元戶”。後來,因山茱萸的質量跟不上市場的要求,馬爐村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如今,憑著科學化、規模化種植,山茱萸又成了馬爐人的“綠色銀行”。

“山茱萸樹好種易活,不需要投入太多本錢和精力,採摘期又剛好是農閒時節,所以大夥兒都願意種。”馬爐村黨支部書記楊陽介紹。馬爐村是丹鳳縣的山茱萸主產區,2000多畝山茱萸樹經過科學管理,已經成為群眾增收的主要來源。近年來,村上組織百餘名專家深入村組,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培育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和科技示範戶。同時,村上成立了山茱萸專業技術協會,建成了國家級山茱萸科普示範基地。

山茱萸是馬爐人的寶貝,對身有殘疾的王書民來說更是如此。

年近七旬的王書民是村裡的脫貧致富勵志典型。他因身體殘疾無法外出務工,只好在家務農,2013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黨的政策好,領導幹部對我更是噓寒問暖,靠著各項補貼,我的生活不成問題,但是要發家致富,就得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王書民不但種植山茱萸等中藥材,農忙之餘還在村裡務工。雖然身體有殘疾,但王書民幹活從不含糊。

“人只要勤快,就一定能把日子過好。”王書民去年從9月份開始採摘山茱萸,經過採收、鍋煮、脫核、晾曬等一系列工序後,11月份就有收入了。

丹鳳: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村民要富裕,必須多產業融合發展、多渠道促進增收。為了解決村上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馬爐村遵循“紅色文化為底色、綠色產業為特色”的發展理念,發展溪谷鄉村旅遊、中藥材和雜糧種植加工、冷水魚養殖等產業,併成立了馬爐村互助資金協會,將130戶貧困戶吸收為會員。村民不僅可拿到分紅,還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村裡大部分勞動力都外出務工,而48歲的李秋鋒就想待在村裡。依靠在產業園務工和分紅,李秋鋒家的日子過得幸福安逸。“我種植山茱萸和天南星等中藥材,國家還給補貼。園區有活時我就去幹活,在家門口一天能掙120元,一年到頭掙的錢夠花了。”李秋鋒樂呵呵地說。

“近幾年,村裡透過發展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村裡一年四季都有活幹,越來越多的村民不願外出打工了。”村委會主任李石頭說。

“現在村裡的變化可大了。我這房子是新翻修的,村委會還給鋪了地板磚,從外面看還以為是民宿呢。”李秋鋒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客廳裡的綠植長勢正旺。在馬爐村,像李秋鋒一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都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丹鳳: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北依連綿青山,南臨層層梯田,通村柏油路乾淨整潔,特色牆畫韻味悠長,民居黛瓦黃牆,古色古香。馬爐村不僅顏值高,紅色文化的氛圍也十分濃厚。

近年來,丹鳳縣結合脫貧攻堅,深度挖掘劉西有先進事蹟和優秀品質,將馬爐村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教育資源,於2018年建成馬爐村黨性教育基地。基地以弘揚劉西有對黨忠誠、親民為民、苦幹實幹等精神為核心,以劉西有12把钁頭艱苦創業的故事為主線,整合人文資源、生態資源,打造集鄉村旅遊、勤廉教育、體驗教育於一體的綜合黨性教育基地。2019年7月,馬爐村黨性教育基地成為商洛市首批黨性教育基地。

馬爐村依託教育基地,發展“培訓經濟”,修葺房屋,鋪設柏油路,栽花種草,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馬爐村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溪谷鄉村旅遊產業體系,每年可吸引一兩萬人前來參觀學習、休閒度假。

“雖然我是本村人,但從小生活在城裡,以前對劉西有前輩並不瞭解。到村上工作以後,我不斷蒐集他的事蹟。他開拓創新、擔當奉獻的形象在我心中漸漸豐滿起來。我現在是一名村幹部,應該向老前輩學習,將劉西有優秀品質傳承下去,為建設幸福馬爐貢獻力量。”大學生村官馮蒞文說。

“當年修築的梯田迎來五穀豐登,當年種植的油松更加鬱鬱蔥蔥,當年栽種的山茱萸已成增收產業,當年貧瘠的土地傳來笑語歡聲……”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馬爐人用勤勞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奮鬥之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丹鳳:紅色傳承 綠色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