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還原的天和核心艙裡沉浸式體驗中國航天發展歷程,在“紅色記憶·藍色航海”特展看大國海軍圓夢中華,在海洋水族館與以“中國”“中華”為名的水生生物親密接觸……國慶長假,滬上科普場館紛紛推出國慶特展、紅色展教活動為祖國母親慶生。市民遊客、親子家庭往來其中充電“打卡”,從一件件展品、一個個故事中感受中國科技“上天入海”的蓬勃動力,引發愛國共鳴。
看航海重器,感受中國走向“海洋強國”
國慶小長假,臨港的遊客數較往年大增,駐紮臨港11年的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感受頗深:去年國慶日均遊客在三四千左右,今年幾乎翻了一倍,這幾天客流在8000人左右。
館內近代航海史展區中,陳列著解放戰爭時期的渡江木船、重慶艦、海遼輪等代表性船舶模型,引得不少遊客駐足細看。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述了“海遼輪”的故事:1949年9月28日,經過8天9夜的冒死航行,“海遼輪”終於到達瞭解放區的大連港,打響了在國民黨政府控制下海員駕船起義的第一炮,它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艘掛起五星紅旗的海輪。
“從古至今,中國人探索海洋的腳步從未停止,親身感受中國航海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一堂直抵人心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黨委書記張東蘇說。
除了六大常設展區,今年國慶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了兩大特展——《紅色記憶?藍色航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特展》和《遠帆歸航:“泰興”號沉船出水文物特展》。航母“山東”艦模型、“075”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模型、“091”級核潛艇模型、100件珍貴瓷器……它們是中國造船業騰飛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沉浸式“打卡”,自豪屬於中國的星辰大海
走進上海天文館1:1比例復原的天和核心艙,徐彙區匯師小學二年級學生蘇雲錦難掩激動。她說,能身臨其境地在“核心艙”裡看到太空蔬菜盒,感覺特別真實,“回去後,想做一個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蔬菜生長試驗。”
這個國慶假期,上海天文館依舊是申城最熱的科普場館之一,預約票早在假期前就被“秒殺”,三天的參觀人數均達到日承載量上限。為回應市民熱情,上海天文館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積極推出特色展示、科普活動、展教課程等多項內容,讓遊客不虛此行。
探月、奔火、星際穿越……關於星辰大海的未來探索之旅,離不開中國人的身影,身處其中的市民遊客,無不為此自豪。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叔華所說,天文館存在意義在於把科學知識傳遞給所有人,激發人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與“活化石”親密接觸,瞭解以“中華”為名的珍稀物種
你知道哪些水生生物的名字含有“中國”和“中華”嗎?國慶長假,上海海洋水族館正在舉辦國慶特展,展示中國鱟、中華鱘、中國大鯢、中華鱉、中華鰟鮍等眾多我國特有的水生生物。特展現場還設有互動活動,觀眾可以聆聽中華白海豚、揚子鱷、中國大鯢的叫聲,摸一摸各種模擬生物模型。
此次特展的主角之一,是已在海洋中生活4億多年的“活化石”——中國鱟。身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種誕生於古生代泥盆紀的動物與大名鼎鼎的三葉蟲“同輩”,在漫長的歷史中延續至今,且形態與4億多年前沒有大的改變,著實令人驚奇。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如今也面臨著諸多考驗。研究表明,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比物種的形成速度快100萬倍。這意味著那些歷經漫長歲月進化至今的物種,正在我們眼前慢慢消失,其中不乏我國特有生物。館方希望透過國慶特展,讓人們瞭解珍稀水生生物,進一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作者:沈湫莎
圖片:各場館提供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