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朱氏,他也跟隨母親生活。這樣的環境激勵著范仲淹,他刻苦學習,想憑藉知識改變命運、出人頭地。他持之以恆地堅持學習,從來不會停輟,范仲淹學習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

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刻苦學習的結果就是:范仲淹成為一名優秀的學子,也順利的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范仲淹繪像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登蔡齊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為進士,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案件事宜,官居九品。范仲淹從此踏入仕途,開啟了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履歷。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範仲淹的仕途,那麼他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很貼切了。

范仲淹一生不光在政治和軍事上取得了很高的建樹,他的文學成就也是粲然可觀的,《岳陽樓記》就是范仲淹寫下的名傳千古的一篇文章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岳陽樓

范仲淹的詞作風格

與他的散文和詩歌相比,范仲淹的詞作在數量上就相對少了一些。他的詞作存世僅有五首,雖然數量少,但首首膾炙人口

范仲淹填詞的筆調幽婉,理致深蘊,情景蒼涼,語言典雅,溫潤秀潔,堪稱大手筆,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尤其是《漁家傲》、《蘇幕遮》等詞,歷來受到詞論家的讚賞。

《漁家傲·秋思》一詞,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達了詞人反對入侵、鞏固邊防的決心和意願,同時還表現出外患未除、功業未建、久戍邊地、士兵思鄉等複雜矛盾的心情。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詞意圖

在范仲淹之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雖有“邊草無窮日暮”的句子,但沒有展開,且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因而,范仲淹的詞實際上是邊塞詞的首創。

不僅如此,《漁家傲·秋思》的內容和風格還直接影響到宋代豪放詞和愛國詞的創作,為詞世界開闢了嶄新的審美境界,也開啟了宋詞貼近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創作方向。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和《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兩詞,一首以歷史事件和人物為題材、另一首是詠物詞,從范仲淹詞作的題材來看,他的詞作取材寬泛,與北宋前期詞壇的創作風格合拍,表現了從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歌壇衰變的一個過程。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范仲淹沉摯真切、婉麗動人的詞風,也極大地改變了宋人的創作觀念,引導著詞壇創作風氣的轉移,對後世詞壇產生著深刻影響。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北宋建國至宋仁宗,生活享樂漸成風尚,以歌舞宴飲為主要創作話題的歌詞也趨向繁榮。范仲淹於仁宗年間登上詞壇,其詞作內容和風格豐富多樣,有直接寫豔詞的詞人,也有擺脫或打破豔詞傳統的詞人,這正是詞從五代花間詞向宋詞過渡時留下的烙印。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蘇幕遮》詞意

范仲淹的《蘇幕遮》,描寫風格雖然仍有五代以來的豔詞痕跡。但他又嘗試突破豔詞的窠臼,寫出一種宏大的時空背景。

這一點與同時代詞人晏殊的“小園香徑獨徘徊”、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張先的“花前月下暫相逢”的狹深意境是截然不同的。

《蘇幕遮》原詞如下: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這首詞抒寫羈旅相思之情,題材基本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範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展現的是一幅壯麗遼闊的秋景圖。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從詞作的起手兩句就能看出來,“碧雲天,黃葉地”,詞人從廣闊的空間起筆,景象的描寫大開大合,是詞人濃墨重彩的描繪:天空湛藍深遠、大地鋪滿黃葉。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碧雲天,黃葉地”詞意圖

這樣創設出來的情境是高遠的,並沒有傳統文人筆下“悲秋”的蕭瑟、衰颯的意境和色彩。“碧雲天,黃葉地”是際天極地的秋日蒼茫景象。

詞人俯仰天地,以天地為依託,創設詞境,營造詞意,所以當讀這兩句的時候,總能給人們無窮的想象空間,也能激發出人們無盡的想象力。

元代戲曲家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中,寫到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就化用了范仲淹的這兩句,同樣極富畫面美與詩意美。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詞人從碧天廣野寫到天地相接處的秋水,這是詞人從視覺的角度描寫的,目之所及之處展現出的是一幅美好的景象來。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詞人筆下的秋色是色彩斑斕的、是色彩絢爛的,是極富感染力的色彩,我們可以透過詞人的文字,感受一下秋天的色彩和意境:

湛藍深遠的天空、鋪滿金黃色落葉的大地一直延伸到視線的盡頭,在視線的盡頭。大地連線著渺渺的一江秋水,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水天一色的景象。

煙靄本來是白茫茫的色彩,但由詞人視角的關係,在水天相接的盡頭,遠遠望去,煙靄好像和湛藍深遠的天空連在一起,又好像和秋水碧波連在一起,這正是水天一色的視覺體驗,也就是王勃筆下的“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奇妙景象,所以詞人才會說“寒煙翠”。

這個寒字突出了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的詞境交織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極為遼闊高遠、色彩斑斕的秋意圖。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山映斜陽天接水”詞意圖

傍晚時分,落日將它最後一抹餘暉灑在遠處的山巒上,從詞人的視角望去,這是碧水藍天、萋萋芳草的視覺享受。

詞人眼中的秋日景緻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照映不到的天邊,所以當詞人感知到這樣的景緻時,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這樣的曠遠意境的句子。

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透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從詞人目之所及的地方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尤其是詞中提及的“芳草”意象,足可以讓人將它與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聯絡起來。

因為自從《楚辭·招隱》寫出了“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寫出了“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以後,在古代文人的認知中,芳草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寓含了人們對美好事物堅定而執著的追求信念。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cyt

這裡的芳草,同樣有著鄉思離情的寓意。范仲淹筆下的芳草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一江秋水,漫漫無邊的萋萋芳草寄託了多少詞人的離情別緒,所以詞人又說芳草“無情”。

其實詞作寫到這裡,在詞意上也有了明顯的延伸,詞人種種思鄉之情和離情別緒都是有萋萋芳草這一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意象引出來的。

整個上片所寫的遼闊高遠、色彩斑斕、毫無蕭瑟衰颯情味的秋景,在傳統文人筆下還是很少見到的,在以“秋士悲”為常調的詞中,像范仲淹這樣的詞境更是少之又少。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蘇幕遮》詞意圖

《蘇幕遮》的創作背景

范仲淹為什麼會在詞中流露出思鄉之情和離情別緒呢?只要聯絡范仲淹的仕途履歷和宋朝的邊患形式,就會對范仲淹在詞中表達的種種情懷有所知曉。原來宋朝從建立之後,就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把禁軍分駐全國各地,而在邊疆上長期放棄警戒,武備鬆弛。

寶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稱帝,宋王朝立即調兵遣將,揚聲討伐,但是因為事起倉卒,又因為宋代軍隊“將不知兵,兵不知戰”的現狀,導致在和西夏的交鋒中,屢戰屢敗。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范仲淹雕塑像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臨危受命,移知延州,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陝西延安),抗擊西夏。可以說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才暫時穩定下來。

第二年(1041)四月,因為耀州(洽所在今陝西耀縣)的戰事吃緊,范仲淹又調任到耀州。《蘇幕遮》《漁家傲》等反映邊塞風光和邊塞生活經歷的詞作就是范仲淹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範仲俺是江蘇人,自從他到延州、耀州戍邊開始,他就遠離故鄉、遠離親人朋友,邊塞的生活有時很艱苦的,加上緊張的戰事,所以范仲淹在長期的邊塞生活中,悠悠的鄉思離情和離別愁緒不免會在他的情感世界裡流露出來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蘇幕遮》表達的情感

同傳統的文人一樣,“芳草”在范仲淹的心中也成為鄉思離情的寄託,這種情感也從詞人對“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地流露出來。

詞人的情感如涓涓細流一樣綿延而來,自然而然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彰顯詞人創作手法的手法的巧妙。

過片兩句“黯鄉魂,追旅思”,詞人緊承上片的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就是思鄉的情思,故鄉在詞人的戍邊生活中成為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旅思表達的其實是跟鄉魂一樣的情思。

這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悽愴,思鄉和羈旅的愁緒愈來愈強烈。鄉魂和旅思在寫作手法上屬於互文,詞作與此處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由此也能看出詞人邊塞生活的時間之久,字裡行間是詞人鄉思心緒的真情流露。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這兩句是詞人對戍邊生活的描寫,無盡的鄉思與離愁牽絆著戍邊的詞人,也無時無刻縈繞在詞人的心頭,每到晚上,這種情感就變得更加強烈。詞人也將思鄉的心緒帶進夢中,他也只有在夢中才能見到故鄉。

可是這樣的好夢做得很少,詞人輾轉反側,長夜難眠。明月懸掛在夜空,月光灑在廣闊的黃葉地上,詞人思鄉的感情無法消除,他在此刻正好可以藉助這一輪明月倚樓凝想,但是這種愁懷反而因為明月更加強烈起來,詞人在這樣的情境中不由得發出“明月樓高休獨倚”的慨嘆。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明月樓高休獨倚”詞意圖

詞人從斜陽寫到明月,這是時間上的挪移,也是詞意的遞進。從寥廓的的秋景寫到明月與高樓,詞人所處的地點雖然沒有變化,但是他的視角發生了轉變,詞意聚焦的重點也發生了改變

這就好比電影拍攝中的長鏡頭一樣,從遙遠的天邊一直向後挪移,鏡頭和詞人所處地點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後將鏡頭聚焦在詞人的身上。這是一個延續的畫面,有一條明顯的情感線貫穿其中,就是詞人的思鄉之情和離情別緒。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蘇幕遮》·詞意圖

畫面中出現的景物,如天地、黃葉、煙波、斜陽、芳草、明月,都成為詞人情感的寄託。這樣寫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長夜漫漫,明月之下獨倚高樓的詞人夜不能寐,所以他就飲起酒來,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詞人本欲借酒消愁,可是借酒消愁愁更愁,詞人慾遣相思反而更增添了相思之苦、更增添了悵惘之情。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結拍兩句,抒情的成分是很明顯的,也是很強烈的,而且詞句也很新奇。在范仲淹的另一首詞作《御街行》中,他也曾寫道:“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用“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對比一下“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很明顯《蘇幕遮》一詞中的這兩句更自然,

寫到這裡,鬱積在詞人心中的鄉思旅愁在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作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曲終闋盡。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范仲淹《蘇幕遮》·書法

小結

這首詞的尋常之處就是:上片寓情於景寫景,下片借景抒情,這本來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但是縱觀這首詞,它又有自身的不同尋常之處:那就是麗景與柔情的融合交織。

詞人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色,抒發的又是怎樣的情感呢?如果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遼闊高遠、色彩斑斕、毫無蕭瑟衰颯情味的秋景與深摯真切的思鄉之情和離情別緒的融合交織。

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范仲淹的《蘇幕遮》則突破了這一傳統的創作手法,詞作所描繪的景色遼闊高遠、色彩斑斕。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立於天地之間的廣闊胸襟,以這樣的胸襟反襯思鄉與離情的悵然;另一方面就是的詞意的營造和情境的創設,在這樣的詞意和詞境中,詞人所抒發的感情就顯得柔而有骨,深摯真切不流於俗套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685 字。

轉載請註明: 范仲淹寫了一首描繪秋天的詞,因為意境優美,成為傳唱千年的名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