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調查顯示,國內76.7%受訪者表示年輕父母工作壓力大,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孩子;32.0%受訪者指出社會缺乏對年輕父母的幫助機制,孩子只能交給老人。隔代養育這一特殊卻又常見的現象,存在哪些痛點?面對從中衍生出的親子互動話題,有何妙計錦囊?日前,“隔代養育智慧叢書”分五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圍繞教育學、心理學、家庭人際關係學、家庭生態學和家庭幸福學等層面探討,是全國第一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並指導祖輩養育的通俗讀物。
在上海書城的新書分享會上,“隔代養育智慧叢書”主編、“智慧爺爺”的樂善耀,與諸多智慧老人攜手,和廣大祖輩分享他們的育孫智慧,分享成為幸福老人的心得體會。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年輕一代在享受著經濟發展紅利的同時,也承受著不小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雙職工家庭是中國年輕家庭的主力軍,在工作之餘還要照顧家庭、照顧孩子,確實壓力山大。無數中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自告奮勇,為年輕子女分擔育兒壓力,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對家的重視。
叢書不僅組建專業作者編寫本書,還從社會上徵集諸多育孫案例,配上專業嚴謹的分析建議,叢書從隔代養育的理念與方法、祖輩在隔代養育過程中的角色定位、祖輩的心理健康、祖孫三代關係的處理、祖輩參與養育的樂趣這五個角度出發,闡述祖輩參與隔代養育的獨特價值,分析隔代養育中存在的問題,為祖輩應對育孫過程中的挑戰和壓力提供建議參考。
樂善耀指出,三代同堂家庭就如同一棵大樹,其中祖輩最為年長,就如同那樹根;父輩就是家庭的樹枝,而兒童就是那樹枝上開出的花和果。儘管樂善耀認為,在兒童教育方面,父輩才是主角,祖輩只是配角;但是站在整個三代同堂大家庭的角度看,祖輩作為樹根,根不牢就會影響整顆大樹,即整個家庭的和諧美滿。樹根如何吸取營養、保持活力?就需要祖輩不斷學習,同時把既有的好家風、好家教發揚光大。既要學習新知識,也要守住好傳統。
老年人學習育孫智慧,對於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有著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育孫不應成為老年人生活的全部。老年人自身的幸福,更應當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18.1%,65歲以上佔比12.6%,在高度老齡化的今天,老年人的幸福健康,應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書中描述了祖輩參與第三代養育的“隔代親”現象,是我國傳統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生動體現。全國有80%左右的老人在不同程度參與養育第三代,一些年輕父母往往承擔著很大工作和生活壓力,祖輩出手相助,為子女分擔教養壓力,成為了許多爺爺奶奶輩的共同選擇。專家指出,一方面這是出於中國人對家庭、傳承的看重——老年人協助子女來撫育孫輩,這被認為是他們的重要責任和義務,這通常不是選擇性的,而是義務性的;另一方面,祖輩在育孫的過程中的付出和犧牲,應當被子女們看到,也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從來自千家萬戶的徵文中可以看出兩大特徵:一是現在祖輩大多是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爸爸媽媽,從寵愛子女延續到寵愛第三代;二是他們在養育第三代過程中感到自身不足。希望這套叢書能成為祖輩的五把鑰匙,為他們提供精神養料。”樂善耀提出三大錦囊:不要讓“隔代親”成為“隔代慣”,要學會怎樣才能理智地愛自己的第三代;祖輩要維護兒女的教育權威,兩代人要設定必要的界線,建立有效的溝通通道,兩代人既要相互尊重,又要相互學習,互相包容;祖輩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自我改變,爭做開心、開明、開竅的陽光老人。
書中大多案例源於生活中真實發生的故事,出版社還與阿基米德合作同步推出線上音訊,只要掃一掃書中二維碼,專業播音員把這些案例娓娓道來,讀者可以邊陪孩子玩,邊聽養育經驗。活動現場,兩位 “才藝老人”揮毫,“垂裕後昆”既是對出版社的寄語也是在場老人的心聲:育孫很重要,但並不是生活的全部,老年人的餘生還漫長,還要繼續發光發熱,享受精彩人生。
圖片:出版方供圖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