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唯一的馴鹿之鄉,遊客慕名而來

由 士振文 釋出於 休閒

宅家雲旅遊,這裡是我的旅行分享,歡迎關注,每天分享旅遊攻略,宅家帶你看世界。今天走進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

說到敖魯古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族居住的部落,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根河西郊,是鄂溫克族最遠也是最神秘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地方。

敖魯古雅使鹿部落始建於2003年以後,300多年前,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祖先從勒拿河流域遷徙到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過去一直靠在大興安嶺深山放牧馴鹿和打獵為主要經濟來源,以遊獵而聞名。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他們便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受外界影響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處於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階段。

而鄂溫克是他們民族的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目前全國統計人口大約有3萬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大部分信奉薩滿教,以“萬物有靈”為信仰核心,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千年以來,敖魯古雅始終安靜的藏在大興安嶺,任時間流過它的山門,它依舊謹守著自己的古樸,這裡有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仙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

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徹底結束了不分冬夏穿獸皮、餐風露宿的原始生活,在敖魯古雅河畔安家,實現了定居,才有了今天敖魯古雅的規模。

早在五十年代以前,鄂溫克族獵民仍然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主要由樺樹張製成的尖頂型簡易房屋,以馴養馴鹿為生。如今,鄂溫克獵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淳樸的民俗民風卻使終保留著。1965年,鄂溫克獵民從中俄邊境額爾古納河畔奇乾鄉搬遷到敖魯古雅,過上了定居的生活,開始新的生活。

如今在我眼前的就是敖魯古雅部落,不落還是不小的,部落內有整體的示意圖。如果要尋找馴鹿,可以先看看示意圖比較好尋找馴鹿。

馴鹿曾經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因為他們狩獵時使用馴鹿,故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即“使鹿部落”。馴鹿性情溫順,適宜在寒冷的地帶生活,善於在深山密林及沼澤或深雪中行走。由於馴鹿生長環境中喜食沒有汙染的苔蘚、石蕊和食鹽,需要人類提供,所以馴鹿已經習慣和依賴鄂溫克民族的遷移和飼養環境。

馴鹿,鄂溫克語稱“奧倫”,俗稱“四不像”,也叫“角鹿”,是珍稀動物。因為它的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驢而非驢、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像”。雌雄的馴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複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裡,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

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它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高寒地帶繁衍生息。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你看它都不怕生,很溫順。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傳說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有個紅鼻子。

關於魯道夫,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

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準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裡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菸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

對於這樣的敖魯古雅,你們喜歡嗎?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