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黑暗時代”?對於中世紀的誤解和迷霧背後的真相

由 問成風 釋出於 休閒


中世紀
“金色陽光照耀下,我們離開了舊大陸。”哥倫布如是說,這場轟動世界歷史的全球航行是我對中世紀最深刻的印象。在我眼中,中世紀無疑就像中國的舊社會——中央集權嚴重的封建時代,但是又糅雜著諸侯林立、宗教盛行的複雜情況。
試想一下,當中國社會同時出現這三種情況時,往往是王朝更迭時期的混戰時代,比如春秋戰國,比如三國時期,再比如五代十國。可是,你能夠想象嗎?從5世紀到15世紀這整整1000年內,歐洲都處於這樣的混亂狀態。有很多人把這樣的歐洲稱為“黑暗時代”。
之所以被後來人認為“黑暗”,其實有點兒像是後來者對前一個時代的“抹黑”,就像中國清朝皇帝命令史官修繕《明史》時,對於明朝皇帝的形象做了比較大的扭曲。我們想要看到真實的中世紀,就必須先了解如今中世紀的“黑暗”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什麼會形成?

中世紀社會
一.為什麼人們會認為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
對於很多隻是初略瞭解中世紀的人,認為中世紀是個“黑暗時代”無可厚非,因為大的主流意識就是這樣。其實,在近些年來,人們對於中世紀的認識才開始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
而在此前,很多的人,包括一小部分的歷史學家,其實都是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先鋒者言論影響,認為中世紀是在兩個黃金時期中間,人們最沒有必要走過的路。(指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和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人們認為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主要有三個原因:
1.中世紀確實存在很多在現在人眼中可悲可嘆的事物
其實,中世紀存在的許多落後腐朽的事物或者制度,就是封建時代的必然產物。比如宵禁制度。中國歷史上也存在宵禁制度,當然,這是統治者為了便於管理而產生的一種制度。而且,此制度與古代科技落後,夜晚照明技術有限也有一定的關係。

中國歷史上也存在宵禁制度
不過,在當今的人們眼中,這無疑是一種禁錮,一種落後的體現。你能想象除了必須寄宿的學生或者軍人之外,去忍受這種宵禁制度嗎?歐洲人忍受了快1000年了,除了宵禁制度,殘酷專制的政府也是無法為人所接受的。特別是對比歐洲的文明搖籃——雅典來說,更是歷史的極大退步,直接從自由民主跨度到封建專制,這也是歐洲中世紀為人詬病的原因。
至於其他的宗教信仰,以至於衍生出對於少數民族的迫害等等,這一系列的黑暗事件都成為中世紀的黑歷史,無法“洗白”。
2.文藝復興興起的墊腳石
關於文藝復興,很多人可能也只是瞭解一個皮毛,但是關於“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但丁的名言,諸位可能非常熟悉。文藝復興就像是中世紀的“反面”,也許是物極必反,或者歷史突然來了個急剎車,結果就翻車了,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短短時間內人們的思想突然轉變,而且是180°的大轉變。
但是,其實我認為,文藝復興是不可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的思想轉變。起碼中世紀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最後中世紀成為文藝復興興起的墊腳石。現在有很多的史料都能證明這一點。

文藝復興
3.中世紀的新教徒們想要恢復基督教最初的傳統
這麼說吧,其實在中世紀還未完全結束之前,在中世紀晚期時,就已經隱隱有了“黑暗時代”這樣的說法。因為此時中世紀已經成為新的政權中心或者文化中心想要進步的阻礙了。
特別是新教徒,新教徒認為在中世紀長時間的扭曲之下,基督教已經面目全非了,以馬丁路德為首的新教徒決定開展宗教改革。要進行宗教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證明我方是正義的,是光明的,而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是走了彎路的,具有一定錯誤思想,需要矯正的。毫無疑問,基督教內部的自我改革非常成功,中世紀再一次成為反面教材。

人文主義者和新教徒崛起
我們只能說,中世紀之所以產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大一統集權的必然,和苦難生活中宗教興起的必然;中世紀聲名狼藉,變成所謂的“黑暗時代”,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人文主義者和新教徒崛起的必然。
而如今中世紀的刻板印象在逐漸瓦解,這也是歷史的必然——由於生產力逐漸發展,人類的思想精神開始進步,我們現代人開始有獨立思考能力,歷史迎來了新的進步。不過,由於“黑暗時代”的印象持續整整500年,想要還原出最初的中世紀,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阻礙。
二.中世紀的先進性體現
中世紀其實存在很多進步性的事物或者思想,只不過由於可怕的專政和嚴苛是宗教信仰,使得這些光亮被湮沒。但是回溯歷史,我們還是能夠發現這其中閃耀的存在。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都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具體而言,在同一歷史時期,我們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可能差距至少有半個世紀。

中世紀
可是,就在中世紀的某一段時間裡,歐洲發生了彎道超車,竟然超越了中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而正是在中世紀晚期,也就是看起來王朝即將傾頹的那段時間,歐洲的軍隊、思想突然傳遍了世界,迎來了“起死回生”的耀眼時刻,改變了世界。
雖然現在西方國家似乎已經擺脫了中世紀的“陰影”,繼承希臘“自由民主公正”的良好品質,但是仍有很多非西方國家受到中世紀的影響。
比如說日本、以色列和美國等國家,他們的立法機構其實很多都是來自於中世紀的。包括現在的先進思想,共產主義的創始者馬克思就曾經引用了中世紀的一句話:“亞當耕田,夏娃織布,那時哪有紳士淑女?”來體現出跨越階級的思想,從而尋求更加平等和諧的社會。
我忘不了,霍利斯特教授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們的時代是“是中世紀的產品”。這無疑是對中世紀先進性的最好褒獎。其實,具體來說,中世紀的閃耀之處可以提到一些生產方式的變革,新思潮的體現或者新事物的出現等等,具體可以參照《歐洲中世紀史》,這本書非常詳細介紹了中世紀的各種進步事物。

中世紀
三.研究中世紀對於今天有什麼實際意義?
中世紀不過是一個被歷史淘汰的,被時代踐踏的落伍時期,有什麼值得我們去研究嗎?或者說,中世紀除了一些尚可理解的事物之外,對於另外一些似乎是“糟粕”一樣的東西,我們有必要還去觀照嗎?
其實,研究了中世紀的“糟粕”,再反思我們這個時代存在的問題,對於促進我們時代繼續發展,解決當下問題,具有實際意義。舉一個例子,中世紀的虔誠的基督教教徒經常把耶穌的受難相畫得非常悽苦,這種現象反而體現出他們對於耶穌的尊敬,對於基督教的熱愛。
這能夠告訴我們,當時部分歐洲底層百姓已經把受難當成了“榮耀”,這是一種別樣的“洗腦”方式,甚至是自我洗腦。

中世紀
四.結語
從希臘時代的榮光,到西方國家現在的“文明”,中間真的走過來太多的彎路,人們有時乘風破浪,締造羅馬帝國的榮光,有時又不得不踩著弱勢群體的鮮血走上王座,有時一個時代被稱為“黑暗時代”,有時宗教改革又不再是不可饒恕的行為。
歷史就好像捉摸不透的天氣,時刻變化,即使能夠預料到,似乎也只能透過蛛絲馬跡進行預測,有時猝不及防拐一個大彎,更是出乎意料。我們能夠做到,唯有去探究最真實的歷史,去撥亂反正,瞭解所有被後世下了錯誤論斷的時代,究竟曾經有過什麼樣的風華。歐洲中世紀,如果僅僅把它作為一個“黑暗時代”來看待,無疑是非常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