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黨史 守初心丨絕壁天路掛太行

學黨史 守初心丨絕壁天路掛太行

回龍掛壁公路。李建國 攝

5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聯合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了“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其中,輝縣市太行深處的回龍村和郭亮洞入選第85條“山鄉鉅變·美在中原”精品線路。

“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郭亮洞

眼下正是南太行旅遊旺季,新鄉萬仙山景區的郭亮洞前遊人如織,遊客驚歎於太行山區人民“叫板”太行絕壁闢出天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

郭亮洞位於太行紅巖絕壁之上,海拔1700米,洞長1250米,蜿蜒在120多米高的絕壁上,被稱為“世界最險要十條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條公路”之一。

曾經的郭亮村,三面環山,一面臨崖,這裡的村民世代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出村的路,是在陡峭懸崖上開鑿的石階,稱為“天梯”。“天梯”僅容一人通行,沒有防護措施。

回憶起50年前的修路故事,時任郭亮村團支部書記的宋寶群對記者說:“修路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難:一是娶媳婦難,外村的人沒人願意嫁進來;二是看病難,找個醫生要跑到十里地外;三是購買日用品難;四是上學難。”

為了讓子孫不再走“天梯”,1972年,郭亮村老支書申明信帶領13名壯士,揮錘打釺,鑿石開洞。“石頭太硬,打釺時直冒火星,3天才打了1米多深。當時根本不敢想那麼多,想著即便十年八年、哪怕二十年也要把路修通。”宋寶群說。

工程進行到最困難的第5個年頭,輝縣250多名教師自備乾糧,與郭亮人一同鏖戰,終使郭亮洞於1977年5月竣工通車。村民申河山說:“在黨組織的大力支援下,黨員幹部群眾苦戰5年,打爛了4000多把鐵錘,耗盡了12噸六稜鋼釺,鑿出了2.6萬立方米石頭。”郭亮村的命運從此改變,他們鑿穿絕壁的精神也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

告別“老爺梯”回龍創奇蹟

上世紀90年代,輝縣上八里鎮回龍村人奮戰3年,在高200餘米的懸崖絕壁之上,鑿開了一條長千餘米的S形公路隧道,在崇山峻嶺間修築了一條長8公里、寬7米的盤山公路,成為鄉村築路史上的奇蹟。

曾經的回龍村,村民散居在大山裡的17個自然村,進出大山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和一道陡險的“老爺梯”。村民生活“運輸靠人背,磨面靠石碾,吃水靠肩挑,照明靠油燈”。

回龍村黨支部書記張榮鎖回憶起當年修路的經歷時,仍忍不住紅了眼眶:“當年崖上的群眾真難,沒有路,有人一輩子沒有進過城。”

1997年11月,張榮鎖率領全村150多名黨員、民兵來到山崖下,在石穴崖縫裡搭起了帳篷。修路工地上的條件非常艱苦,群眾就吃點鹽水面條或野菜糊糊湊合,整月回不了家,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叫屈。

在打隧道時,他們用繩子把人吊在懸崖的半空中,一錘一錘地鑿,一炮一炮地炸。2000年春,工程到了最緊要關頭,資金卻告了急。這時,張榮鎖已經把熟人的錢都借遍了,把能貸款的單位都跑遍了,把做生意多年積攢的72萬元存款也都填進去了,但還不夠。最後,他又把自己的石材廠、小汽車和鎮上的門面房統統廉價賣掉,所得的錢全部拿到了修路工地上。

群眾看到支書為了修路不惜傾家蕩產時都動容了,大家有錢的拿錢,有糧的拿糧,村裡老人把養老錢都拿出來支援修路。就這樣,回龍人黨群一條心,400多人日夜奮戰,經過3年多的苦幹,硬是劈開9座山頭,在千仞絕壁上築起了8公里的掛壁盤山公路。

路通後,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共產黨帶領群眾戰天鬥地的紅色精神,郭亮和回龍兩個山村迅速成為熱門旅遊景區,每年專門到回龍村參觀、學習紅色文化的遊客達2萬多人次。

來源:河南日報 記者:李虎成 通訊員:李建國

責編:王世洋 稽核:婁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25 字。

轉載請註明: 學黨史 守初心丨絕壁天路掛太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