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下山回去的時候,一陣冷風吹來。
才猛然發覺,果然還是春天,太陽一下山,熱量消退,溫差就顯現出來了。
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喝口熱茶,於是和李麻花商量著,回去以後,煮老白茶吧。
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試毛茶。
試毛茶,是春茶季的主旋律之一。
在做茶的空隙,s師傅就會拉著我們,拿出十幾款茶,依次在面前擺開說,來,試吧!
說白了,就是想讓我們做小白鼠,試試這些茶味道怎麼樣,有沒有缺點。
找出不足之處,才能在後續的製茶過程中,適當調整,把茶葉做得更好,更精良。
但毛茶喝多了,又餓又暈。
於是今天想著換換口味,煮壺老白茶,順便暖暖身子。
s師傅的倉庫,堪稱藏寶庫,什麼稀奇的,沒喝過的老白茶都有。
從角落裡翻出一箱2016年的壽眉餅,撬下來一塊,燒水煮茶。
眼看壺口蒸騰出熱氣,屋子裡棗香陣陣,白天的疲勞瞬間消散了。
享受地眯起眼睛,喝下去,湯水裡也是香噴噴的。
《2》
春茶季的時候,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春白茶上。
採茶、做茶、試茶,日子一天一天過,時間飛逝。
然而卻把茶友們的問題,落下了許多。
今天煮老白茶,恰好想到之前有位茶友來問:
為什麼新白茶煮起來香氣很濃,但是湯水很苦很澀,而老白茶很醇很甘甜?
這個問題裡有兩位主角,一個是新白茶,一個是老白茶。
相信對白茶有所瞭解的朋友都知道,新白茶和老白茶,是按照年份來劃分的。
以三年為界,只要年份滿了3年,就是老白茶。
一年內的新白茶,和儲存三年之後的白茶,在內含物質的含量上,有很大差異。
剛做好的白茶,營養成分裡的茶氨酸物質,極為豐富。
因此,我們在喝新白茶的時候往往能體驗到極濃郁,極強烈的鮮爽感。
宛如春天的醃篤筍,一入口,不自覺眉毛兩邊同時向上挑起,頭皮一放鬆,眉毛就好像快要飛出去。
有人形容這種表情,叫做“被鮮掉眉毛”。
但新茶中茶多酚和咖啡鹼的含量,比起老茶來說,亦是多一些的。
倘若用蓋碗沖泡,這些內質大多數是均勻釋放的,很有秩序,很均衡。
可煮茶不同,茶葉會不斷受到高溫的刺激,催促著新白茶當中的物質快速釋放,大量釋放。
不明所以的內含物質們,收到了指令後,齊刷刷地奔湧而出,最終到達茶湯裡。
那麼,這樣的一杯茶湯就會蘊含著大量的茶氨酸、茶多酚、咖啡鹼……
茶氨酸能夠提供鮮爽感不假,可茶多酚和咖啡鹼一旦過量,口感上就是濃釅苦澀。
一口下去,完全不復理想中的“鮮、香、醇、爽”,反而被苦澀感給掩蓋。
因此,新白茶並不適合煮著喝。
曾經的李麻花,閒來無事煮了新白茶,結局就是煮出來一大壺深黃濃綠的湯水。
那種類似醬香白酒的醬感,實在是難忘,以至於她發誓,以後一定要用蓋碗好好泡新白茶。
《3》
世人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
可到了白茶身上,這句話卻不起作用,歲月賦予了白茶更多的韻味。
三年、五年、七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以後,白茶的內含物質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有的物質增加,有的物質減少,符合能量守恆定律。
減少的物質,包括了茶氨酸、茶多酚和咖啡鹼。
不過,茶氨酸的減少趨勢比較緩慢。
根據福建農大周瓊瓊等學者的《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研究中,以高階白牡丹作為實驗物件,依次對比了從1年陳到20年陳,白茶體內的物質變化。
研究結果發現,茶氨酸雖然在減少,但每年只降低百分之零點零幾。
故而,老白茶的鮮爽感雖然不及新白茶,茶氨酸的含量有所降低,卻還是鮮爽的。
尤其是品質好的老白茶,鮮爽感是不可抹去的特徵。
相比之下,茶多酚和咖啡鹼的減少趨勢就比較明顯了,幅度更大,逐年遞減。
與此同時,黃酮類物質的含量直線上升,這也是老白茶的優勢之一。
因為白茶是微發酵茶,工藝簡樸,給了白茶更多的陳化空間。
隨著茶多酚和咖啡鹼不斷減少,老白茶便漸漸擁有了適合煮著喝的特性。
它不會像新白茶那樣,茶葉一丟進鍋裡,苦澀物質就會過量析出。
煮老白茶的時候,只要控制好投茶量,以及煮茶的時間,就能煮出濃淡適宜,不苦不澀,醇厚甘甜的滋味。
當然,如果水太少茶太多,茶水比例失衡,或者暴力煮茶,老白茶仍然會苦澀難當。
總結來說,導致新白茶不能煮,而老白茶適合煮的原因,主要在於內含物質的差異。
新白茶就像是初生的嬰兒,對萬事萬物都充滿著好奇,元氣滿滿。
煮茶的高溫壓榨,不適合它,“精力旺盛”的新白茶稍微一煮,就容易變濃變苦。
老白茶陳化多年,變得沉穩,且內含物質也經歷了轉變。
苦澀物質減少,只要掌握正確的煮茶方式,便不會苦澀。
《4》
從茶友的問題,我們又引申出了一個問題:
白茶只能煮著喝嗎?
當然不是。
實際上,平時我們煮茶的頻率,遠遠不及泡茶。
只有在偶爾想要偷懶,或者是天氣特別冷的時候,才會搬出煮茶壺,煮老白茶。
根本原因在於,直接煮茶確實很浪費。
煮茶的原理,是用不斷沸騰的水,來激發茶葉當中的養分,讓它們不停析出,最後到達茶湯裡,被我們喝進肚子裡。
煮茶時,茶葉當中的各種香氣和滋味,如同雷電般迅猛而來。
空氣裡瀰漫著濃郁的茶香,湯水裡的茶味也很充足,很飽滿,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是的,少了層次感。
煮老白茶是讓茶葉的內質噴薄而出,磅礴大氣,但滋味略顯含糊,有點眉毛鬍子一把抓的意味。
沒辦法像沖泡那樣,感受每一衝湯水細膩的變化。
所以,我們更喜歡用蓋碗來沖泡老白茶,細細品味。
品茶和喝茶之間,隔著一條銀河系的距離,喝茶是為了解渴,不必拘泥於形式。
一杯茶湯,一飲而盡,滑過口腔很快就嚥下去了。
品茶則是慢慢地讓茶湯在口中停留,充分接觸,對香氣、滋味、口感等特質有一定的掌握。
用心體會每一沖茶湯的稠度、潤度、滑度、醇度……
但又不可否認,煮茶是一件風雅的事情。
就算是常年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也能透過煮茶,來尋找古人煮茶的意境與風情。
圍爐,煽火,水沸,投茶,出湯,品飲,整個流程中無不透露著愜意,享受和情致。
正如此刻的太姥山,夜晚清冷,飲一杯溫熱的老白茶,從頭暖到腳。
建議大家,品質好的老白茶,泡到十衝以後,再將葉底拿去煮茶。
如此一來,泡茶煮茶兩不誤,也不浪費。
《5》
有很多茶友說,如今辦公室裡,煮茶代替了玻璃杯泡茶。
雖說玻璃杯方便,但茶水容易涼。
尤其是冬季,溫度下降得太快,任誰都不想在大冬天喝冰冰涼涼的茶。
故而,煮茶的優勢就一下子突顯出來了。
提前煮一壺茶,利用保溫的功能,隨時都能喝上熱茶。
邊煮邊喝,大約也能彌足辦公室裡無法泡茶的遺憾。
但對於上等的老白茶,本就稀有罕見,這種做法實在是有些暴殄天物。
對待好茶,還是正式點,有個好的開端。
找個時間在家裡,好好用蓋碗沖泡,一衝一衝地喝。
合理分配泡茶和煮茶,在合適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飲茶方式。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