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十三行》(簡稱《十三行》)是王獻之傳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賦》乃三國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獻之喜書此賦,但僅留傳從“嬉”字至“飛”字共13行,計250餘字。
該文是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原石和拓本的對照圖,碑刻在流傳過程中,傳拓日久,幾不成型,透過此碑原石及拓本的對照,習書人可以瞭解此書法的原貌,也可真正瞭解“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要義。
據說,其墨跡在宋代有兩本,即晉麻箋本和唐硬黃紙本。其中唐硬黃紙本有唐代書家柳公權的題跋,至元趙孟頫則認為是唐摹本,亦有人認為是柳公權摹本。
此本初為北宋周越所得,誤以為原跡摹刻,流傳於世,後有南宋越州石氏摻入右軍筆意的翻刻本。《宣和書譜》載,麻箋本北宋時入內府,後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僅存刻本傳世,但因輾轉翻刻較濫,已不足觀矣。
南宋時,權相賈似道先覓得麻箋本9行,後又得4行,合為13行,刻於蒼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該本被稱為“碧玉版本”,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洛神賦玉版十三行》原石和拓本的對照圖
古人云透過刀痕見筆痕▼
【該內容透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