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似乎有些另類。其他動物的幼崽在出生後不久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站起來,並跟隨母親移動。為了不引起食肉動物的注意,它們會盡量保持安靜,很少會像人類寶寶一樣稍微有些不舒服就嚎啕大哭。
在遠古時期,人們生存的環境遠遠沒有今天安全,他們還要時時刻刻面對大型食肉動物們的騷擾。那為什麼人類幼崽的行為和其他動物相差這麼大呢?
人類的行為之所以和動物相差這麼大,最根本的原因還要從腦容量開始說起。
我們知道,人類大約在500多萬年前就已經會直立行走,而人體結構為了適應直立行走,身體構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盆骨。
和我們的近親黑猩猩相比,人類的盆骨非常狹小,而且非常崎嶇,這能夠保證人類直立行走時不出現搖晃行為,但是這個結構可害慘了人類的女性。
人類在進化之中時,從單純的食草動物轉化為了雜食動物,使得人類獲得的能量變得充足,以至於有較多的能量用於發展新功能。其他動物往往發育的是身體的敏捷性,或者攻擊力,但人類發育的卻是在當時毫無用途的大腦,使得人類腦容量逐漸變大。
當人類腦容量逐漸變大時,此時就使得盆骨非常狹小的人類生育變得非常困難,以至於因難產而死亡的數量大幅上升。
但人類比較幸運的是,人類基因突變擁有了一個新功能,使得人類嬰兒在大腦還未完全發育成熟時便生產下來,在體外繼續發育。
也就是說,人類都是早產兒。由於人類的大腦在母親體內還未完全發育成熟,以至於人類嬰兒不具備任何生存能力,骨骼也不像其他動物那麼強健,能夠在短時間內站立起來。
所以,嬰兒想要活下去,必須依賴大人的養育,所以它們一旦覺得自己渴了、餓了便會透過哭聲提醒父母餵食。
而其他動物由於具備了行走能力,當它們渴了或者餓了時,可以自己跑到母親身邊哺乳。
雖然嬰兒的啼哭可以換來大人的照料,但啼哭也會引來大型食肉動物的注意。不過,人類屬於群居動物,並且在匠人學會使用火之後,人類的生存環境相對來說較為安全。而且嬰兒的活動範圍往往是族群之中,較為安全。
但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馴化動植物,仍然需要每天東奔西跑尋找食物,而且居無定所。如果嬰兒在母親移動的過程中發出啼哭,確實會引起天敵的注意,甚至會因此而丟掉性命。
而在這種強烈的選擇動機之下,一些在母親移動自己時不會啼哭的基因被選擇了出來,此時它們的生存率大幅提升。
而在現在嬰兒的體內,仍舊保留了這種基因。比如:當嬰兒嚎啕大哭時,只需要抱上它們走走,它們就會停止啼哭。
除了人類之外,其他動物也表現出了和人類類似的生存技能,最常見的就是貓。我們知道,小貓在自己的窩內時也會發出啼叫聲。
但當母貓銜住它們的後頸肉移動時,它們便會尾巴收縮,四隻腳緊貼身體,像是被點了穴一樣一動也不動,任由母親移動。
這種行為,在英語中叫做“clipnosis”,也被稱為“催眠”。
之所以很多動物都有這種本能,其實是因為在移動時發出聲音的人或者動物,都被天敵發現了,以至於母親和嬰兒本身都慘遭不測,因此基因沒有繼續傳遞。而在移動時沒有發出聲音的人或者動物幸運地躲過了天敵,所以它們的基因能夠被保留下來。
人類在演化時也是一樣,在人類還沒有登上食物鏈頂端時,人類也曾受該機制的影響,以至於我們體內還保留著這種基因。
在思考人類和其他動物的不同點時,我們不僅要從現在人類的現狀去思考問題,還應該追溯到遠古時期,分析研究一下曾經人類與動物的生存環境。這是因為我們的很多本能,有時是被自然界逼出來的一項技能而已。
之所以動物的幼崽不會大嚎大叫,一來是因為很多動物在母親體內發育比較成熟,出生後能夠活動,所以它們對母親的依賴性稍弱;而人類恰恰相反,自己的需求需要讓母親知道。二來是因為人類屬於群居動物,且在100萬年之前就已經學會了使用火,生活環境相對安全。但即使如此,嬰兒在母親移動自己時,也會乖乖閉嘴,以免被天敵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