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筆者在剛上大學時,對日語是一知半解,聽日語也是斷斷續續。有一天學校來了一個日本學者做講座,他會說不少中文,在講座過程中不斷穿插使用中文,所以我們這些日語初學者也沒覺得日語太難。他在介紹完自己的姓名之後,忽然開玩笑說"我是日本鬼子",逗得同學們都哈哈大笑。

當時我就想"鬼子"是中國人憤恨日本侵略者的稱呼,為什麼這個日本學者卻不在意"鬼子"這個詞彙呢?所以今天我們就從"鬼子"這個詞分析一下中日兩國在詞彙認知上的差異。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眾所周知,日本漢字源於中國,又在中國漢字基礎上發明了日語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不過,中國漢字和詞彙傳入日本後,日本人遵守了一些詞彙原本的含義繼續使用。不過,有些詞彙則出現了假借或錯誤解讀,有些詞彙為適應日本文化又出現了新的解讀。

這樣一來,中日漢字詞彙出現了很多同形卻不同意的詞彙,本文中所述"鬼子"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其他常見的如日語中"手紙"意思是書信,"留守"意思是不在家,"油斷"意思是疏忽大意等等,因此中日兩國雖然都使用漢字,很多詞彙意思相同,不過也不在少數詞彙意思差異很大,日語中將這些同形不同意的詞彙稱作"同形異義語"。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從這個意義來說,雖然日語中有很多漢字詞彙,但是不懂日語的中國人想讀懂日語的非常困難的,同樣,日本人想讀懂漢語也存在很多困難。

歷史上,中日兩國雖為鄰國,但是大海波濤洶湧,海上不可知的因素太多,這些客觀因素令日本人望而卻步。日本人雖然嚮往中國文化,但是礙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非常落後,渡海來中國可謂困難重重。

日本與韓國之間的對馬海峽雖然是比較理想的渡海通道,但是繞道朝鮮半島來中國又面臨長途跋涉之苦。隋唐時期,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都需要繞路朝鮮半島,到達長安或洛陽時要花費接近一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日本人將中國的文化、典籍運回日本後,與中國的交流的頻率逐漸減少,特別是唐代安史之亂後,日本不再派遣唐使來中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海路兇險,困難重重。日本派到中國來的遣唐使絕大多數是僧人,僧人在日本有文化地位也比較高,他們就成為派來中國的首選人員,日本稱這群人為"留學僧",換言之,日本人派遣唐使來華的過程其實也算是日本的"西遊取經之旅"。

日本人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後,就仿照長安修建了平安京(京都)和奈良城,並利用中國漢字和典籍開始對漢字進行二次改造,公元8世紀左右日本出現了平假名、片假名,這就是日語的雛形。

從唐代中期至明代成祖時,中日兩國交流非常少,在這麼長的時間內,日本人根據中國典籍解讀漢字詞彙,也對漢字詞彙開展二次創造,所以很多詞彙看似相同卻出現了不同的含義。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從民俗學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國的"鬼"和日本的"鬼"屬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範疇。一般意義上中國的"鬼"是指人死後的靈魂、鬼魂,日本的"鬼"則多指妖怪或妖魔。日本"鬼"的詞源當然是中國,一開始"鬼"的含義與中國相差不大。不過,日本人喜歡對漢字詞彙二次加工,於是在日本平安時期,又加入了日本的一些本土元素,使得"鬼"的形象發生了很大改變。

"鬼"在日語中讀作"おに,Oni",它的形象大致在平安時代成型,吸收了"鬼門"方位"醜"(牛)、"寅"(虎)等特徵,創造出了一個披頭散髮、青面獠牙、長有犄角,銅鈴眼、大嘴叉,上身赤裸,下圍虎皮,直立行走、手持金棒的形象,說白了它就是個妖怪。另外,佛教傳入日本之後,"鬼"的形象又吸收一些佛教的元素,成為今天大家見到的形象。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日本的"鬼"可不只一種,大體上各種妖怪也可統稱為"鬼"。它們的肌膚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例如是紅色、藍色、黑色的被稱做"赤鬼"、"青鬼"、"黒鬼",其實就是各種膚色的小妖怪。

喜歡瞭解日本妖怪文化的朋友可以查閱日本畫家鳥山石燕的系列畫作《畫圖百鬼夜行》。這套作品分為《上篇(陰)》、《中篇(陽)》、《下篇(風)》三部分構成,主要描繪了一些超自然的形象,收錄範圍包括了鬼、妖、靈和怪,作品是根據日本文學作品、日本民間傳說以及日本傳統藝術創作而成,這些作品給後來的日本妖怪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動漫中也有"鬼"的存在,動漫中將它們設定成喜歡惡作劇,特別淘氣的半人半獸,少了讓人恐懼的感覺。日語中這些妖怪給人粗魯、可怕的印象,形容人的話常常是說這種人做一件事有魄力、不要命,比如我們說日本人在公司工作非常勤懇是一群工作狂,工作狂在日語中就使用了"鬼"這個漢字,日語寫作"仕事の鬼"。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前文中我們解釋了中日兩國在"鬼"這個詞在認知上的差異,中國人形容對方是鬼的時候,往往內心有兩種情感:一是恐懼。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搶奪,無惡不作,造成了生靈塗炭,無數家庭支離破碎,普通百姓對日本侵略者充滿恐懼,將他們形容為殺人的惡魔.

二是憤恨。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令人髮指,激起了全國人民奮勇抵抗,中國成為亞洲地區抵禦法西斯勢力的中堅力量,這源於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其實日語中也有"鬼子"這個詞,日語寫作"鬼の子",關於"鬼子"一詞在日本有很多民間故事,我們就分享一個日本東北地區的妖怪故事。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說很久以前,有一個老爺爺與女兒相依為命,一天老爺爺出門做事,讓女兒在家看門,不久來了個妖怪就把老爺爺的女兒抓走了。妖怪抓走女性的目的是要找一位壓寨夫人。老爺爺知道此事後非常氣憤,就去妖怪所在的鬼之島找女兒。剛好在妖怪洞老爺爺與女兒相逢時,妖怪就回來了,女兒只好把父親藏起來。

不過,妖怪總覺得怪怪的,就說洞裡怎麼會有人的氣息呢?老爺爺的女兒指著自己的肚子騙妖怪說已經有了妖怪的骨肉。就這樣老爺爺在洞裡藏了起來,等待機會帶女兒回家,期間老爺爺的女兒跟妖怪生了個孩子叫小綱,他就是所謂"鬼の子",簡稱"鬼子",也就是妖怪的兒子。

終於有一天老爺爺找到機會,趕緊乘船帶著女兒和小綱離開。發覺事情不妙的妖怪,趕緊追趕,並且利用法術將河裡的水吸乾淨,不讓小船離開。老爺爺的女兒突發奇想,露出屁股搖擺起來並拍得啪啪作響,妖怪覺得太有趣了,沒忍住哈哈大笑起來。

這樣它剛剛吸進嘴裡的河水全都吐出來了,老爺爺一家趁機坐船逃回了家。不過,"鬼子"小綱卻不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喜歡吃生食,還控制不住自己想吃人,沒辦法這個"鬼子"只好返回到他的妖怪爸爸那裡了。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鬼子"這個詞還有一個意思是小嬰兒生下來跟自己的父母長得都不像的狀態,不過孩子慢慢長長就像了。另外,如果小嬰兒生下來就長出牙齒且頭髮很長也被稱為"鬼子",以前日本人還認為生出這樣的孩子是不祥之兆。不過,現在日本人基本沒有這種觀念了。從這方面來說,日本人所理解的"鬼子"一詞和中國人心目中的"鬼子"概念有著巨大差異,所以日本人並不覺得"鬼子"是貶義詞,也不會太在意別人說他是"鬼子"。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綜上,我們從日本語言和文化角度就"鬼"和"鬼子"的認知展開了分析,具體而言中國所謂的"鬼"就是想象中的鬼魂,而日本人"鬼"這個詞的概念是"妖怪",日本表示鬼魂時用的詞是"幽靈(幽霊)"。

日本的"鬼"是一種半人半獸的妖怪,在中國民間並沒有相對應的形象,我們一般就將其定義為日本妖怪就行了。日語中"鬼子"一詞說白了就是小妖怪的意思,在日語中並沒有惡意或貶義,所以日本人被叫"鬼子"一般也不會生氣。

參考文獻:

1.小松 和彥:《鬼と日本人》,角川文庫,2018年7月;

2.宮本常一:《日本文化の形成》,講談社學術文庫,2005年7月。

文/文史旺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51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本人為何對“日本鬼子”不反感?中日兩國對“鬼”字的認知差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