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深山閨秀 羅田潘家垸驚豔全國
▲《走遍羅田》走進潘家垸
古色古香潘家垸
作者:李歡
潘家垸,該縣西北部的高山小村,是通往天堂寨薄刀峰景區的必經之路,一片安詳、靜謐又美麗的土地。希望的春天,這裡水滿田疇,直掛山麓。火熱的夏天,這裡佳禾吐翠,波湧天涯。收穫的秋天,這裡稻穗沉甸,砌入雲霄。寂靜的冬天,這裡雪兆豐年,山舞銀蛇。
平日裡,你若來。進入古樹群,一排排筆挺的鳳凰松、一棵棵如雲的水杉樹、一株株高潔的玉蘭木、一簇簇沁香四溢的木香……隨風而動,鳥兒輕和。
林蔭路上林木茂密,花香撲鼻,令人神怡。面積之大,種類之多,樹幹之粗壯,枝葉之繁茂,令人咋舌。身臨其間體會到什麼叫陰涼和幽靜。
石獸、石椅、石凳,走累了,可小憩。玩著,樂著,忘乎所以,猶如陶淵明闖入桃花源,一種與世隔絕之感油然而生。
後來,青壯年不甘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紛紛外出打拼。人口外流,人多田少變成了人少田多,但因田地不連片,流轉不起來,大部分荒著。
一代代年輕人成了鄉村的候鳥,在現代化城市和古老村落間來往。村裡漸漸人丁稀少,老屋也慢慢剝蝕,搖搖欲墜……
600年前小村雛形已經形成,40棟194間土坯房在當時可是相當氣派。從山上遠遠望去,整齊的分佈在山腳下;走進細看,又各有千秋。有的呈小四合院,渾然一體;有的圍著古樹而建,愜意安詳;有的內飾精美,匠心獨運。
不管時間如何推移,歲月的痕跡始終留下當時的印記。斑駁的老牆上彷彿可以嗅到當年三五村民閒聊家常的味道。現如今,只有10家常住。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小山村卻以它獨有的姿態安靜的在這個角落閒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它內斂,含蓄,不張揚,在風吹雨打中靜靜地感受時間的洗禮和品味著生活的哲思。像一位智者不語,卻“無聲勝有聲”的在告訴後輩生活的本真何在?
從歷代文人騷客的“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真正吸引人們目光的是原生態。謝絕破壞原生態的開發,對古宅整舊如舊,對百年以上古樹登記保護。這裡的綠水青山就是潘家垸當下和永遠的金山銀山。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這裡的一草一木。”望著已經滿眼蒼翠的雞鳴山,潘家垸村支部書記潘道升飽含深情的說到。
村裡的年輕人走南闖北長見識,看了好些地方發現潘家垸村與別處相比,那是有過著而無不及。一年四季皆有景,小村處處好風光。傳統的燈籠節和火把節,村裡的老藝人至今還可以用不怎麼聽使喚的手摺出各式各樣精美的燈籠和火把。
住在土牆黛瓦,阡陌縱橫的小村裡吃著永遠不變味的糖餈粑,那是何等的美妙。
站在榭臺樓閣,青煙嫋嫋的小村裡嗅著。
淳樸善良的潘家垸村民努力終於產生了影響。2013年,潘家垸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國家扶貧資金、黃岡市等各界資助的800多萬元如雨露灑向古老村落,通往小村的泥巴路變成了一條嶄新的水泥路,自來水、衛星電視、沼氣池......
潘家垸有古寨,古樹,古田,古村,古俗,這裡的美景給人神往,美不勝收。一直潘家垸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一旦被人間所知,其風采、姿態、美豔,必定讓世人為之傾倒,陶醉。
編審:趙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