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這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因橫跨盧溝河而得名,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潮州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這樣一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盧溝橋,這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1.盧溝河阻斷重要通道

盧溝河即永定河,是北京地區一條重要的河流,發源於桑乾河和洋河,古又稱治水、㶟水、渾河、無定河,曾水患多發,後經治理,康熙帝賜名永定河,以迄於今。

盧溝橋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也是華北地區跨度最大的古代石橋。在實用性上,盧溝渡口自古就是中國南北交通大道的要津,盧溝橋的架設使這道天塹瞬間變通途;在工藝性上,這座橋全部用堅固的花崗石砌成,橋面寬綽,結構堅固,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水平;在觀賞性上,自它誕生的那天起,這座石橋就在疏星曉月的映襯下,成就了享譽京城的“燕京八景”之一;在歷史性上,它不僅是儲存至今的金代最完整地上建築,還是“七七事變”的發生地,是中國抗日軍隊打響全面抗戰第一槍的地方。1961年,盧溝橋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交通運輸完全靠人力和畜力的時代,沿太行山東側山麓的大道是中國北部南北交通的唯一大道。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言:“殷商和妟已有交涉,根據古代自然地理的情況來推測,只有沿著今太行山東麓一帶,這種交涉才有可能。因為山麓地帶以西,盡是深山大谷,南北來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時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太行山東麓的這條大道“在那時候也是華北大平原上南北之間唯一可以通行無阻的大道”。

不要以為這僅僅是北京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在古代社會,它還是從塞外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經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或山海關南下中原的唯一大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這條南北大道上,卻有一條大河阻斷了這條大道,這就是盧溝河。

盧溝河穿越太行山支脈和燕山山脈之間的峽谷奔騰而來,因上游水流湍急,泥沙量大,進入北京平原後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積,致使河水氾濫。我們今天說,北京平原是由永定河夾帶的大量泥沙沖積出來的,這條河不僅用自己的胸膛養育了北京城,還用自己的河水滋潤了北京城,因此成為北京的“母親河”。可是它不僅有慈愛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每逢洪水季節,它的肆意都帶來水患無窮。

盧溝橋,這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盧溝橋,這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2.金世宗欽定:封侯、造橋

自先秦以來,盧溝河渡口就成了燕薊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但那時的人員、物資運輸量不大,可以靠船隻擺渡過河,也可以靠浮橋或木橋過河。然而當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後,其統治地域已南及淮河流域,這個渡口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中都的重要門戶,就不能不考慮在盧溝河上架設一座寬敞而堅固的橋了。於是,這件事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茲事體大,此事居然是由皇帝欽定的,他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世宗。《金史·河渠志·盧溝河》雲:“(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夏四月丙子,詔封盧溝水神為安平侯。(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津要,令建石橋。”這段文獻說了兩件事:一是金世宗敕封盧溝河為“安平侯”,二是金世宗降旨建造盧溝石橋。

關於前一件事,又見《金史·禮制八》的記載:“大定十九年,有司言:‘瀘(盧)溝河水勢泛決齧民田,乞官為封冊神號。’禮官以祀典所不載,難之。已而,特封安平侯,建廟。二十七年,奉旨,每歲委本縣長官春秋致祭,如令。”據此可知,由於盧溝河水患頻仍,主管官員束手無策,遂奏請金世宗為盧溝河封神。古代帝王有哪個是不迷信的?於是在禮官明確表示此議於禮不合的情況下,金世宗雖然沒有給盧溝河封神,但也對其加官晉爵,封為“安平侯”,並建廟祭祀以祈“安平”。好在金世宗把封建迷信的文章做足了之後,仍不忘從利國利民的實用性出發,降旨建造盧溝石橋。

金世宗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於公元1161年至1189年。他是金朝歷史上一位卓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事事以民生為念,“躬節儉,崇孝弟(悌),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廉察之責”,從而天下承平,國泰民安,他甚至因此還獲得了“小堯舜”的美譽。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不下四五百個,而有幸與“堯舜”相比附的只有二人,一個是開創了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再一個就是金世宗。在世宗的治理下,金朝很快步入了鼎盛期,而盧溝橋在此時興建,堪稱金朝的盛世之舉。

可惜事未成而人先去,金世宗於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降旨建造石橋,不久後便去世了。即位的金章宗謹遵遺旨,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復以涉者病河流湍急……更命建石橋”。金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即公元1192年,盧溝橋歷三年而功成,迄今830年。橋建好後,金章宗“敕命名曰廣利”,取其廣利天下之意。

盧溝橋,這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3.藝術性源於金章宗審美

金章宗繫世宗之孫,生逢盛世的他極為推崇儒學和漢文明,是金朝諸帝中漢化程度最深的君主,也是書畫藝術水平最高的君主。由他欽定的盧溝橋,到底會是什麼樣的呢?

在章宗看來,這橋光是具有實用性是不行的,它還必須是個藝術品。於是便有了這券孔高大、橋拱連綿、望柱雕欄、斬龍劍墩、荷葉墩座的白石大橋。而其中的點睛之筆,則是那些望柱上雕刻的神采各異的石獅子。

獅子原來生活在非洲和亞洲的印度、伊朗一帶,並非中華本土的動物。但它們很早就傳入內地,早在《漢書·西域傳(上)》中就有了關於“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獅子)、犀牛”的記載。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不拒絕外來文化,並且很快就能把外來文化融合進來,“獅子”就是典型一例。

自從東漢時期西域人進貢獅子後,獅子很快成了中華文化中的吉祥神獸,成了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並被奉為“中國人的守護神”。而這個蘊意,便是在盧溝橋上雕刻獅子的起因。

如果僅僅是為了取其“守護”之意,在盧溝橋頭,像宮殿門外那樣立一對獅子就可以了,為何還要在盧溝橋的281根望柱上雕刻約500個石獅呢?而且這些石獅雌雄各異、大小各異、姿態各異、神情各異,絕無重樣,這又是為何呢?

答案無別,無非是要把這座石橋打造成精美的藝術品罷了。這些石獅有的抬頭望天,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頭蹲坐,好像專心傾聽橋下流水;有的小獅子依偎在母獅的懷裡,好像正在酣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後,好像正在躲貓貓;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倒在地,一臉無奈地呆萌朝天……

這是不折不扣的藝術品,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以“盧溝曉月”的美名躋身“燕京八景”之一。放眼望去,這座石橋如長虹般橫跨在波光粼粼的盧溝河上,原本水流湍急、波濤洶湧的渡口變得恬靜如畫。每當黎明時分,站在古橋上憑欄遠眺,天上曉月嫵媚,天邊西山疊翠,不由人不如痴如醉。何況眼前還有那大約500個石獅可觀、可賞、可撫、可親,真是怡情之至。

第一個把這番美景傳播到世界的,是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早在13世紀,他就在《馬可·波羅行紀》中盛讚這座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且特別誇讚橋欄柱上的石獅子是“美麗的奇觀”。未曾親眼目睹盧溝橋的西方人,於是直接稱呼這座橋為“馬可·波羅橋”。1986年,新成立的“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並清除了路面上鋪墊的瀝青,完全恢復了古橋的原貌。輾轉至今,在歷經830年後,盧溝古橋依舊,盧溝曉月依舊。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原標題:830年,盧溝曉月依舊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王光鎬

供圖:視覺中國

流程編輯:L021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35 字。

轉載請註明: 盧溝橋,這座名震千古的石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