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鎮很多,但真正值得細細品味的沒有幾個,湖州的南潯,是少數值得好好走一走、並且容易到達的一個。
(圖為廣惠橋 )
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兩省交界處。明清時期,已經是江南蠶絲名鎮,因為經濟發達,更是迅速成為人文資源豐富、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
既然是歷史古鎮,那我們就先追究下南潯的歷史吧。
相傳夏禹治水時劃天下為九州,南潯隸屬於揚州。春秋戰國時期,南潯曾先後隸屬於吳、越、楚國。此後又經歷了多次歸併,終於在1912年併入吳興縣。1993年9月,劃歸南潯區。
2015年7月,南潯古鎮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南潯古鎮保護範圍東界至宜園遺址東側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莊起,北界至百間樓,總保護面積約168公頃,重點保護區面積約88公頃。
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鉅富古鎮。
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將南潯經濟帶入繁榮鼎盛期。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第二天就正式宣佈南潯鎮升級為市。歷史上,出自南潯的富豪幾乎都是靠經營蠶絲業發跡。有錢人實在是太多,故而便有了“四象”(江南四大首富)、“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之說。
民間則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
可見當時的南潯何其富有!
自古文化出富裕,南潯便是例項之一。
古時的南潯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便有南潯籍進士41名、京官56名、州縣官57名。近、現代在全國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更是多達80多名。
因為歷史上這裡曾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如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的張石銘,以及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南潯古鎮因此還獲得了“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美稱。
(張石銘故居)
南潯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已有大小園林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屬江南唯一。至今倖存的有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莊、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等。南潯還有儲存完整號稱“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張石銘舊宅;有民國奇人張靜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絲商建立的公所絲業會館;有江南至今罕見的沿河民居建築群百間樓;有記載著動人傳說的“南潯三古橋”(通津橋、洪濟橋、廣惠橋)。
既然是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少不了有很多名人故居。有代表性者如劉氏梯號、張靜江故居、求恕裡、懿德堂、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等。
凡此種種,令人目不暇接。
接下來還是說說我們在南潯的那些故事吧。
古鎮的早晨總是安靜的。習慣早起的本地人早就忙過了,外來的遊人還沒有到來。
瞧見沒?大慶樓=good lucky restaurant!這個英文翻譯簡直不要太牛掰啊。
楊柳夾岸石橋橫,擋不住的花棉被風情。
臨水的樓,乘涼的人,以及百無聊賴的狗。
有人在酣戰
有人在打酣
早有大媽大姐奶奶們已經將洗好的衣裳晾曬在了廊簷下,地下一灘水漬呼應著上方五顏六色的包裝物。
我們看著古鎮美好,古鎮居民的生活卻不見得便利:房屋老舊陰暗、廚房狹小憋屈、沒有下水管道------
(圖為剛在鷓鴣溪裡洗好馬桶的女人)
但,無論怎樣,生活總是要繼續的。生命每一天都是新的,換一個角度,艱難就不會難熬。
比如給雜交的小土狗洗個澡
或者撈撈水草清潔這承載了太多歷史的溪流。
或者你洗你的衣服,我拍我的照(看得出圖中正在拍照的是哪位大師了嗎?)。
或者做一個驕傲的湯圓店老闆娘。她說,我們家呀,在這個鎮上,不說全知道,至少一半人都知道。
或者就淡定地織織毛衣,把一輩子的愛戀和回憶都織進去。
或者和老姐妹嘮嘮家常,扯扯柴米油鹽那些事兒。
或者乾脆就像圖中這位老奶奶一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睥睨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或者張揚,或者內斂,或者獨善其身,或者兒孫滿堂。無論是在城市,或農村,亦或是千年古鎮夢裡水鄉。
去南潯,潯蹄可以忘了吃。但是這肉肉,卻是非吃不可。皇帝自打在麗水青田縣城吃過東坡肉,就再也不忌諱脂肪或膽固醇啦。
一朝入口,唇齒留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