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錦繡文化公園裡的上海綠道。徐程 攝
宋寧華/文
最近,家住浦東高科西路附近的居民發現,隨著錦繡文化公園的開園,家門口新增一處休閒好去處。這裡原來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封閉苗圃,如今改造成可遊可賞的開放城市綠色空間,彷彿是一片多彩多姿的城市森林。和傳統觀賞型的公園不同,“森林+綠道”的新建設模式,讓市民遇見“會呼吸、有生命、拾野趣”的自然景緻,並樂遊其中。
作為城市綠肺的重要部分,從大寫意的“綠地”到工筆畫的“綠道”,一字之差將給老百姓帶來什麼?今天上午,浦東新區生態環境局亮出今年的綠道“成績單”,原計劃建設25公里,實際完成40公里,重點開展了碧雲、森蘭等楔形綠地中綠道建設,三八河、川楊河等濱水空間綠道建設,錦繡文化公園、涇南公園、浦發綠城公園等綠道建設。
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裡面設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綠道建設連續多年被列入市、區政府的實事工程,備受關注。“十四五”期間,上海市將新建綠道1000公里,做好老百姓身邊綠道的同時,還將進一步強化骨幹綠道網路建設。
在“開門見綠”、建設綠地的同時,“綠道”不僅讓城市“綠意盎然”,更成為老百姓“15分鐘生活圈”的一部分,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不久前,筆者來到曾居住多年的徐匯田林地區,不由眼前一亮。原本黑臭的蒲匯塘畔打破了圍牆,建造了嶄新的步道,綠植修葺齊整,當地居民還為它起了“小濱江”的“暱稱”,許多喜歡“宅”在家的居民也走出了家門。更讓人驚訝的是,車流、人流雜亂的欽州路花鳥市場,如今被改建成濱水景觀與公共空間融合的社群生活新場景,以“花開蒲匯塘”為主題,設定了環保等參與專案,居民們可以在“公共客廳”裡漫步、休憩、交流,成為城市更新的成功案例。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可以漫步的,城市是有溫度的……良好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重要體現,也是城市歷史底蘊的動人底色。在蘇州河畔,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園的優美濱水岸線、優秀歷史建築風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打卡”。依託“一江一河”等民心工程建設的功能升級,繞城森林、生態廊道、骨幹河道、主要道路等公共空間的打造,綠道能串聯起公園、綠地、街心花園等各類生態空間,精心打造出讓人民群眾感受美好、詩意棲居的生活秀帶。
隨著“上海大都市圈綠道網路”計劃的啟動,“點點成線、點線結合、線線成網”,還將有更多零散的綠道將串聯成網。堅持系統管理,不是“就綠道言綠道”,而是和水岸系統、慢行系統、美麗街區、繽紛社群等佈局相互聯結;在規劃、建設、管理、維護全生命週期中體現“以人為本”,滿足老百姓對品質生活、公共生態的多元追求。相信“城周十里、林風斜陽”的綠道風景,終將成為人民城市的溫暖亮色、市民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