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理校園,傳承“滬江精神”
劉湛恩烈士雕塑
(上海理工大學)
在軍工路516號(上海理工大學)
湛恩大道東端左側的大草坪上
師生們為緬懷抗戰中
犧牲的滬江大學老校長劉湛恩
於1991年8月建造了劉湛恩烈士雕像
滬江大學舊景
1906年起,美國教南、北浸會
在上海創辦浸會神學院與浸會大學堂
後合併組建上海浸會大學
1914年改名為滬江大學
這所教會學校曾多有創舉
也經歷過不少艱難時刻
如今,坐落於此的上海理工大學
不僅守護著“滬江”的老建築
更傳承著寶貴的“滬江”精神
從軍工路到湛恩大道
來到軍工路516號,便可看見“密氏校門”。該校門最早落成於1916年,以學識淵博卻英年早逝的密勒氏教授(W.H.Millard)的名字命名(Millard Gate)。
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516號校門(密氏校門)
1992年,滬江大學成立86週年之際,校方將密氏校門按原樣放大1.25倍改建,並於百年校慶前移至現址。右側門柱所刻的繁體字“滬江大學”為校友鄭章成所題,左側則掛著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學”門牌。
校門“滬江大學”區域性題字
鄭章成是滬江大學首屆畢業的兩名學生之一,赴美進修後受聘回到母校任教,曾出任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滬江大學遭日軍佔領而被迫遷移,一度解散,後又易名為“滬江書院”。戰亂中,鄭章成仍堅持主持滬江書院教務,為“滬江”保留下了一脈書香。
密氏校門舊照
校門正對著以滬江大學首位華人校長劉湛恩名字命名的“湛恩大道”,大道兩旁分佈著眾多歷史建築物。首先在左側映入眼簾的便是麥氏醫院。
麥氏醫院(現滬江美術館)
麥氏醫院建於1917年,因美國麥克來氏(Alexander McLeish)捐助而得名。據徐志摩在校內學術刊物《天籟報》的記載,“美國善士捐來五千元,又向校友籌措千元”,其中徐志摩本人亦捐款50元,名列捐款徵信錄第四。當時麥氏醫院還為附近百姓診病,因而也得名“普濟醫院”。如今,該兩層建築保留了青磚外牆和紅磚砌築的線腳、腰線、門窗,改造為“滬江美術館”,為這所理工院校增添了一份優雅的藝術氛圍。
幽靜精緻的教員別墅
沿著湛恩大道前行,便來到了一片環境清幽、植被茂密的區域,樹叢間還可看見紅瓦屋頂與紅磚牆面。這裡分散著13座美式的獨立小別墅,呈東西向兩排分佈。它們相繼建成於1917-1936年間,當時曾作為教員住宅使用,建築風格相似而佈局各有特色,屋前有小徑互通,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劉湛恩故居。
劉湛恩校長於故居合影留念
20世紀20年代末,全國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教會學校逐漸被納入中國的教育體制。滬江大學董事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湛恩為第三任校長,他也是滬大歷史上首任華人校長。
劉湛恩到任後,設定獎學金、開設夜間授課的舉措受到了廣泛歡迎。“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遭日偽特務暗殺身亡。家屬樓108號是劉校長自1930年初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一直居住的地方,如今由上海理工大學的校報編輯部使用。
劉湛恩故居對比圖
近年來,靠近湛恩大道的7座別墅經過修葺,成為滬江國際文化園,分別用作德國、美國、英國、北歐、亞太、日本和法國文化交流中心。北側6棟小樓,除劉湛恩故居外,均為上理工的住宅。
教員職工住宅建築群(現滬江國際文化園)
思興建之恩,守治學之本
湛恩大道的周邊也保留了許多歷史建築。為了紀念捐助者對校園建築與大學教育的貢獻,這批建築大多以“思”字開頭、“堂”字結尾,中間則採用捐助者中文譯名中的一字,如“思福堂”“思魏堂”“思裴堂”“思伊堂”“思喬堂”“思雷堂”“思孟堂”“思晏堂”等。現在這些建築外觀維持原貌,室內則改造為宿舍、禮堂及辦公使用。
其中,思晏堂歷史最為悠久。該建築始建於1908年,次年落成,耗資2.13萬美元。它是滬江大學第一座綜合性大型建築,最初容納了圖書館、校長辦公室、小禮拜堂和教室。大樓立面有雙聯尖券、山牆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外牆的扶壁,均帶有明顯的哥特式建築元素;而南立面組合柱構成的門廊及露臺、立面上的圓弧拱門窗具有古典主義韻味,有折衷主義的傾向。原樓高4層,曾遭龍捲風襲擊而倒塌,重建後改為3層,頂部裝飾亦有變化。
現大樓入口處鐫有“思晏堂”三字,其中的“晏”字取自傳教士晏馬太博士(Rev Matthew Tyson Yates)的中文名,紀念他於1847至1888年間在中國傳教、興辦教育、救助傷亡的義舉。
思晏堂
思晏堂舊照
上海理工大學校園內儲存歷史建築數量多、質量高,校內較多建築已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19年10月,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滬江大學近代建築被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湛恩烈士雕塑
歷經風雨的清水紅磚
象徵著綿延不息的“滬江精神”
寄託著萬千學子的往日情懷
資料:楊浦文旅 上海理工大學
編輯:吳百欣
製圖:孫詩佳
楊浦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