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我的家風素來淡泊,不問世事,喜好隱淪;我們雖然居住在草舍茅棚裡,但卻與塵世的喧囂永遠的隔絕開來,享受著大自然給予的清寧……

草屋的四周圍繞著的是片片碧綠的草叢,時間久了,竟然被我踩出三條窄細悠長的小徑,它們分別通往不同的方向……在我這與世隔絕的隱居之所,從來也沒有什麼左鄰右舍,我站在草屋簷下,大大的喊上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聲音高亢而激遠,遠處的山谷都隱隱傳來了“南無阿彌陀佛”的迴音……可是放眼環顧四周,只有那藍天之上的朵朵潔白的雲彩是我的鄰居……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歡喜起來了,心裡想著唱首山歌了,就有那自由的小鳥兒為我助歌伴唱。它們“嘰嘰喳喳”的歌聲永遠是那麼的歡喜而嘹亮;可是若想尋求佛法真諦的時候,我卻無人問答,這也是我心裡唯一的一點點惆悵……

唉!都說天上方一日,人間一千年。試看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呢?

妙哉!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我們天台宗所講的止觀法大致有四種,即圓頓止觀,漸次止觀,不定止觀,童蒙止觀。

圓頓止觀其實就是摩訶止觀,也有稱作“大止觀”的。何者為圓?無欠無餘,遍攝一切為之圓。何者為頓?性修不二,生佛體同為之頓。

《摩訶止觀》是我們智者大師將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止觀”法通通收攝集結於一處,故名之“摩訶”,故稱之曰圓;而一旦勤加修證,一朝了悟,則亦稱之為“摩訶”,名之曰頓。

也可以這樣講,對於我們修學佛教“止觀法”來說,只要通曉了智者大師所編撰的《摩訶止觀》,也就通曉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宣講的全部止觀法了;而只要修證了智者大師所傳承的圓頓止觀,也就通達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宣講的全部止觀法了。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此處我們要留個“小心眼”,這個“通曉”和“通達”是不一樣的,是有區別的,而且區別很大。有很多法師大德們也講“止觀法”,講的頭頭是道,但卻沒有修過“止觀法”,但他就是能講。而且講的還很好,條分縷析,娓娓道來。此等謂之“通曉”止觀法,可是呢!他就是沒有實修過。這種“法師”很多!

有一次一位很有名的海外佛門法師來拜訪我,大家一落座,茶過三巡,寒暄五味之後,大家彼此就嘮起了“殼子”。人家是大法師,自然是要請人家給在座的各位開示啊。畢竟這樣的機會也不多啊!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大法師自然也當仁不讓,而且一聊就聊到了這個“止觀法”。然後就“叭,叭,叭……”的告訴大家這個“止”即是“奢摩他”,用巴利文是怎麼說,然後譯作英文有應該怎麼說;那個“觀”即是“毗缽舍那”,用英文應該怎麼講,用巴利文又應該怎麼說。

多懂幾門外語真是厲害啊!可是就用萬國語言來翻譯“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它終究也脫離不了“止觀”二字啊。

這就是“通曉”止觀法的人,這種人現在不在少數,而且很有“市場”。現在似乎有一種“潮流”,一談佛法,就緬甸如之何,巴利文如之何。難不成我們在學佛之前,再去多學幾門外語不成?古代那麼多偉大的譯師不就是為了利益方便無量眾生,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為我們將梵文字佛經翻譯成了漢文了嗎?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人就是這個樣子,總喜歡高一些不懂得東西出來,說一些他人聽不懂的話語。不然如何顯示其高明呢?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不但通曉“止觀法”,而且能夠如理如法地去實修,並且修為有一定的成就的修行人了,此等一類謂之“通達”止觀法。但這一類人大多外語功底稀薄一些,如果有人想和這些實修實證的法師求教學習“止觀法”的話,最好先學一學漢語,尤其是古漢語。

我們在這裡為什麼要明確講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宣講的止觀法”這一句話呢?只因佛法無量,修學止觀法的法門其實也是無量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裡曾經如實告知我們說:我所講說法,猶如手中葉,我所未說法,猶如無量世界之葉。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當世之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隨手抓起一把散落在身邊的樹葉,問向他的諸大弟子說道:“你們說是我握在手心裡的樹葉多呢,還是這個世間的樹葉多呢?”弟子們紛紛說道:“自然是世間的樹葉甚多。”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則說:“我所講說法,亦復如是。”

所以說我們千萬不要貢高我慢!因為我們即使讀遍了三藏十二部經,也無法測知佛的無量智慧。所以修行不能得少為足,而要“無量法門誓願學”。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天台宗也叫法華宗。因為以《妙法蓮華經》作為主要修持的經典,故名法華宗。其實稱作“法華宗”最為貼切合宜一些。因為這個宗派就是以《妙法蓮華經》為主要研學經典的,故而稱作“法華宗”。至於天台宗,則是因為我們的智者大師萬年駐錫於天台山道場而得名。本也無可厚非。但稱作“法華宗”依於法,而喚作“天台宗”則依於人。自然歲月流轉,隨俗也好!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任何一部經典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個佛教宗派,何況佛說法無量呢?類似法華宗的還有很多宗派法門,諸如:華嚴宗,涅槃宗,三論宗,還有唯識宗。我們的禪宗曾經有一個名稱叫做“楞伽宗”。所有這些都說明,即使以古德的根性智慧,但也均是在一門深入的基礎上廣聞博學而成就的。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人的生命太過短暫,斷然不可能僅憑一生一世就可以將所有的佛法通學通修的。所以諸佛之究竟成就都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很多人以為這個“三大阿僧祇劫”是說說而已,其實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怎麼會誑語呢?所以修行學佛要發願“生生世世直至菩提永皈依”,就是這個道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我們明白了《圓頓止觀》,也就是《摩訶止觀》再講什麼,也就能夠曉了《漸次止觀》,《不定止觀》,以及《童蒙止觀》在講什麼了。因為這三種止觀都涵攝在《摩訶止觀》裡。但《摩訶止觀》收攝繁多,能量存蓄的很是宏大,一下深入進去還是有難度的。

所以修學止觀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南無阿彌陀佛!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佛法,皆得菩提。

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本文原創感恩關注願與有緣共成佛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17 字。

轉載請註明: 智者大師說:修學止觀應該先由《童蒙止觀》契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