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美麗鄉村|700多年前先祖的建築智慧,能看懂你就是高人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史海卿孝義報道 孝義市歷史悠久,是有記載的全國置縣歷史最早的九縣之一,素有三晉寶地、呂梁明珠之美譽。坐擁黃土高原享受黃土恩賜歷史的長河在孝義留下深刻的印記,三皇廟便是其中之一。

打卡美麗鄉村|700多年前先祖的建築智慧,能看懂你就是高人

孝義三皇廟,位於孝義市城西賈家莊村中。現存建築最早為元代遺構。元、明、清和民國年間曾不同程度進行擴建和修葺。三皇廟不僅是一處元代古建群,而且是國內罕見的一座三皇廟群,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皇廟距今已有700多年,該廟南北寬59米,東西長84米,有九五之尊、四平八穩之意。較為罕見的是這座三皇廟是坐西朝東的方向,遵照元代草原人的信仰,要始終面向太陽昇起的地方。

三皇廟為兩進院佈局。山門、樂樓、正殿坐落在由東到西步步登高的主軸線上。三皇廟的入口為磚券平頂山門,下有門洞通行,上有閣樓觀景,閣樓上北懸古鐘,南置大鼓。晨鐘代表聖祖列位,暮鼓代表一天平安。仰望山門,正中上方或雕刻或懸掛三個匾額,最下方雕刻著遒勁有力的“三皇廟”匾額,是明萬曆十年十月四川按察使梁明翰贈;最上方懸掛金光璀璨的“三皇廟”橫匾,字型老道,蒼勁有力,是山西省著名的歷史學家、書法大家姚奠中先生的墨寶。山門有醒目的一副楹聯:書三墳養民以禮深滋古代文明流思遠,藝五穀興國以農更佐當今富強惠澤豐。此聯是對“聖祖三皇”豐功偉績的高度概括,意在提醒我們炎黃子孫要以敬重恭敬之心走進三皇廟,朝拜“聖祖三皇”。

打卡美麗鄉村|700多年前先祖的建築智慧,能看懂你就是高人

從整體上看,一進院空闊,北角設磚券山門,二進院北角設掖門為一、二進院出入通道,兩進院落自然地平落差較大,故掖門前設踏步緩解人流通行。佈局完整合理,小巧玲瓏;工藝匠心獨具,科學嚴謹,設計理念超前。

在二進院與一進院之間,除了聚賢門,還有承惠門等8個小門,這些不起眼的小門,在古代一般是專供婦女進出戲場的,勤雜人員進出茶爐房、下道院也走這些門。當然這些小門還有你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三皇廟有廟會的時候,會很多人來聽戲,院子裡會非常擁擠,還有因為擁擠而吵架、踩傷人的事故,這8個小門的設計,也是為了防止一旦人太多或者危險的事出現,能起到緊急疏散的作用。在1976年,一場吊線木偶戲表演就差點引發一場踩踏事故,當時就多虧了這些小門才化險為夷。

一進院南側建有曲折碑廊數楹,北側為下院;向西登21級青石臺階進二門,為垂花雕柱懸山頂結構。過二門為二進院內院,迎面正中為坐西向東的三皇大殿,正對面為坐東向西的樂樓。

樂樓其實就是戲臺,它坐東朝西和三皇大殿正好“面對面”。據說戲臺是明清時候在外做生意掙了錢回來的晉商為三皇專門修建的,在每年的農曆四月二十八要為三皇唱好幾天大戲,祈求三皇保佑平安。而這個戲臺的玄妙之處也是罕見之處就是隻要人站在戲臺之上就有“龍吟虎嘯”的聲音特效。原因是戲臺之下按照八卦在八個方位埋有8口鐘形大缸,它的作用其實就是現在的音響效果。清末民初,曾在戲臺前後臺之間鑲嵌了一大塊玻璃,給整座戲臺增光添彩,而樂樓就有了“玻璃戲臺”的美譽,一時之間出現了人們“為看戲臺而看戲”的時尚,成為了汾孝地方奇觀。而三皇正殿形成的音障和戲臺上玻璃的折射又使得戲臺的聲音千迴百轉餘音繞樑,聲效絕對比得上現在的大型戶外晚會。

想當年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的三皇廟會,從中午一直到晚上,這座戲臺輪番上演木偶戲、皮影戲、孝義碗碗腔,美輪美奐的表演讓四面八方朝拜三皇而來的百姓在臺下聽得如醉如痴,一直到公雞打鳴才會曲終人散。

而戲臺正對面的三皇正殿裡的三皇估計也能感受到這裡的人們對他們的敬仰和膜拜。三皇殿內所祀“三皇”,即:太昊伏羲一天皇、炎帝神農氏一地皇,黃帝軒轅氏一人皇。傳說中伏羲畫八卦而定四方,結網置教民以漁獵;神農共五穀而興農事,嘗百草群藥圃;軒轅造農具,定節氣。“三皇”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始祖,歷朝歷代多有拜謁、公祭、民祭。三皇廟祭拜活動連年不絕,香火旺盛,歷代不衰。它的正殿是元代的建築,儲存十分完好,正殿的樑架、廊柱採用的都是就地取材自然彎曲的木材,地基很淺,雖經歷了很多次地震都毫髮無損。整體構架自然、粗糙、簡潔、合理,像這樣原址、原貌、廟群儲存完好的三皇廟,專家共識國內罕見。這種建築特徵體現的是元代民間建築理念,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想想古人在700多年前就能將現代建築的聲學、立交、抗震技術、安全通道、消防排水等技術巧妙地運用於廟群基建之中,真是妙不可言。而大殿前那兩株蒼翠古柏也見證了這726年間孝義人所創造的生活和奇蹟。

(攝影:王慧鐫)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3 字。

轉載請註明: 打卡美麗鄉村|700多年前先祖的建築智慧,能看懂你就是高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