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臺江區內水網稠密,河道縱橫交錯,行走間宛如置身水鄉。河上的一座座古代橋樑則串連起臺江區的洲港河灣,這些古橋見證歷史,承載傳說彰顯出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白馬河,歷史悠久而不失靈動,連通左海、西湖、閩江三大活水,兩岸風景如畫。在締造“白馬觀潮”奇觀的同時,還曾是福州水上貿易的重要動脈。
它的建造還得歸功於白馬河的特殊使命。清末,閩江上游的木材紮成木排順水而下,集結在臺江義洲、幫洲的白馬河兩岸,為溝通義洲與上下杭,木幫商會的商人們集資興建了白馬橋。此橋東連夥販街,西接泰山廟,修通之後, 白馬河兩岸商業貿易愈發紅火,與上下杭構成聞名閩都的商業文化帶。
在白馬河即將進入閩江之際,有一座橋上有廟的古橋,名做“彬德橋”,是福州目前保留下來的少有的平梁與拱橋結合的橋樑。
廟裡供奉的是傳說中鎮守該橋的“琉球國十八將軍”,也從側面佐證了明清兩代福州與琉球古國海上往來的歷史。
綠樹垂蔭,水波紆緩,直通閩江的新港河上有一座榕樹掩映下的古樸石橋,船形橋墩引人注目,這便是河口萬壽橋。作為歷史上,琉球等諸番國貢船停泊地和外國使者的登陸地河口萬壽橋一帶,在福州海外交通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也見證了中琉封貢貿易的數百年興衰。
河口萬壽橋往南,沿新港道穿過煙火氣十足的老街巷,號稱“橋頭看不見橋尾”的路通橋映入眼簾。現存的路通橋為2墩3門石拱橋,專家考證是按照宋代《營造法式》規制建造。作為福州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宋代古拱橋,歷經千年滄桑,它現在仍是附近街巷居民的出行要道。
古橋歷經風雨、跨越千年,像歲月留下的眼睛,閱盡臺江數千百年對外交流的滄桑和商貿變遷。而今,伴隨著城市內河的提升美化,一座座古橋又如琴如弦端踞水網之上,奏響時代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