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碑不出吳興外
——趙孟頫書碑淺說
王禕/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請尊重創作者的研究成果,請勿隨意篡改全文!
「宋人書長於簡札,而不宜於碑版,至趙文敏出,重規疊矩,鴻朗莊嚴,奄有登善、北海、平原之勝,有元一代豐碑皆出其手。前賢謂韓文『起八代之衰』,餘謂趙書亦起兩宋之衰。溯其生平,洊歷五朝,年登大耋,自至元以迄至治,所書碑版照耀四裔。」這是清末葉昌熾《語石》對趙孟頫所書碑刻的一段評論。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趙宋宗室後裔,吳興人。至元二十三年應元世祖召,入大都,歷仕清顯。趙孟頫為官,經歷了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及英宗五朝,而且以第四等的「南人」身份位居一品,為當時人稱道,所謂「榮際五朝,名滿四海」。趙孟頫博學多才,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其中,又以書法成就最高,《元史》本傳評價:「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碑和帖是關於石刻的兩個概念。碑,從廣義講是一切石刻文字的統稱,如刻石、碑、墓誌、摩崖、造像題記、石闕銘等。帖,指刻帖,是將名人墨跡摹勒上石,廣為傳拓,是作為墨跡的複製品。本文簡要介紹趙孟頫所書碑刻,包括墓誌、刻石等,不涉及收入趙孟頫書跡的歷代刻帖。
根據文獻著錄、碑銘拓本、傳世墨跡統計,趙孟頫所書碑刻有兩百餘種。其中,今天我們還能見到碑刻拓本或墨跡的也有近百種之多。趙孟頫書碑眾多與他的書法藝術成就和為官經歷密切相關。元人上官伯圭曾說:「今國初有吳興趙子昂,以字行,初學六朝人,書法名世,後官進至學士,人往往求書丹碑碣者眾,方退取孫過庭、李北海、張從申、蘇靈芝輩字型雜書之,獨不甚草書。」
早期書碑
大德二年之前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有年代可考的,時間最早的趙孟頫所書石刻是《鮮于光祖墓誌》。周砥撰文、趙孟頫小楷書志文,盛彪作後記。鮮于光祖,字子初,鮮于樞的父親。墓誌銘中未記述刻石時間,但據文中趙孟頫「奉訓大夫、兵部郎中」的官銜,可知志文大約書丹於至元二十四年秋。這一年,趙孟頫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見,被贊為「神仙中人」,遂仕於大都,時年三十四歲。
▲《鮮于光祖墓誌》區域性
《鮮于光祖墓誌》志石,原在浙江錢塘孤山,後不知下落。傳世僅見兩件明代拓本,均被改裝成冊頁。一冊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先後經沈樹鏞、劉鶚、羅振玉等人遞藏。另一冊在上海圖書館,清人陸恭舊藏,墨紙十二開,帖後有清人王澍跋雲:「此吳興盛年之作。文外有筆,字中有韻,為吳興楷書之冠。」
我們所能見到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趙孟頫所書碑刻是《空相寺碑》。元至元二十九年八月立。家之巽撰文,趙孟頫書碑文並篆額,陳必達刻。這一年六月,趙孟頫外放濟南同知,到濟南赴任前,曾暫返老家吳興居住,並書此碑。
趙孟頫到濟南赴任之後,還有至元三十年立《利津縣廟學記》,至元三十年刻《莒密鹽史司判官王深墓誌》,至元三十一年立《濟陽縣廟學記》等碑誌。
中期書碑
大德二年至
至大元年
大德二年,趙孟頫應元成宗召赴大都金書《大藏經》。大德三年八月任集賢直學士、江浙行省等處儒學提舉,到至大二年,他在杭州官江浙行省等處儒學提舉十年之久,在今天浙江、江蘇、上海一帶書寫了大量碑刻。
◈松江寶雲寺碑◈
▲元 趙孟頫 松江寶雲寺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碑文正書,二十五行,滿行四十七字。元至大元年五月立。牟巘撰文,趙孟頫書,廉密知兒海牙篆額。碑文記述了松江寶雲寺的歷史沿革以及元代住持淨月重修寺院的情況。松江寶雲寺,位於今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始建於唐代,歷代屢次重修。碑文點畫精美,骨肉勻亭,體勢秀勁謹嚴,是趙孟頫中年書法佳作。原碑已毀,殘石現存亭林當地。
▲元 趙孟頫 松江寶雲寺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有多部《松江寶雲寺記》,全部為冊頁裝。其中一冊墨紙十八開。封面有佚名書外籤,前附頁有徐宗浩書內籤,後附頁有《松江寶雲寺記》墨跡照片四開。趙孟頫書松江寶雲寺記,原有墨跡一卷存世,現不知所蹤。據墨跡照片,該寺前住持淨月於大德十一年寺院重建完成時,請趙孟頫書碑並篆額。第二年立碑時,元武宗已改元,因此時間改為至大元年,並由廉密知兒海牙篆額。墨跡文字與碑文對比,缺字較多。
▲元 趙孟頫 松江寶雲寺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松江寶雲寺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刻碑,直接書丹上石。宋元以後,隨著摹刻法帖的盛行,刻碑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借鑑了刻帖的方法,先將碑文書寫於紙上,再用透明紙以墨摹勒,之後用硃砂按字勾勒紙背,再拓印上石,最後依硃砂痕刊刻於石。所以,啟功先生在《從河南碑刻談古代石刻書法藝術》一文指出:「古代碑誌,在元代以前都是在石上『書丹』,大約到元代才出現和刻帖方法一樣的寫在紙上,摹在石上,再加刊刻的方法。」趙孟頫書碑刻,就是先撰寫在紙上,再由刻工摹刻上石。今天,存世的經趙孟頫書寫的碑刻墨跡有:《玄妙觀重修三門記》《湖州妙嚴寺記》《三清殿記》《崑山淮雲院記》《膽巴碑》《仇鍔碑》《杭州福神觀記》《光福寺重建塔記》等。
◈佑聖觀重建玄武廟碑◈
▲元 趙孟頫 佑聖觀重建玄武廟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碑文正書,三十二行,滿行五十三字。明善撰文,趙孟頫書碑文並篆額。李璋摹勒、鐫刻。碑文記述了杭州佑聖觀的修建歷史和重建經過,並敘說了玄武顯靈的事蹟。碑文中沒有立碑時間,但據文中趙孟頫自署「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官銜,結合相關史料{至大二年趙孟頫在杭州十年的江浙行省等處儒學提舉期滿,改任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次年九月,趙孟頫應詔舉家赴京,此碑大約立於元至大三年。碑石較完整,用上等太湖石製成,今存杭州市碑林。
▲元 趙孟頫 佑聖觀重建玄武廟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此碑書法與趙書《崑山淮雲院記》近似。清劉青藜《金石續錄》評價此碑:「犀利之中姿態橫生,自是松雪本色。元美謂『摹北海』,子函謂『失肥緩』,殊不而也。」楊震方《碑帖敘錄》雲:「石尚完好,惟中間每行之末泐損三、五字,書法頗似唐李邕。」
◈江東宣慰使珊竹公拔不忽神道碑◈
▲元 趙孟頫 江東宣慰使珊竹公拔不忽神道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又稱《珊竹公碑》。正書,二十三行,滿行七十六字。姚遂撰文,趙孟頫書碑並篆額。茅紹之模勒鐫字。碑左上半損甚,年月缺。又因碑文內趙孟頫自署「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官銜,故立碑時間也在至大二年到至大三年間。碑石原在江蘇儀徵。
▲元 趙孟頫 江東宣慰使珊竹公拔不忽神道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江東宣慰使珊竹公拔不忽神道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江東宣慰使珊竹公拔不忽神道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珊竹公碑》書法結體端莊秀美,筆勢圓勁流麗,於莊嚴規整中見瀟灑飄逸。徐宗浩認為:「此碑用筆與《湖州妙嚴寺記》《崑山淮雲院記》相似,蓋同年所書,正中老年精湛之作。」
中晚期、晚期書碑
至大二年至
至治二年
至大三年,趙孟頫應召回大都。至大四年,元仁宗即位。趙孟頫得到了元仁宗的信任,其官職也逐漸升到了從一品的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延祐六年,因夫人管道昇患病,趙孟頫請旨還家。在途中,夫人去世,趙孟頫遂不再出仕。至治二年,趙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歲。
至大三年到至治二年,趙孟頫人書俱老,雖然依舊保持著用筆的精緻,結體的嚴謹,但卻更富於變化。這一時期,趙孟頫因其官職,參與了朝廷的各項文治工作,主要是奉敕撰文和書碑。因此,趙孟頫碑刻遍佈全國大多數省份,並且大多數為奉敕書碑。
◈崇國寺演公碑◈
▲元 趙孟頫 崇國寺演公碑冊 晚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全稱《大元大崇國寺佛性圓融崇教大師演公碑》,又稱《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定演道行碑》。正書,二十七行,滿行五十四字。皇慶元年三月立,趙孟頫奉敕撰文,並書丹、篆額。王洪、王珪刻。
▲元 趙孟頫 崇國寺演公碑冊 晚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碑額篆書「特賜佛性圓融崇教大師華嚴傳定演公道行之碑」。碑文中記述了護國寺的始創者定演禪師的生平事蹟,以及他得皇帝賜地興建崇國寺的經過。碑石原在北京護國寺。
▲元 趙孟頫 崇國寺演公碑冊 晚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崇國寺演公碑冊 晚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崇國寺演公碑冊 晚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護國寺史稱崇國寺,始建於元代。明宣德四年賜名大隆善寺,正統四年更名為崇恩寺,成化八年改稱隆善護國寺,屢經擴建,成為明代皇家巨剎。清康熙六十一年,蒙古王公貝勒又重修擴建護國寺,更名為大隆善護國寺喇嘛廟。晚清寺廟逐漸衰敗,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殿堂坍塌,幾成廢墟,僅存彌勒殿。據徐宗浩先生記載,原碑一九四二年時仍立於護國寺內千佛殿前。
◈少林寺裕公碑◈
▲元 趙孟頫 少林寺裕公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全名《大元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晉國公少林開山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正書,三十七行,滿行七十字。延祐元年十一月立。程鉅夫撰,趙孟頫奉敕書,郭貫篆額,陳顥立石,耶律德思刻。碑文記述了元仁宗皇慶元年贈少林寺福裕禪師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晉國公」,並命文臣為之立碑事。趙孟頫時年六十歲,在大都深受元仁宗器重。原碑位於河南嵩山少林寺。
▲元 趙孟頫 少林寺裕公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少林寺裕公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此碑書法字勢挺拔,莊重大氣,法度謹嚴。趙崡《石墨鐫華》評價此碑:「承旨書不甚如意,圓熟有之,而姿態不足,亦不及《孫德彧》、《御服贊》二碑。」《嵩陽石刻記》雲:「按文敏書法為元朝第一。此碑奉敕書,不當假手,乃覺肥愞少風力,何耶。然筆自有致。」
◈敕藏御服碑◈
▲元 趙孟頫 敕藏御服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敕藏御服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全名《大元敕藏御服之碑》。正書,三十四行,滿行八十一字。元延祐二年立。趙世延撰文,趙孟頫書丹,李孟篆額。碑文記述元成宗因感異夢,下旨將御服藏於終南山萬壽宮的故事。原碑在陝西西安重陽宮。
▲元 趙孟頫 敕藏御服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敕藏御服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敕藏御服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明王世貞評價此碑:「此書乃承製,又中年以後,筆當最妙,而出入北海,有不勝其婉媚者,何也。」明趙崡認為:「此碑亦婉媚,大都如前碑指{《孫德彧道行碑》,元統三年立},而稍遜其園逸。」
◈永寧禪寺碑◈
▲元 趙孟頫 永寧禪寺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永寧禪寺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延祐六年四月,趙孟頫行書,無立碑年月。僅見一本明代拓本,被剪裱為冊頁,墨紙二十二開半,現藏故宮博物院。帖後有徐宗浩跋一段:「趙文敏公平生所書碑,不知其數。歷來金石目及書畫著錄,均不甚詳盡。餘自前甲午以來,見即收之,或不能收,亦必臨寫一通,以存其跡。至今已六十年,所得四百餘種,摹刻俱佳者,僅二三十種耳。正月廿五日,帖賈以《永寧禪寺碑》售者,鉤刻尚精,拓之紙墨約在明代,為靈石楊氏、嘉定徐氏所遞藏,惟裝池時剪裁錯亂,殊不成文。又無撰人,無從考證,為可惜耳。略加整理,併為題記。甲午二月初二日,石雪居士識于歸雲精舍,時年七十有五。」
▲元 趙孟頫 永寧禪寺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永寧禪寺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永寧禪寺碑冊 明拓 故宮博物院藏
徐宗浩先生書法學趙孟頫,一生致力於收集趙孟頫書畫碑帖。從跋文可知,徐宗浩先生從一八九四年就開始收藏趙孟頫碑刻拓本,一生收藏多達四百餘種。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趙孟頫碑刻拓本,大多數為徐宗浩先生舊藏;其中有許多佳拓善本,裝池精美。
身後刻碑
至治二年之後
至治二年,趙孟頫卒後,被朝廷追贈為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敏」。
趙孟頫去世之後,趙書碑刻也有很多,比如,泰定三年立《達魯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為趙孟頫去世四年後立。又如,《蔚州揚氏先塋記》,至治元年刻,趙孟頫書並篆額。
這一時期趙書碑刻,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一、趙孟頫生前所書,而由後人立石;二、趙孟頫親友的代筆之作;三、後人集趙孟頫書上石,如後至元四年的《許熙載神道碑》和《儒學營修記》都是集趙書而成。四、是模仿趙孟頫書體的偽託之作。
對於部分趙書碑刻的真偽問題,特別是對至治二年趙孟頫去世後所立之碑,學術界存在很多爭論,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此僅以《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為例。
◈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
▲元 趙孟頫 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全名《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志道宏教衝元仁靜大真人張公碑》,又稱「道教碑」。此碑有兩塊:一在北京東嶽廟,天曆二年立,俗稱北道教或北碑。正書兩面刻,各二十八行,滿行六十字。趙孟頫撰並書,吳全節立石,茅紹之鐫。另一塊在江西龍虎山,至正四年立,人稱南道教或南碑。碑文與北碑同,兩面刻,碑陽三十五行,碑陰二十五行,滿行均七十五字。趙孟頫撰並書,吳全傑立石,張純摹刻。南碑較北碑立石時間更晚,碑文完全相同,僅刻者不同,這些可以說明南碑是據北碑摹刻而成。
▲元 趙孟頫 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元 趙孟頫 玄教大宗師張留孫碑冊 清拓 故宮博物院藏
北、南兩碑皆豐碑,雄偉高大,碑文兩千八百餘字。在趙孟頫所書碑刻中,如此長篇鉅製,非常罕見,因此歷代評價甚高。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七雲:「元道士張留孫,官加開府儀同三司,上卿。名器之濫,至此可嘆也。趙文敏奉敕書,其碑豐偉秀拔,最稱巨觀,自徐季海、李北海而後,未見其匹敵也。」葉昌熾則進一步推崇此碑書法,在《語石》中說:「歐波墨妙,自以《許熙載》《張留孫》兩碑為正矩。」
趙孟頫卒於元英宗至治二年六月,兩碑都是在其去世之後的一二十年間所立,因此存在疑議,很多學者認為此碑並非趙孟頫所書。清人陸心源就認為,《道教碑》為趙孟頫之子趙雍代筆之作。王連起先生,經過大量考證之後,進一步判斷《道教碑》不是代筆,極有可能是刻工茅紹之的「冒名」之作。
歷代碑帖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哲學、風俗民情、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為古代文學、歷史學、文字學以及書法藝術都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因此,今天我們蒐集、整理、研究趙孟頫所書碑刻,同樣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1、趙孟頫一生書碑眾多,碑文內容廣泛,涉及元代歷史人物、宗教、政治制度等諸多方面,可以與史料相互印證,證經補史。
2、梳理趙孟頫書碑活動,有助於考訂趙孟頫本人的生平經歷。趙本人撰寫的碑文,可以補充趙孟頫現有文集,校勘現有的趙孟頫文章作品。
3、趙孟頫存世的法書墨跡,全世界公私收藏算在一起,總共也只有一百餘件。而存世趙孟頫碑帖,包括碑刻、墓誌、刻石、刻帖等等,卻有數百種之多,而且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五體皆備,是我們今天學習、研究趙孟頫書法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正如葉昌熾所說:「吾人搜訪著錄,究以書為主,文為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