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核心區控規》公佈後記者沿中軸線及其周邊探訪:中軸即景揀故事 申遺文物會說話

原標題:《首都核心區控規》公佈後記者沿中軸線及其周邊探訪:中軸即景揀故事 申遺文物會說話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佈後記者沿中軸線及其周邊探訪:中軸即景揀故事 申遺文物會說話

庚子年中,夏秋時序,紫禁城、天壇等世界級遺產適逢600年“大壽”,而串接其間的“中軸線”亦成為“熱詞”:7月13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專程調研中軸線申遺保護。他強調:要傳承利用好中軸線這份獨一無二的歷史遺產,沿線在途建設專案都要按照傳統風貌要求嚴格管控;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獲黨中央國務院批覆,明確老城整體保護的抓手就是“中軸線申遺”;9月初,《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開始徵求意見,傳統中軸線和長安街都將作為老城整體保護的內容……北京青年報近日派出多路記者踏上這條長達7.8公里的老城骨架,看即景、記修繕、探傳承、聽文物“說話”,力求呈現這條歷史軸、發展軸“壓茬推進申遺”的現時圖景。

1

老百姓的“念想”裡有鄉愁

鏡頭:(中軸線最北端 鐘鼓樓下)鼓樓南200米路西,一棟門面開闊、裝修精緻的中式餐廳門口,小吃售賣窗前正排著大長隊。“一元特價燒餅”,招牌搶眼。沖鼻的芝麻香在空氣中瀰漫,長隊中有熟悉的老街坊互相道個早安,大家都在靜候這熟悉的老味道。

這是中軸線上著名的老字號湘菜館——馬凱餐廳每週一固定的一幕。作為北京最早的湘菜館之一,它是中軸線上鼓樓地區的一張名片,1953年從冷飲店發展而來,然而因為地鐵線修建,它已經闊別這裡15年了。2017年,西城區騰出地安門外大街這塊地,舊址重建馬凱餐廳,完成馬凱“回家”的夙願。

馬凱,作為中軸線最北端的一家老字號,“回家”以來始終和“老街坊”想在一處,即在記憶深處留鄉愁。

先看裝修:迴歸的馬凱餐廳,既和地安門外大街風貌及北京老字號風格保持一致,汲取了故宮的建築文化元素,又有創新:中式房間,拉絲邊角,貼金做舊,門把手則是祥雲裝飾,一出包間右手邊,則採用了湖南“馬頭牆”形象,讓人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再說味道:目前馬凱的菜品在保留酸辣肚尖、毛氏紅燒肉、雙味鱖魚等鎮店菜、特色菜基礎上,老師傅還“復活”了紅煨甲魚裙爪、船柺子肉、軟蒸銀鱈魚等 “失傳”老菜,“這些老菜既費工又費時,以前都給砍掉了。但是老店在中軸線復建後,都又恢復了。老菜的烹飪技藝不變、口味不變,在選料、用工、盤式等各方面還提高了標準和要求。”

馬凱餐廳第四代技藝傳承人、餐廳經理呂永傑說,馬凱近70年的歷史,在我們手裡又把它恢復了,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在中軸線這條北京老城的“脊樑”上,能有這麼個承載共同記憶的老字號,是件添彩的事。

老街坊重聚,不光在馬凱。僅相隔一條衚衕的一處二層復古建築,坡頂灰瓦、木格窗花、飾以舊時的影壁牆,這正是地安門地標式的建築之一——地安門百貨商場,簡稱“地百”,上世紀50年代開業,逐漸成為北京市知名百貨商場,經營著25大類,2.2萬種商品,那時候北京孩子買身新衣服、穿個新鞋,總要揚著小臉說,“這可是在地百買的!”

打從出生就住在菸袋斜街的於老太,每天遛彎都要在尚未開業的地百面前駐足片刻。她說:“菸袋斜街、地百、火神廟、前海,家門前的這幾處地界兒就是我從小到老的念想。原來地百就是個四四方方的灰樓,改造後變矮了。總想著哪天重張,我也能進去再逛逛!”

於老太說的“變矮了”就是指2016年,地百從回應舊城尺度、承襲傳統風貌的理念出發,對原五層的大體量建築進行了降層改造,時至2020年,改造已經完成。“我們對地百商場沿中軸線的立面區域性‘削層、退臺’,降低至地上兩層,而面向前海的一側還將保留地上四層,且搭建有觀景露臺,這樣地百夜景、前海湖景相得益彰。”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另據西城區相關負責人透露,改造後的“新地百”業態也將發生變化,將更多地引入老字號品牌,讓區域百姓及遊客重拾“老城味道”。

這樣的“老城味道”,從業已掛出的“同仁堂”“國翠銀局”等老字號招牌上已初現端倪。看著“即將營業 敬請期待”的海報,隔三差五就有老街坊問保安:這地百什麼時候開業?

北青報記者發稿前從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瞭解到,新地百有望最快在本月底重張。

2

中軸線上的文物會“說話”

鏡頭:(馬凱餐廳、地百往南,100米處,萬寧橋)順著馬凱餐廳、地百往南,不過100米,地安門外大街主路上一座單孔石拱橋即“萬寧橋”,已過700歲。其建於元代,曾是元代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取“萬年永寧,堅固不朽”之意。1292年,忽必烈採納水利專家郭守敬的規劃方案,京杭大運河與大都城首尾相銜,南糧北運的漕船可以徑直駛至積水潭,當時,所有進入的船隻,都要從萬寧橋下透過,萬寧橋在保證元大都糧食供應上發揮過巨大作用,今天的它,承載著過往交通車輛,雖不起眼,卻是北京漕運歷史的實物見證。因此,在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後,在萬寧橋西北角,就有了一座“遺產區界樁”。而今的中軸線申遺點中,萬寧橋也赫然在列。它堪稱中軸線上的“雙料遺產”。

萬寧橋下水道旁,有6尊形態逼真的石頭鎮水獸,特別是橋西側的石獸整隻趴伏在河邊,清晰可見龍角、龍爪、龍鱗,龍頭伸出,歪頭盯著河道,龍爪中還抓著兩團水花,一副嚴陣以待、洪水免進的模樣。在石橋拱洞中間處還掛著一顆有些發黑的石珠,據說是暗合了“二龍戲珠”的完整場面。

“龍生九子,這鎮水獸就是龍的一個兒子,負責鎮守河道!”萬寧橋上,王老太指著鎮水獸正在給小孫孫講著。

王老太講故事,只有小孫孫聽;而鎮水獸自己“講故事”,天下人都有興趣聽。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西城區獲悉,為了更好地宣傳萬寧橋鎮水獸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已經著手對鎮水獸的文化產品進行開發,去年天恆正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邀請省級非遺傳承人共同二次創作,以中國紅的貴州萬山硃砂為原料,設計出元代萬寧橋鎮水獸為元素的硃砂手串、掛件,今年5月獲得鎮水獸外觀設計專利授權。

可喜的是,剛剛結束的2020年服貿會上,這些中軸線瑞獸文創產品正式亮相,硃砂的縮小版鎮水獸、正紅色手串、耳環等飾品受到遊客熱捧,有部分產品提前售罄。據工作人員介紹,有一款掛件不僅包括鎮水獸,還融入了鼓樓的形象,尤其受到歡迎。據介紹,這幾款文創產品已經透過網店售賣,接下來將推出更多系列產品,比如卡通版鎮水獸形象“萬得福”就是宣傳中軸線文化的一個超可愛的設計。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明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服貿會上展銷的文創產品就是讓“萬寧橋和鎮水獸在說話”,而沿著中軸線一路走來,北青報記者發現,當前很多單位都在尋求著“文物說話”的途徑。

萬寧橋以南,地安門路口,正是復建後的雁翅樓所在。如今24小時“中國書店”進駐樓內。這座整整600年曆史老建築,曾是地安門的戍衛建築,黃琉璃瓦覆頂,遠觀好似大雁張開的一對翅膀,故此得名。如今,雁翅樓活化利用,靠“書”說話——一樓營造“書境”,有燈箱、樑柱、屏風、中式月洞窗;二樓充滿“書味”,那鋪地的黑灰色“金磚”原為宮廷所用,用來泡磚的桐油散發出特有的味道,再加上觸手可及的古籍圖書、文房四寶,讓讀者不禁愁緒翩翩沉浸其中。

更有那玉河橋畔春風書院,二進正房預計年底將改造成“玉河博物館”,透過高科技的全息投影方式,讓人“沉浸式體驗”漕運盛景;大柵欄西街的護國觀音寺,經過修繕後也將建成大柵欄地區歷史文化展覽館;而中軸線的最南端永定門城樓二層已經闢為《永定門文化展》,東城區文物管理所辦公室主任陳巖清介紹說:“二層的展覽,圖文並茂地講述了永定門的前世今生,我們也正在研究加強城樓的活化利用,讓永定門能更好地說話!”

濃縮形象的文創、融入高科技的博物館、展覽館以及帶有強烈文化符號色彩的文化經營活動,這些都讓古老的中軸線建築“復活”,磚瓦有情,引人沉浸。

3

中軸線水故事“曲”“韻”並存

鏡頭:(萬寧橋往南玉河沿線)9月11日下午5點半,日落西山,剛用過晚飯,從小生長在玉河邊上的66歲的李長林踩著黑色老布鞋,搖著白紙扇,正悠閒地沿著玉河邊遛彎。走在東不壓橋衚衕裡,左側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右側是玉河,10多米寬的河中央,一排小噴泉正汩汩噴水。老李從玉河北段雨兒衚衕沿河往南,穿過地安門東大街,沿著東板橋衚衕繼續往南走,就溜達到了玉河南段。但見河道兩側種滿了綠植,木質棧道緊貼著水面蜿蜒向南。走在棧道上,一幅長達116米長的《京杭大運河風物圖》銅質浮雕分成了5段依次排開,可見漕船街市、販夫走卒,山水城郭、千帆競渡的市井場景,從鎮江、金山寺、揚州市集,到通州古城、通惠河、玉河、白浮泉,1700多公里的古時京杭大運河沿線風光在圖上描繪出來。老李對此很是熟稔,一眼就找到了浮雕裡玉河的位置。

已是傍晚,三三兩兩居民步道慢行,孩童圍膝嬉戲,幾隻肥狗在岸邊草叢中追逐。老李說,每天飯後繞著玉河走一圈已成習慣。

《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曾說:園林的巧匠,都很懂得在水字上下功夫。古老的中軸線自然不例外。穿越中軸線的玉河分為南北兩段,北段自萬寧橋東側至東不壓橋,南段自東板橋街北口至北河衚衕東口,也就是“澄清下閘”遺址所在。

負責玉河專案的天街集團負責人姚文國告訴北青報記者:2007年玉河北段地下4米處考古,發現了玉河故道古蹟,2014年發現了玉河南段“澄清下閘”遺址,但故道的位置已經不復存在,於是,東城區決定將玉河南段做成人工水系,並凸顯大運河文化展示功能。平安大街下,什剎海的水從玉河北段沿著一條20釐米粗的管道流至南段,激活了這裡的勃勃生機。2018年,玉河南北兩段水源已經連通,總長1.1公里。

姚文國介紹,玉河屬於京杭大運河·通惠河的城內河道,始建於1292年,在2017年夏天重新亮相之後可以說是“曲”“韻”並存,說“曲”是因為它宛若一條系在中軸線上的藍色絲帶,素有“曲水穿街巷”之譽;說“韻”是因為北段是“水聲映灰瓦”民居生態,南段是“岸柳垂漣波”的小橋景緻。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對於水和景的關係,此番獲批覆的《核心區控規》中明確要求“加強核心區水系互聯互通,加強水系水體流動、水生植被恢復和區域性水體迴圈”。

4

不求所有 但求向社會開放

鏡頭:(玉河東岸玉河庵)初秋的午後,坐在玉河故道旁,在香濃咖啡的味道中翻閱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精選雜誌,兩隻貓咪隨性地趴在腳邊……這樣的愜意來自玉河東岸的春風書院。該書院所在位置也是玉河庵原址。藉著該書院去年開業,這個600多年曆史的古庵也首次向社會露出真容。

這是個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已經開放成“書院”。第二進院落的主屋即將建成“玉河博物館”。白天,書院裡灰牆青瓦、玉蘭丁香、咖啡小酌、“悅讀”暢想。晚間,古庵變舞臺,評書相聲開心樂,京劇崑曲票友迷。老百姓在歷史中浸淫,老院落在開放中共享,文物建築在引入社會力量中得以原址保護,這是一種智慧的安排,也是各方利益最大化的現實考量。

中軸線的歷史脈絡複雜,延承的產權關係更為多變,《核心區控規》明確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會開放”的總原則。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歷史文化資源不求所有,但求向社會開放,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智慧安排和現實考量。即如具有600多年曆史的玉河庵在去年被開放利用,變身為中軸線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對此,春風書院負責人葉子向北青報記者介紹,去年,天街集團引入春風文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子品牌“春風書院”,由其對玉河庵進行經營保護。“專案落地後,我們活化利用這座院子的總原則就是:讓文物與文化完美融合。”葉子說。

跟玉河庵一樣,位於中軸線上著名的地標——雁翅樓也是文物被活化利用、向社會開放的一個案例。西城區政府在此引入了24小時“中國書店”。據悉,雁翅樓是免費交給中國書店使用的,不收取租金。

北青報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開放性保護不是簡單的一開了之,要結合文物本體做好細節安排。葉子介紹說,“比如‘玉河庵’這座二進的四合院看起來面積不小,但因是文物不可隨意改動結構,整體利用率受限。”為了充分利用空間,經營團隊讓整個院子全部開放,還在挨著河道的位置擺放桌椅。同時,書院還將兩間面積僅有十幾平米的廂房做成會員專屬“書房”,使用薄款書架和小書桌,外加蒲墊、小木凳以及小軟座,一方面有效節約了空間,另一方面讓讀者有種走進自家書房的感覺,也為會員增加了私密閱讀空間。

楊梅竹斜街將一系列歷史文化資源聚集起來,整體向公眾展示的做法也是“開放”的一種型別。負責楊梅竹斜街保護修繕試點專案的大柵欄珠糧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鼎盛時期的楊梅竹斜街曾擁有中正書局、世界書局、開明書局、廣益書局、環球書局、大眾書局、中華印書局共7家書局。所以特意在一些曾經的書局原址上引進了一些有品質的書店,讓書香穿越百年,‘模範書局’就是其中之一。”據大柵欄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本著自願騰退的原則,對於留下的原住民,西城區創新性地提出“平移試點”。這樣既保證了修繕後的楊梅竹斜街向公眾開放,又使原住民改善了生活條件,增加了文保區的“煙火氣”。

5

中軸線申遺工程“壓茬推進”

鏡頭:(離開玉河庵,折回地安門外大街)離開玉河庵,沿著地安門向西,再折轉回地安門外大街,路東側的一處突兀而出、有著玻璃圍幕的建築躍入眼簾。這個由多塊玻璃圍成的外立面與周圍一派青磚灰瓦的古建風格頗顯格格不入。

這裡就是已經停診的“北京北海醫院”,緊挨著北海醫院的、貼著“珠寶首飾、瑪瑙玉器”字樣的建築也在拆改,這就是昔日的“天意商城”,北京青年報記者見到,已有施工人員正在工地裡進進出出地忙碌。一位工人說:“我們正在將裡面的空調等物件進行清空,接下來就要開啟改造了。”

在中軸線的走訪中,北青報記者明顯感受到中軸線沿線以及周邊大批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推進。而這種“推進”的深刻內涵是《核心區控規》要求的老城傳統風貌與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相結合,也是古都環境最佳化與民生福祉相結合。

——鐘樓修繕已獲國家文物局的批覆資金,預計年內啟動;

——北海醫院和天意商城降層改造專案,其建築高度將由23.7米直降為9.6米。據最新訊息,明年開春後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動工;

——地安門百貨商場改造 “削層、退臺”,預計月底即將重張;

——曾是元大都貿易生命線的鼓樓西大街,9月1日和15日已經分批次全面治理亂停車,同時進行大型配電箱改移;

——位於景山後街與西街交界處、保留著晚清鮮明建築風格的慶雲寺已在今年5月啟動修繕;

——景山西街附近的明清御道陟山門街恢復老街的設計已經透過發改委立項,預計明春啟動;

——位於大柵欄西街、是元大都與金中都舊城重要實證的護國觀音寺主體修繕工程已經完工,將建成大柵欄歷史文化展覽館對外開放;

——位於大柵欄西南部、代表明朝鄉村廟宇典型風格的五道廟今年7月正式啟動修繕,預計年底完成;

……

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劉維巖最近很是忙碌,上午在鼓樓西大街清理違法停車的現場,下午在開專案排程會,到了晚上終於有時間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聲音明顯帶著疲憊,說起中軸線的相關專案程序,劉維巖認為,隨著《核心區控規》的批覆,一大批有關中軸線的專案時機已到,必須環環相扣、壓茬推進。劉維巖如數家珍: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北中軸藝術館專案、北海醫院和天意商城改造、陟山門街-景山西街公共空間專案等等,“來年開春,真的是要大幹一場了!”

對於修繕和改建工程,建設者和設計師們在中軸申遺的大背景下也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就明清御道陟山門街改造方案,劉維巖向北青報記者表示:“之前地區改造、升級,設計方都是站在自己家門的角度想問題。而現在要申遺,是世界在看北京。所以,從建設的標準和設計理念上也要調整,要站在世界的格局之上看工程。”

6

中軸線的價值是普遍的 故事是傑出的

鏡頭:(中軸線最南端 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南端。1957年永定門城樓和箭樓遭到拆毀。2004年復建的永定門城樓,現為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北青報記者走訪看到,復建的永定門城樓共為三層,二層被闢為《永定門文化展》,展陳資訊顯示老城樓雖已無存,但石質匾額倖存下來,現存於首都博物館。攀登至城樓第三層,視野豁然開朗,平緩的天際線、立體的中軸線、宏闊的對稱佈局可盡收眼底。

《核心區控規》提出,兩軸、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是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加強格局保護是老城整體保護最首要的任務。

從永定門到鐘鼓樓,這條7.8公里長的中軸線將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這四重城廓串聯起來。梁思成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北京青年報記者連日來在走訪中強烈感受到,中軸線的審美價值符合世界遺產審美的普遍性原則。這種普遍性首先就是“對景之美”,也稱“對稱之美”。站在鼓樓的二層,向南遠眺,向下俯視,景山萬春亭等中軸景觀、北京老城的衚衕、院落都以中軸為線、均衡分佈。

在走訪中,在鼓樓西南角的一個待建專案引起了北青報記者的注意,對此,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的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該專案正是地外大街改造的一項:北中軸藝術館專案。據瞭解,該專案在地理位置上將與鼓樓東側的時間博物館實現完美對稱,同時在建築格局上會略有差異,“中軸線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稱之美,所以我們在進行改造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上述負責人說。

其次,中軸線的普遍性價值還在於空間秩序的充盈。九壇八廟繞其間,四重城廓顯凸字。包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社稷壇、先蠶壇、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歷代帝王廟、孔廟等。如果從空中俯視,以中軸為核心的空間格局無疑是壯美、充盈的。

在連日的走訪中,中軸線的諸多故事讓人難忘,但北青報記者在採訪中感到,更為傑出的故事是這條老城骨架所蘊含的那種“落葉歸根”的人文情懷。

今年65歲的範來友,家中三代人都居住在鐘鼓樓腳下, 8月處暑的傍晚,鐘樓北側廣場,範來友指著廣場上三棵要兩人抱的大槐樹對北青報記者說:“我小的時候就經常爬它們,現在爬不上去了,在樹下坐坐也高興。”老範說,他兒時的鐘鼓樓就像少年宮,學生們在裡面看書,打克朗棋、表演自編自演的獨幕話劇。放學後,到鼓樓北門外的茶館兒,花上2分錢喝一碗大碗茶,5分錢聽一回評書,聽老人們講北京城建造和鑄鐘娘娘的故事。

“如果把文物建築比作是一個城市的外殼,生活在其中的老居民就是文物的魂兒啊!”正如老範所言,走在中軸線上,踏著各式文物遺蹟,這樣的“魂”也應彰顯其中。《核心區控規》說:“留住老街坊 吸引新居民”。老城保護不能和生活脫節,這些老街坊和新居民都應該成為老城保護的主體,物的故事講得不好就是僵硬的,而人的故事和心中的願景則永遠是鮮活和傑出的。居民老範對中軸線的內心依戀不正是生動註腳嗎?

尾聲

期盼南中軸上這棵古樹儘早“掛牌”

中軸線的申遺保護環環緊扣,壓茬推進。但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探訪中也發現了一些應予關注的問題。比如,從永定門到珠市口的南中軸御道一年前就基本恢復了,但北青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筆直延伸的御道貫通度有待提升。永定門到珠市口的御道,與三條東西向道路交會,形成十字或丁字路口,遊人需繞行路口旁側的地下通道或斑馬線,才能迴歸御道,2公里長的御道被分割成了4段。

另外,在永定門城樓以北尚存兩段古道真跡,目前東側古道已開放,但在周圍,北青報記者並未找到文保標識或說明牌,古道的歷史變遷讓人無從得知。

此外,在南中軸御道兩側栽植有國槐、洋槐、銀杏等樹木,初步形成了綠樹成蔭的生態景觀。而北青報記者在永定門城樓西北側發現,一棵國槐樹幹粗壯、偉岸參天。用捲尺進行測量,這棵國槐的胸圍達到210釐米,測算出其胸徑約為67釐米。參照《北京市古樹名木評價標準》,國槐胸徑≥60釐米為二級古樹。但在這棵國槐周身,記者並未發現有關部門掛設的古樹銘牌。

本組文/本報記者 解麗 王薇 林豔 武文娟 蔣若靜 李澤偉 崔毅飛

工藝揭秘

中軸線文物修繕使用了哪些“絕活兒”?

走在中軸線上,諸多文物修繕工程正在“壓茬推進”,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瞭解到,這些文物修繕工藝都極為考究,柱子如何恢復“如舊”?屋脊吻獸規格如何最大限度接近原貌?古建彩畫又如何完整“重現”? ……這些考究的細活工藝,是讓文物會“說話”並能向社會開放的重要基礎。相關施工單位接受北青報採訪,首次披露了這些即將向社會開放的文物將透過哪些傳統“絕活兒”做到“修舊如舊”。

慶雲寺:“大式黑活”建築修復

位於景山西街與景山後街交會處的慶雲寺,今年5月份啟動修繕。這座沒有任何公開資料的寺廟,尤為神秘。據負責修繕工程的設計單位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公司負責人李小龍介紹,慶雲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對其勘察推測為內官監宦官所建,現狀建築為晚清建築格局。

對於慶雲寺的修繕,將採用“大式黑活”的建築修繕工藝。李小龍解釋說,這一工藝實際代表的是原建築的一種等級:“古建築級別都有嚴格的劃分,最高級別是皇家建築,像故宮等等,第二級別就是帶有琉璃瓦的皇家寺廟這一類別,再下一級就是‘大式黑活’的建築,像王府等。慶雲寺就屬於這個檔次。”

另外,一些建築細節也將被重新調整,讓慶雲寺更進一步還原舊貌。“它的屋頂原來被修過,但是修得不到位,屋脊上的吻獸從尺寸上來講有點偏小,所以這次修繕,我們會給它按照原規格做,全部更換。”李小龍透露,透過修繕,慶雲寺的原貌恢復程度將達到90%以上。

護國觀音寺:“小點金旋子彩畫”畫法拓印

位於大柵欄西街的護國觀音寺,其修繕工程也在“修舊如舊”上大下功夫,如其中的磚、瓦、脊件、雕刻這些構件均儘量收集舊料,添配的材料也按舊構件尺寸、樣式定製,以最大限度恢復護國觀音寺原有的風格和樣式。

護國觀音寺樑上別具特色的老彩畫——“小點金旋子彩畫”,也透過拓印的方式進行恢復。據介紹,護國觀音寺三座大殿中有三座五架樑,其彩畫形制和畫法都很相似,但僅有最後一座大殿的五架樑上老彩畫儲存比較完整,因此施工部門拓印了兩幅,分別用在另外兩座大殿的五架樑上,以保持風格統一。

五道廟:“墩接”手法修柱子

在修繕過程中,不少文物建築的柱子糟朽較為嚴重,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如五道廟、慶雲寺,將採取“墩接”工藝進行柱子的修復。

“所謂的墩接,就是對部分腐朽的柱子,透過木柱墩接的方式,將腐朽部分替換。像五道廟裡的部分腐朽柱子就是用這種方法修繕的。”五道廟文物修繕專案相關負責人張寶定表示,這一柱子的修復工藝,為的正是“儘量多地保留原有構件,像拆下來的老磚在修繕的過程中都要全部再利用,一塊不浪費”。

文/本報記者 林豔 武文娟

手繪製圖/翟長鋒 圖片製作/沙楠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206 字。

轉載請註明: 《首都核心區控規》公佈後記者沿中軸線及其周邊探訪:中軸即景揀故事 申遺文物會說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