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一路走來的橋邊姑娘

青未了|一路走來的橋邊姑娘

南陽古鎮身處湖區,穿鎮而過的古運河上隔三差五的就有一座橋,我家附近就有兩座。在橋邊生活了那麼多年,橋邊的風光無限,佳話連連,在此不僅要說一說我們的橋邊姑娘。

聽上了年紀的人講,改革開放初期的南陽鎮生活水平還很滯後,謀生條件相當有限,運河兩岸的人家都過著“靠水吃水”的生活,那時的男人個個是打漁跑船的能手,而為了貼補家用,漁家姑娘們也學會了搓繩打包的本事。趕上晴好的天氣,姑娘們就會把傢伙什搬到運河邊,迎著河風,哼著小調,興致勃勃地做著手中的活兒。每每夕陽西下,做活的姑娘常常會跑到橋上四處張望,望那還未歸來的夫君,望那心上的情郎,望那最簡單最淳樸的愛情。

青未了|一路走來的橋邊姑娘

我剛上小學時,南陽鎮曾興起了一段“編蝦籠子”的熱潮,南陽人俗稱“編蝦榷”。不得不說,那幾年在南方水庫逮蝦的漁民都發了財,蝦籠子也因此特別暢銷,不少外地人都慕名前來購買。編蝦籠子的材料是竹篙,從粗細不一的竹筒到大小均勻的蝦籠子可不是一件簡單事情,雖說不是什麼力氣活,但也不易幹,稍有不慎便會戳破刺傷肌膚,編蝦籠子的人手指上都常年纏著膠帶,起初都是中老年人在做,不久後美麗的姑娘也加入了其中。那幾年,我們時常能在橋邊看見美麗的姑娘,她們把劈成瓣的竹篙抱到運河邊,而後泡進水中,再做上自家的記號並固定在橋身的某個位置。春夏時節,在橋邊泡竹瓣的姑娘會順勢用清涼的河水洗洗手腳,顫動的河面也會趁機定格她們的倩影,而且還會倒映出那倩影邊緣的勤勞與質樸。

在古鎮旅遊業興起之前,迫於生活的南陽人選擇了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和正在求學的孩子,曾有三四年,橋邊姑娘都是那些稚氣未脫的初中生。鎮上的中學在橋的這一岸,那一岸的同學上學放學時都要過橋,當時不少的女生每每走到橋邊都會放慢腳步,朝著斂聲屏氣的河面瞅一瞅自己的裝束,偶爾還會對著那如花似玉的年紀靜靜發呆......就這樣,那一群可愛的橋邊姑娘也都長大了。

青未了|一路走來的橋邊姑娘

而今,古鎮的橋邊姑娘又多了許多新面孔,旅遊季節,不少外地的姑娘也喜歡到南陽的橋邊走一走,體驗一番江北的水韻,尋覓一下飛逝的光陰。總有一些走出城的姑娘喜歡倚著橋頭遠眺,追隨那自由的水鳥,緊跟那悠閒的扁舟,霎時間忘了世俗的煩憂,別了心路的坎坷,只有那雙頰的紅暈久久地依附在水面上,成了人在他鄉的最大念想!

“我說橋邊姑娘,你的芬芳,我把你放心上,刻在了我心膛......”一曲“橋邊姑娘”不知唱醒了多少人的記憶,這熟悉的旋律總能在我的腦海中幻化成像,呈現出一副副無與倫比的模樣。倘若你來南陽古鎮,不妨也到橋邊走一走,興許還能遇見不一樣的橋邊姑娘!

青未了|一路走來的橋邊姑娘

作者簡介:馬加強,濟寧微山縣人,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微山縣作家協會理事、任城區作家協會理事、濟寧市散文學會會員,走上寫作發表的快樂之路已經有十多年了。曾先後幾次參加市運會和省運會,現定居在微山縣城,工作於微山縣公安局。擅長於散文、詩歌的創作,陸續有作品在“詩潮”、“西北文藝”、“現代詩美學”、“今日微山”、“濟寧日報”、“濟寧晚報”、“微山湖文學”等報紙刊物上發表,並有多篇作品在中國殘疾人雜誌及各個省市的殘疾人文學雜誌上刊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33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一路走來的橋邊姑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