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峰
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繪有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其中“華”,即指華不注,俗亦稱華山,華不注在濟南東北,今為“齊煙九點”風景之首。元王惲《遊華不註記》謂:“濟南山水可遊觀者甚富,而華峰、濼源為之冠。”
現在遊覽華不注,交通都較便捷。然而在古代來遊此山,要麼浮舟而往,要麼徒步而行,頗費時費力,但也有好處,就是能夠悠然從容欣賞沿途風景。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於上年七月來濟南任職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的河南汲縣人王惲(1227-1304年),與同事結伴往遊華不注,便是浮舟而往。其前進路線為:自歷下亭登舟,橫渡大明湖,經會波樓,入小清河,轉華陽湖,抵山南華陽宮。水路里程,據其《遊華不註記》稱:“自歷亭北至華陽院下,廿裡而遠。”可知有二十里路。又謂:“以葦汀漁箔,周折灣淑,從城東北阿至艤舟山家,蓋且十曲矣。”這裡所說雖是返回時水路情況,亦可知前往時亦並不順暢。
雖然如此,王惲來濟任上已有八月,此屬初次出遊,正當草木際天的三月,一路湖光山色奔來眼底:“……水漸瀰漫,北際黃臺,東連疊徑,悉為稻畦蓮蕩,水村漁舍,間錯煙際,真畫幀也。”置身若畫圖中,心情頗感舒暢。況且這日恰“天朗氣清,清風徐來,水平不波”,王惲與友人逸興遄飛,不是“鳴絲歌板,響動林谷”,就是“舉酒相屬,開口而噱”。縱情適性,玩得不亦樂乎。
一路歌呼笑語抵達華陽道觀,將欲登山,不料王惲忽發疾病,未“獲盡遊觀之美”而返。雖不免遺憾,但他能想得開:“……特閒適餘事,初不訝其從違,正恐山靈獨回俗駕,造物者有所靳耳。”然也不能忘情,遂寫下《遊華不註記》,以作此次出遊的紀念。文中說“(舟中)北望長吟”,看來是美景當前讓他動了詩興,遂慢聲吟哦起來。至於其所吟者何詩,並無記載,已不可知。倒是其師元好問居留濟南期間曾有詩賦華不注。其中有句雲:“華山真是碧芙蓉,湖水湖光玉不如。”同更早李白那首有名的寫華不注的“古風”一樣,免費為華不注做了極佳的廣告。想來有其師必有其徒,王惲即興之詩亦必有可觀。
王惲
距王惲此遊約二百八十年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時在濟南任職山東右布政使,才滿三月的山西臨汾人亢思謙(1515-1580年),於該年九月十六日攜友來遊華不注。亢思謙和友人是徒步而行,具體前進路線已不可知,據其所作同題《遊華不註記》:“……乃出齊川門,由陸行穿澮畝間。”則一路所走多是水溝稻田間的泥濘小道。途中所見則是“秋雨新霽,野無纖埃,稻刈方登”秋收後的景象。亢思謙身為管一省財賦、民政的布政使,在欣賞風景的同時不忘關注民生:“三農樂歲豐,執手相慰勞,觸之令人脫然有遐思。”殊為難得。王惲《遊華不註記》中幾乎看不到對華不注的正面描繪;而亢思謙“逶迤造山麓”,仰視華不注:“四無延附,峭拔特起,如碧凝黛染,直侵雲表,奇石雜列,若虯龍虎豹盤踞奮揚。”則其奇偉深秀,不輸任何名山。他比前輩王惲幸運,得“攀延而登,窮峰之奇止焉”。在峰頂俯視齊城(濟南城),他驚奇地看到:“……群山環峙,泉流交注,湖光山色,映帶左右,斜陽暮靄,焜耀飛揚,誠天下奇觀也。”那時已是深秋季節,一般來說樹色漸現枯黃之態,可亢思謙西南望城裡,卻還是“泉流交注,湖光樹色”不減的夏日景象。這說明彼時的濟南氣候溼潤,真正進入秋冬季節時間要比現在晚。亢思謙《遊華不註記》末雲“於是雷公倡近律一章,各應而和之”。
後一年端午節,亢思謙陪同同事再續前遊,並作《續遊華不注峰記》。只不過這回走的是水路,前進路線,據此《續記》:“自湖(大明湖)南浮小舟,訪後樂亭,出北水門,歷三閘,入華陽宮。”實亦和前敘王惲所走路線差不多。但《續記》又說“舍舟而乘,入華陽宮”。這說明當時只走水路已不能直達華陽宮,當中須得換乘才行。至於其換乘的是馬還是轎,也無須考證,總之去遊華不注較前更不容易。
二百年後的清代乾隆年間,史學家全祖望慕華不注之名來遊,但他所見華不注已是“亂石橫亙,蹊徑蕪塞”“華泉一線漸淤為小溝,遊人亦鮮過者”的荒落景象,已極不便攀登。造成這種狀況,固是年久疏於管理所致,亦與交通不便遊人稀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