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恩寺珍寶傳奇

大報恩寺珍寶傳奇
大報恩寺位於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幹裡,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傳說為紀念其生母,在1412~1451年期間興建的一組規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其中有一座唯一被史料記載的琉璃寶塔,因為美麗和榮耀,被世人稱作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這座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廟,歷經滄桑,見證了數代王朝的興衰榮辱。
金陵大報恩寺究竟因何而建,經歷過多少次的劫難,最後又如何毀滅?奢華的背後,究竟具有多少藝術價值,究竟擁有多少奇珍異寶?
一、擁有世界奇觀的皇家寺院
大報恩寺珍寶傳奇
南京,十朝都會。
出中華門,經長幹橋過秦淮河,到南京晨光機器廠(原金陵機器局),是一片低矮樓房連綿而成的居民區,南京晨光廠的大門口立著一塊路牌,“三藏殿後街”。沿著路牌所指往北,一頭鑽進那片居民區,藍底白字的門牌上寫著:“北山門”、“寶塔根”、“寶塔山”……“這裡就是大報恩寺。”幾個站在牆邊享受午後陽光的老人很肯定地說。
“這裡是南朝寺廟的發祥地。”有位老人對包括大報恩寺在內的南京城南地區似乎極為熟悉,“貫穿城市東西的秦淮河從孫吳以來就是居民密集、商業繁華的精華所在。”
從孫吳建都開始,南京經歷了東晉、宋、齊、粱、陳、南唐、明、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10個朝代,故稱“十朝都會”,金陵大報恩寺也伴隨南京走過了漫長的歲月。
根據史料記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起源就是金陵大報恩寺。金陵大報恩寺的歷史從孫吳開始,原址曾是建於吳赤烏三年(240)的長幹寺及阿育王塔,該寺歷經東晉、南朝、隋唐,一直沿用。南唐時期,寺址一度淪為軍營廬舍。北宋時再度復興,端拱元年(988),僧可政於終南山得唐三藏玄奘大師的頂骨舍利,在長幹寺建塔收藏。宋天禧元年(1017),長幹寺改稱天禧寺,寺塔易名“聖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詔改天禧寺為“元興慈恩旌忠教寺”。到明代初年,該寺的歷史已達千年。
明洪武來年,工部侍郎黃立恭奏請重建,費金25000兩。永樂六年(1408),寺塔全毀於火。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敕工部於原址重建,在正史上,朱棣重建大報恩寺目的是為了報答父親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養育之恩,但傳說卻有不同的解釋:一說為紀念生母。傳說朱棣的母親是一個高麗(今朝鮮)美女。因為朱棣未足月就被生下來,所以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將她處以“鐵裙”之刑,活活折磨而死。朱棣當上皇帝后,以借紀念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名義來興建寺塔,其實是為了紀念他生身的母親;另一說為紀念侄子朱允炆。朱棣皇位坐穩後,覺得愧對被自己殺死的侄子朱允炆。因為自己起兵造反後,朱允炆曾下過一道詔命,要求臨陣諸將“毋使朕負殺叔父名”,正因有了此令,朱棣才能屢戰屢敗後依然東山再起,最後逼得侄兒葬身火海。為減輕自己的罪過,他詔令工部“依大內圖武,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報恩寺”。大報恩寺的建造,由鄭和等人擔任監工官。大報恩寺在永樂、宣德年間建造,正值鄭和率領下西洋船隊多次遠洋海外之時,因而,鄭和對這項工程難以全力照顧,工程進展緩慢,弊端展現。為此,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此時已出洋回國任南京守備的鄭和“即將未完處,用心提督”,限期完工。竣工以後,鄭和還特將其從海外帶回的“五穀樹”、“婆羅樹”等奇花異木種植在寺內。
大報恩寺的營建工程浩大,尤以琉璃塔為艱。據有關史料統計,這一工程先後歷時16年,動用全國徵集的良匠軍工達10萬人,僅建塔一項的費用,就用錢糧2485484兩錢,連鄭和下西洋所剩百餘萬銀兩也耗於造塔的工程。
大報恩寺坐東向西,全寺整體建築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寺廟主體部分(山門,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屬部分(僧房、禪堂、藏經殿等)居南半部,南北兩部分之間由圍牆隔開。
大報恩寺北半部主體建築中軸線佈局排列有序:山門(金剛殿)——香水河橋——天王殿——大雄寶殿——琉璃塔——觀音殿——法堂。香水河橋的南北兩側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別護於''御製大報恩寺左碑''和''御製大報恩寺右碑''。觀音殿的兩側有祖師殿和伽藍殿,觀音殿後南北有畫室118間。在祖師殿前有鐘樓一座,而與之對稱的伽藍殿前卻無鼓樓,按中國寺廟傳統的''晨鐘暮鼓''及建築式樣,大報恩寺內設鐘樓而不設鼓樓現象較為少見。
大報恩寺臨近秦淮河,地質稍軟。在全寺建造之初,先豎木樁,縱火焚燒化為灰燼,再用重器壓實,“上鋪硃砂,取其避溼殺蟲”。全部建築除琉璃塔外,以四天王殿及大殿最為壯麗,下牆石壇欄簷,均用白石,雕鏤工緻。明初詔刻大藏,別置藏經殿,貯南藏經版全部。
而最讓人驚歎的也要數那座琉璃塔了。據史料記載,該塔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粱下懸掛風鈴152只,日夜作響,聲聞數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
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南京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一些歐洲商人、遊客和傳教士相繼來到南京,口碑相傳,西方很多人都知道“南京瓷塔”,將它與羅馬大劇場、亞歷山大古城、比薩斜塔相媲美,稱之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大報恩寺珍寶傳奇
二、鎮寺之寶散落何方
大報恩寺建成後,幾經劫難。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遭雷火襲擊,天王殿、大殿、觀音殿、畫廓140餘間焚為灰燼;萬曆二十八年 (1600) 塔心木腐朽,塔頂傾斜,僧人洪恩募捐銀數千兩使之得以重修;清順治十八年以後,內府及地方均有撥款修繕記載,最後一次是清嘉慶七年 (1802年)修復竣工後,繪塔圖並附志。
1842年8月29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英軍“康華麗”號軍艦上籤訂,中國進入有史以來最黑暗和恥辱的年代,身在南京的大報恩寺塔也開始走向覆滅之路。先是入侵的英軍,他們瘋狂地剝取塔身的琉璃瓷磚,大量盜取塔內供奉的金佛。1842年9月30日,英國軍艦滿載著他們從大報恩寺塔上掠奪的文物揚長而去。雖然在僧人的抗議下,英方作出了一點賠償,但連他們自己都承認“這筆錢遠遠低於實際損害的價值”。大報恩寺塔遭此重創,再也沒有了往昔金碧輝煌的風采。
1854年,清軍攻克雨花臺後,太平軍為防清軍佔據大報恩寺對城內造成威脅,遂“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燬”。
還有一種說法則是毀於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了嚴重的內訌——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深恐大報恩寺塔被石達開用以充當攻城的炮壘,於是竟下令將這矗立南京城長達400多年的巨塔摧毀,琉璃塔和大報恩寺都被夷為平地。
大報恩寺本來就位於城外,琉璃塔被炸燬以後,寺院日見衰敗。1865年,江寧機器製造總局在大報恩寺遺址附近建造廠房,寺院遺址逐漸被蠶食瓜分,原本藏在大報恩寺的寶物也慢慢流失。而數百年後的今天,在這一帶,就只剩一些當年的遺物了。
1958年,南京出土了很多五彩琉璃構件。因為發現將其砸碎和泥後,做出來的磚頭耐高溫,非常符合建造大鍊鋼鐵的“小高爐”的需要,於是大量構件都被送進了粉碎機。當考古人員趕到現場時,滿山遍野,到處都是琉璃構件和殘片。一年之後,他們清理出3座殘窯,開挖了3條探溝。在3號探溝,考古人員先後2次發現了一批五彩琉璃構件,和普通的琉璃瓦不同的是,它們不但多為寶塔部件,而且龍紋、佛教圖樣兼而有之,有的上面還編號並註明層數。
“發掘出的部分構件,後來被複原成一件琉璃拱門,現存於南博。”數十年後,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汪永平參與了琉璃拱門的復原,“那是明永樂年間的作品。拱門的位置應該在一座琉璃塔三層或四層,加上其他史料的對照,我們認定這些就是大報恩寺塔的五彩琉璃構件。”
謎底並未就此解開,汪永平介紹說,據明末張岱《陶庵夢憶》、清代張尚璦《石裡雜識》所載,當年建造大報恩寺塔時,共燒製了三套完整的塔身構件,以供日後維修時更換。其中一套用於建塔,另兩套則編上字號埋入地下,若塔上損壞一塊,只要將字號報告工部,就可將備件取出,對號補砌,天衣無縫。可是史料記載中的那兩套構件,究竟埋藏於何處?由於年代久遠,確切地點如今仍是個謎。不過,光一個復原的拱門,已經讓汪永平等專家讚歎不已,那九級五色琉璃塔該是如何奪目,而整個金陵大報恩寺又該如何的奢華?
南京的毗盧寺有一座38米高的萬佛樓,樓頂供奉的是鎮寺之寶,其中的一件就來自大報恩寺。最西面擺放著一個“金鐵大磬”,磬前靠著一個小銅匾,上面寫著:明永樂年間,由金鐵合制而成。原供於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內,太平天國時期大報恩寺毀於戰火,大磬因而流失民間,清光緒年間兩江總督曾國荃建造萬佛樓,從民間幸得,供萬佛樓。
據寺內僧人介紹,太平天國戰爭後,湘軍將領曾國荃升任兩江總督。因與南嶽衡山海峰法師有約在先,所以將兩江總督府(今總統府)臨近的一個小庵擴建成毗盧寺。極有可能是當時新建成的毗盧寺中需要大型法器,曾國荃便派人去大報恩寺的廢墟中收集了一些法器轉給毗盧寺,這件大磬就是其中的一件。
此外,大報恩寺塔中另一樣藏品更引起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爭奪,那就是玄奘的頂骨。
玄奘於長安玉華寺圓寂後,原葬於白鹿原,因為唐末黃巢起義,墓地被毀,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直到988年,南京一位名叫可政的和尚,到紫閣寺修行,無意中發現了頂骨舍利、金缽以及一些衣物,於是將頂骨與石碑千里迢迢地揹回南京,並把它供奉在天禧寺裡,天禧寺也就是後來的大報恩寺。
1942年11月初,駐防在南京中華門外的侵華日軍高森隆介部隊,在大報恩寺三藏殿遺址上建造“稻禾神社”,挖地基時挖出一個石函,石函上刻有文字,記載玄奘頂骨輾轉來寧遷葬的經過。儘管日軍嚴密封鎖訊息,但是各種傳言仍然不脛而走,被多家媒體曝光。日軍迫於輿論,承認玄奘法師頂骨出土的事實。由日軍高森部隊交給汪精衛政府,由偽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褚民誼接收。移交的文物中包括玄奘頂骨、金佛像一座,納骨小龕以及玉飾寶、古錢若干。
由於玄奘大師的名聲顯赫,各地均想迎請供奉,致其靈骨一分再分。如今,玄奘舍利分別儲存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學、日本琦玉縣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9處。據九華山僧人介紹,相對而言,南京九華山的那份舍利,1943年封存後,就一直留在三藏塔下,沒有被動過,應該是最為完整的。
玄奘頂骨和金鐵大磬都能成為一方寺廟的鎮寺之寶,那金陵大報恩寺又該是什麼樣的規模?兩者之外還有什麼珍品沒有被發現?
三、千年鐵函中的驚人發現
2008年,在修整大報恩寺遺址時,工人們突然發現了地下的寺院地宮。地宮中最引人關注的要算是一隻鐵函了,這隻鐵函不僅是體積大,包裹嚴密,而且在地宮中還發現了石碑,石碑上刻有“金陵長幹寺塔身藏舍利石函記”,一下把這個地宮提前了400多年,成為宋代文物,令考古專家更為興奮。而且,石碑上還記載:函內藏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諸聖舍利”、“金棺銀槨”、“七寶阿育王塔”。
這隻鐵函在轉移至朝天富南京市博物館地庫後,也於8月6日揭開了它的面紗。
當天下午4點發掘進入了最後一個階段,此時,鐵函已處於無水狀態,絲織物包裹的塔形已完全呈現出來。隨後,一個令人驚喜的訊息從地庫中傳出,南京市博物館副館長華國榮輕輕提起鐵函裡絲織物的一角,可清楚地看見包裹中的一個塔狀物的塔心部分,看上去還很新,在燈光下發出藍光,非常神奇。“很顯然,這是一座鎏金七寶塔,塔身有精美的裝飾圖紋,高度和體積還不能確定,要進行畫圖、測量、做平面、立面分析。”九重錦繡如同是佛祖穿的衣物,華國榮說,上千年的絲綢能夠儲存得如此完好,出乎意料,也是十分珍貴的文物,無論如何也要想法儲存好。為防止寶塔暴露在空氣中遭損壞,絲織物不能完全掀起,只能露出一角。
“七寶阿育王塔”的“七寶”是哪七寶呢?據專家介紹,大體上是以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赤真珠為七寶,將之作成“微型寶塔”,以放置供奉的舍利。南朝高規格的佛塔舍利都是用錦緞包裹的,梁武帝在復建長幹寺時,就是用“九重錦繡”包裹了地宮裡的舍利和供奉物。唐朝潤洲刺史李德裕從禪宗寺塔的地宮中得到一批舍利,也是用“九重錦繡”包裹放置金棺銀槨裡,此次鐵函裡的“微型寶塔”也同樣被證實是用絲織物包裹的。
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討論後,之前發現的寶塔,被確認為石函碑文中記載的“七寶阿育王塔”。這座高1.1米、邊長0.48米的銀質鎏金塔,是世界上出土的迄今體積最大、等級最高的阿育王塔。該塔與浙江雷峰塔地宮出土的純銀阿育王塔形制相同,但高度是其3倍,寬度是其4倍。專家們將其稱為“解開千年結,露出鎏金塔”。
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鎏金塔的精美震撼,只見塔剎頂部靠近塔尖處有一個被稱為智慧珠的圓形寶珠,寶珠下是蓮瓣託座,塔尖下共有四重圓形的相輪,上面佈滿了精美而規則的纏枝蓮瓣紋,邊沿上是細密的連珠紋,相輪四周還有用鏈子掛著的小鈴鐺。其中第四層相輪略有損壞,脫落的輪片表明,相輪為中空。專家解釋說,蓮花是佛教的聖花,因此佛教法器上常見蓮花紋,這些花紋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金銀器工藝的最高水平。
考古人員還在塔剎底部發現了一枚銅鏡,銅鏡用帶子扣在塔剎上,只有1/3露在外面,似乎可以起到支撐作用。經歷千年時光,二者已經粘連在一起,考古人員沒有對銅鏡現場提取。
塔剎下便是塔身,塔身四個角上各有一根向上豎起的山花蕉葉,上面同樣佈滿了細密的花紋。讓人稱奇的是,每根山花蕉葉內側都有一尊淺浮雕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頭頂有髻,身披袈裟,袒露右肩,端坐在蓮花座上。
由於這座七寶阿育王塔四邊幾乎頂到鐵函壁,因此塔身和塔底的模樣仍無從得知。不過它的體積仍然讓考古人員非常振奮,一般的出土阿育王塔高度只有二三十釐米,而這座七寶阿育王塔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塔王。
隨著七寶阿育王塔的確認,專家們基本斷定,碑文中記載的“感應舍利十顆”、“佛頂真骨”和“諸聖舍利”,都應該藏在七寶阿育王塔的塔身裡。不過,曾經主持浙江雷峰塔地宮考古的黎毓馨表示,能否從塔身中取出這些聖物仍是一個未知數。根據史料和地宮碑文記載,雷峰塔阿育王塔內藏的就是佛螺髻舍利,然而塔身是被焊死的。為了保護文物,雷峰塔阿育王塔塔身內藏在金棺銀槨內的佛螺髻至今未取出。
而此次的七寶阿育王塔(1011)和雷峰塔地宮中出土的阿育王塔(971)無論年代還是形制都非常接近,它的塔身也很有可能是被焊死的。考古就是這樣充滿未知和懸念,只有當七寶阿育王塔從鐵函中取出,人們才能知道到底能不能一睹佛骨真貌。
大報恩寺珍寶傳奇
《國寶傳奇之謎》主編 趙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898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報恩寺珍寶傳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