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儒談“故宮”:穿越六百年風雲,今天如何看古老紫禁城?
穿越六百年風雲,今天如何看古老紫禁城?
——故宮原副院長李文儒解鎖故宮古今“密碼”
湖南日報·華聲線上記者 李婷婷
從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到今天全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古老的紫禁城,已跨越600年風雨。
從昔日的皇家禁地,到人人都可以走進去的公共文化空間,每個人帶著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踏入這個巨大的歷史現場。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週年。站在今天的座標上回望歷史,我們該如何認識紫禁城,如何看待過去?29日下午,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帶著這樣的問題和自己獨特的角度,做客長沙梅溪書院,解鎖故宮古今“密碼”。
從皇宮到人民的“博物館”,今天如何看故宮?
從2003年擔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到退休後返聘,李文儒在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代皇宮建築群,進進出出已17年。
17年裡,他也見到無以計數的遊客進進出出。今日的故宮,已成為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旅遊勝地,僅2019年的資料,參觀人數就超過1900萬。“他們參觀故宮後,是帶著什麼想法離開的?”這是李文儒最關心的問題,“紫禁城是很沉重的,我們要用現代的理性,去認識這個皇權和帝制的鮮活標本,對於傳統文化要有正確的解讀和正確價值觀的引領。”
“幾年前,一個經商的朋友說想來看看我,看看故宮。結果走在中央主道上,他突然‘撲通’一聲給跪下了,竟然是因為皇宮內的氣場給他的壓迫感太過強烈。”這個場景,引起他的思考:他為什麼下跪?因為看到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就像當下電視熒屏上以明清歷史為題材的‘宮鬥劇’熱度不減,不管是口頭語言上的主子奴才,還是行為語言上的跪拜,都貽害無窮。”在擔任副院長期間,李文儒常會聽到有的導遊給遊客講解奇聞軼事、野史傳說,甚至許多人將目光聚焦到皇權帝制文化上,“這是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解讀。傳播這些文化,就歪了。現在的故宮博物院有它的職責和現代文化使命:引導人們理性認識帝制文化,這樣的文化在建築形態上是怎麼表現出來的。”
李文儒認為,這是故宮博物院對於今天的我們最大的價值,“而絕不是讓我們進去崇拜皇權。我希望人們在瞭解傳統文化時,也要有反思、有鑑戒、有以史為鏡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從統治整個國家的皇權象徵,變成人民的“博物館”,變成現代公共文化空間,這是人類歷史的巨大變遷。“故宮博物院是以紫禁城為標本,建設新的文明和文化。”
故宮成為超級IP,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你在故宮看過雪、聽過雨嗎?故宮的一年四季,朝暉夕映,都美不勝收,無論你何時來,都會有新的收穫。”直到今天,李文儒還一直在思考,故宮並不是為了好看而造的,為何會有如此久遠甚至永恆的審美價值?
故宮的一磚一瓦,皆是歷史。守護故宮17年的李文儒,選擇了遊客最常遊覽的中軸線和東西宮,寫下《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帶讀者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故宮。比如,紫禁城的重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沒有中軸線,紫禁城就失去了靈魂。
“應該將看向故宮的目光更多放在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審美價值上。”他說,紫禁城留給人們的是無與倫比的東方建築之美,它的選址、佈局、造型、著色,高低錯落、疏密協調、寬窄相間,在光影變幻中為人們呈現著不可言說的大美。“這份美屬於今天和今後見到和想到它的每個人。其中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真正的工匠精神。”
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李文儒曾分管過文創工作,“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的口號便是由他提出。“不管是故宮‘熱’、還是故宮文創‘火’,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整個國家、社會對文化遺產、對我們歷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李文儒認為,故宮文創從一開始向世界各地博物館學習,到今天成為超級IP,成果來之不易,“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文創產品的研發,吸引更多文化、藝術領域的參與者、設計者,不斷從這豐厚的資源中吸收創作靈感,不斷推動大家參與到新文化建設中來,這才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傳統的未來”。傳統在今天和未來,到底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們的路子只有一條:反思、選擇、轉化、創新,這應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李文儒說,這就是古老故宮在今天的正確開啟方式。
他說,走進故宮,就是走進一個巨大的展品。“你走進去,你也成為其中的一個展品。”
【來源:華聲線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