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題:牧民職業化、農牧兩結合——探訪新疆福海冬牧場
新華社記者張曉龍、丁磊
立冬後,新疆各地牧民陸續趕著牛羊進入冬牧場生活。在阿爾泰山南麓廣大牧區,天氣越來越冷,降雪將大山與草原“染”白。牧民在忙些什麼?日子過得怎麼樣?幾天前,記者來到新疆牧業大縣——阿勒泰地區福海縣,探訪冬牧場的牧民。
記者乘坐的汽車從縣城出發,沿東北方向,前往福海縣齊幹吉迭鄉賽克露村一處冬牧場。大約兩小時後,車子下了鄉村公路,沿著雪地上清晰的車轍繼續前行。一路上,黑白花、黃白花的牛,褐色、灰色的羊,灑滿漫無邊際的曠野。
汽車停到一頂頂白色氈房附近,有的牧民正集結親友準備“冬宰”,有的正配合下鄉的畜牧醫師幫牛羊注射疫苗。牧民一見有客到訪,趕忙停下手中活計,招呼大家進屋取暖。
屋外冰天雪地,屋內暖意融融。氈房天窗微敞,陽光鑽進屋裡將斗室點亮:架著炭火的爐膛、被褥整齊的土炕,炕邊擺放著木桌椅。
“茶,喝茶!”38歲的牧民庫力加孜拉·俄爾斯別克脫去棉帽和圍巾,笑盈盈地遞上盛著奶茶的瓷碗。一連幾戶人家,接待記者的都是這般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冬牧場的老人和小孩到哪去了?
“孩子在縣城上學,老人在村裡住富民安居房。小孩平時住校,放假就回到爺爺奶奶那裡,”庫力加孜拉說,“這裡家家如此,不稀罕。”
10月底,庫力加孜拉和丈夫剛剛賣了90多隻小羊、6個牛犢和4頭大牛,換回20多萬元的收入。她算了下賬,用在醫療、教育、贍養老人上的花費並不多,這意味著大部分錢能存住了。
“孩子上學全免費,甚至連回家路費都能報銷,老人有醫療保險,我們能想到的好政策,國家全都給了,其他就得自己努力了!”她認真地說。
有了優惠政策幫扶,牧民把更多精力和資金投入牧業生產。許多牧民氈房外停著摩托車和小型貨車:摩托車替代馬匹,是牧民小範圍放牧的坐騎;小型貨車運輸大件行李,加快四季轉場搬遷速度。庫力加孜拉說:“有時也會開著車去城裡看老人孩子,順便採購一些生活用品。”
縣牧業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全縣參與放牧的牧民總數較之前已大為縮減,可人均放牧規模卻穩步擴大。牧民木拉力·阿拉爾白家的牛、羊、馬加起來超過400頭(只),夫妻倆忙不過來,又僱了兩個年輕人全年參與放牧。
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冬牧場農牧結合的程度。和一些位於天然草場的冬牧場不同,賽克露村的這處冬牧場幾個月前還長滿玉米、食葵等作物。鄉里幹部發現,秋收過後,田間殘留的成片秸稈足夠飼餵大批牛羊,為避免資源浪費,便組織牧民到此放牧。
除了秋收後的農田得到延續利用外,牧民生活也與農區密不可分。鄉里為牧民修建的定居點在農區,家家有政府補貼建造的富民安居房,院裡專門設有養殖牛羊圈舍。一些牧民定居後便不再遊牧,專心在定居點附近種植飼草料,從事農區畜牧業。
是否定居取決於牧民個人。對選擇繼續遊牧的牧民來說,農區定居點並不多餘。庫力加孜拉說:“要是冬牧場雪太大,牛羊不好找草,就趕上牲畜回定居點。”在那裡,她剛剛投資5萬元擴大了圈舍,還在入冬前買回近千捆苜蓿、秸稈囤放在倉庫,以備不時之需。
將牧區與農區緊密相連的另一條紐帶,是那些在農區出生長大的牧民子女。特留汗·烏海英白家是冬牧場裡的大戶,僅羊就有800多隻。村民猜測,他的兒子將來肯定會繼承家業,但特留汗剛剛中專畢業的兒子卻決定回鄉裡成為一名畜牧醫師,一邊工作,一邊為繼續深造做準備。
特留汗不想幹涉兒子的選擇,但他知道,就算有一天兒子回來接班,也不會走和父輩完全一樣的路,“他要用學到的知識,引進更好的牛羊。他要把牛羊賣出更高的價,帶領更多村民富起來。反正,他一定要和我們不一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