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溫小娟張體義陳晨
跨過千年云溪橋,穿過浚縣古城西城門,便到了人來人往的西大街。經受7月洪災、8月疫情的考驗之後,這裡又恢復了往常的熱鬧。
9月10日,恰逢週末,記者看到西大街上有不少商販在路邊支起了攤位。“每週五是街區集市固定開放的時間,周邊縣區的古玩收藏愛好者,都會來這裡擺攤,既傳承了民俗文化,又豐富了古城業態。”浚縣文物旅遊局講解員高青說。
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浚縣古城,是河南省唯一的縣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中,西大街是最繁華的商業街,東起省文保單位文治閣,西至西城門,長400餘米,擁有世襲翰林府、縣衙、文廟、糧倉等大量古蹟遺存、傳統民居。
讓歷史建築復活,留住記憶、留住鄉愁,保護成果惠及百姓,是當地政府改造提升歷史街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總投資50億元的浚縣古城保護工程已完成投資21億元,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浚縣古城辦主任吳迪介紹,西大街修整前,房屋建築整體風格不一,部分房屋出現倒塌、牆體老化等現象,不少院落成了大雜院,基礎設施不完善,巷道狹窄,居民生活有諸多不便。“修復過程中,我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讓留在西大街的居民住得方便、舒心。”吳迪說。
政府主導、統一規劃,聘請專家團隊對街道基礎建設、夜景亮化工程、臨街店面修繕、業態規劃、格局佈置等方面進行嚴格論證,採取加固改造、修舊如舊的模式,如今,浚縣古城西大街各個歷史時期的古建築讓街區空間變得脈絡清晰、歷史風貌得以彰顯,留住了文化根脈,更增強了人們對文化的自信。
歷史街區保住了,文化的核心如何植入?浚縣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裡有了大顯身手的舞臺。西大街入口處,兩個泥咕咕巨塑展現著古城的民俗風情;關帝廟內,高超的泥塑技藝精彩再現了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等典故。而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遏雲樓就位於西大街南側,現在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大平調展示的舞臺,聽到戲臺上傳來的鏗鏘有力的唱腔,老人們不時地跟著哼唱幾句。
如今,千年古城還多了不少時尚元素。手工藝體驗館、非遺工作室成了網紅景點。沿街商鋪將近80家,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的完整產業鏈條。每逢節假日,這裡還會舉辦踩高蹺、劃旱船等社火巡遊活動,吸引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晚上的西大街比白天更有韻味,這兩年我們開始著力打造‘夜遊古城燈光秀’活動品牌,歡迎大家體驗一下,真是一步一景、步步歡樂。”高青由衷地說。
在吳迪看來,不管是古街還是非遺,都要為其注入時代活力。未來,浚縣還要在西大街商業街區規模建設、品位提升上下功夫,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提高遊客滿意度,讓浚縣古城這張名片越來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