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將旅遊業作為推進“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重點和先導產業,以“天府旅遊名縣”建立為抓手帶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生態、文化、旅遊相生互融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一大批風光震撼、人文獨特、氣候優越、發展領先的縣市區脫穎而出,成為四川旅遊邁向國際並享譽全球的突出名片。
中國最美麗的鄉村丹巴甲居藏寨 供圖 丹巴縣文廣旅局
地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結合部,位於“大渡河第一城”,擁有“古碉·藏寨·美人谷”之稱的甘孜州丹巴縣,是中華民族南北融合、嘉絨建築博大精深、女性文化千年傳承、鄉村旅遊高原先行的集中代表。2005年,丹巴縣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麗鄉村”稱號;2019年3月,丹巴縣被四川省確立為首批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
中路藏寨秋色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2021年9月,四川省將在全省文化旅遊發展大會上公佈第三批“天府旅遊名縣”名單,各候選縣整裝待發,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5月21日,在前期一系列紮實建立工作推動基礎上,丹巴縣召開“天府旅遊名縣建立任務分解及迎檢動員部署會”,縣委書記何文才和縣委副書記、縣長王俊圍繞建立目的、建立思路、提升舉措、責任落實等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擦亮美人谷金字招牌,勇當天府遊特色名片”成了這場決戰衝刺的主旋律。
丹巴梭坡藏寨風光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從“東女河谷”到“嘉絨古建” 資源特色熠熠生輝
東女,是世界人文史上歎為觀止的一大瑰寶。東女文化的本質,實際上就是人類母系氏族文化乃至女權文化的不朽傳承。迄今為止,廣受關注的“女兒國文化”“摩梭文化”“潑水文化”等均與東女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據《舊唐書》和藏經記載,早在中原王朝隋唐時期,隨著象雄文明的衰落和吐蕃部落的雄起,世居西藏阿里地區的女性部落開始了行程逾萬里的南下東遷,這便是“東女”一詞的由來。東女南下後,各遷徙分支分別來到西北、西南地區,與當地少數民族逐漸融合,其中部落首領所在的分支定居於大渡河上游,大體在今丹巴縣和金川縣交界處,並在此建立東女國,存續時間達數百年之久。
丹巴姑娘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東女國消亡後,東女以“女性為尊、女權為本”的傳統文化至今生生不息。今天的遊人,在丹巴與金川交匯的多個鄉鎮,均能領略到“女當家”“爬牆子”“少女成人禮”等東女特有的民族習俗。而長年的輾轉征戰,更在東女的血統基因中,注入了自立自強、不畏艱險、奮發有為等厚重底色,這便是如今丹巴美人谷選美名揚四海的根本原因——天生麗質、優雅端莊、獨立自主、追求上進的嘉絨美女們,實質上深受東女文化的影響。
一場蕩氣迴腸的東女遷徙史,恰是中華民族東西南北大融合的民族史。難能可貴的是,東女在融入嘉絨民族的一千多年程序中,仍然保留了以“女權”和“自立”為主調的文化本底,從這個意義上說,推崇男權女權平等的法制和道德之路,東女人已經踐行了至少十幾個世紀。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丹巴一年一度的成人禮儀式,均為少女參與,東女文化的堅定傳承由此可見一斑。
丹巴少女成人禮儀式 攝影 張小平
一邊是東女文化的千年延續,而另一邊,嘉絨文化也同樣璀璨奪目。除了傳統的藏曆年、轉山會、石砌技藝、鍋莊舞、煨桑等之外,最負盛名的丹巴嘉絨文化傳承便是“古碉”和“藏寨”。
丹巴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區,在歷史上一直分佈於多個部落和土司轄區的交匯區,一面要抵禦高山河谷自然災害的侵襲,一面又要防範其他勢力的打擊。生產生活和防禦的需要,造就了丹巴“千碉之國”的形成。其中,生活碉可以住人,生產碉可以屯物,軍事碉可以防衛。清朝乾隆時期兩徵大小金川之役後,對包括丹巴在內的多眾多碉樓尤其是軍事碉進行了銷燬。即便如此,目前丹巴境內的現存古碉仍有562座,是中國三大古碉分佈區之一,其數量和集中度位列高原民族地區之首。
丹巴十三角碉 攝影 曹旭輝
除了碉樓,嘉絨民居也是一絕。與其他藏式民居逐水而居不同的是,丹巴地區的嘉絨民居普遍具有“靠山、近水、鄰田、避風、向陽”的選址特色,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在建築外觀上,丹巴嘉絨民居沒有片面追求雄渾高大,而是特別注重精緻和婉約之美,強調線條的交織和結構的錯落。清華大學和同濟大學古建築專家認為:“許多元素並不是嘉絨民居的共性,這可能跟東女文化的融入有關,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外形之美”。
藏寨冬雪 攝影 降初扎西
東女文化介入嘉絨民居的另一個佐證,是人居環境的利用和營造。以甲居、中路、梭坡、巴底等四大藏寨為典型代表,丹巴民居自古就有“天、地、山、水、樹、花、果、草”相生共存的特徵,“天藍與地綠相映、古寨與古樹交織、春花與秋彩更替、民居與田園相連”,既保護了生態,又讓人視覺和心覺為之而陶醉,更造就了當今美人谷丹巴被譽為“攝影天堂”和“中國最美麗鄉村”的金字招牌。
美麗的丹巴姑娘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從“最美鄉村”到“旅遊興縣” 高原先行如火如荼
丹巴旅遊,特色在鄉村,起源也在鄉村,位於縣城附近的甲居村是全縣乃至川西高原鄉村旅遊的先行者之一。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名叫桂花,現任甲居一村村支書。
2000年,剛從成都中專學校畢業的桂花,果斷放棄在大城市就業的誘惑,毅然返回家鄉,創辦了丹巴縣第一個藏寨農家樂“甲居三姐妹”,她也成了本世紀初四川返鄉創業大軍中的先進典型,受到省級表彰。
從2000年到2021年,20年間,桂花的農家樂從最初的3個床位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個床位,年收入從當年的幾千元增加到如今的100多萬元。她所在的甲居一村,56戶村民中,現有52戶在從事旅遊接待,全村人居年收入從當年的幾百元增加到如今的35000多元。
甲居三姐妹民宿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最近幾年,按照縣上脫貧攻堅的統一部署,我的農家樂先後解決了十幾個貧困人員的就業,全村所有的貧困人員都透過涉旅就業創業實現了高質量脫貧。”桂花介紹說:“現在進入到鄉村振興階段,我村積極響應縣上號召,整合全村閒置土地,大力發展美人菊種植,讓沒有從事旅遊接待的村民,有充分的就業增收平臺,農業上的收益讓所有參與的村民實現持續分紅,並在政策上向貧困戶傾斜。”
桂花和甲居一村的變化僅僅是丹巴旅遊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丹巴縣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域旅遊、生態保護等中心工作,以“古碉·藏寨·美人谷”為核心品牌,以“最美鄉村”甲居、“攝影天堂”中路、“東女秘境”梭坡、“美人原鄉”巴底、“雲端仙境”黨嶺等為主要產品,精心編制了《丹巴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丹巴縣全域旅遊示範建立方案》《丹巴縣推進“廁所革命”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多個涉旅規劃,旅遊發展邁入歷史性快車道。
完善的旅遊基礎設施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在專案建設和品牌打造上,丹巴縣成功納入省級嘉絨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和省級康巴(甘孜)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成功建立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處、“國家地質公園”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19個、“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並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四川省鄉村旅遊強縣”“四川旅遊產業TOP10榜單十大‘最休閒’區縣旅遊目的地”“天府旅遊名縣候選縣”等知名品牌,甲居藏寨成功建立為國家4A級景區,中路景區、梭坡景區成功建立為國家3A級景區,成功建立丹巴美人谷省級旅遊度假區等。
黨嶺秋色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2015到2020年,丹巴縣旅遊接待人數從75.05萬人次增長到300.06萬人次,年均增長超過60%;旅遊綜合收入從7.42億元增長到33億元,年均增收近70%;2020年,丹巴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縣GDP的佔比高達60.2%,已成為區域經濟主導產業,旅遊經濟的發育度位列川西高原各市縣前列。
丹巴美食香豬腿 供圖 丹巴縣文廣旅局
旅遊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截至目前,全縣有3200餘人透過就業創業、土地流轉、房屋租賃、智力幫扶、技能培訓、集體分紅等實現了高質量脫貧,人均年收入達2萬餘元。廣大貧困人員正從“有門路、能致富、有產業、穩得住”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階段全面銜接過渡。
2020年底,據四川省文旅資源普查結果顯示,丹巴縣文旅資源共有5469個(處),其中,文化資源2458個(處),旅遊資源3011個(處),優良級旅遊資源586處。在優良級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點21個(處)、四級旅遊資源51個(處)、三級旅遊資源514處。豐富而優質的文旅資源,為丹巴旅遊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更給產業融合並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藏寨春色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從“文旅融合”到“農旅融合” 產業升級方興未艾
盧阿姆,是土生土長的嘉絨姑娘,也是丹巴美女形象走出大山的標誌性人物。在2000年甘孜州建州50週年之際,盧阿姆參加“川藏青滇”四省四地康巴藝術節的選美活動,一舉奪得“康巴之花”的桂冠。
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多輪康巴藝術節選美活動中,人們驚訝地發現,丹巴姑娘無論是相貌、身材還是氣質、才藝,都格外出眾。在媒體的廣泛傳播下,丹巴美女開始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丹巴嘉絨風情節選美活動現場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2002年,丹巴縣正式打出“美人谷”的名號,並以“古碉·藏寨·美人谷”作為區域旅遊的鮮明品牌。從該年至今,丹巴縣堅持每年舉辦“嘉絨風情節”和選美活動,美人谷的影響力逐漸從高原民族地區向全國乃至全球擴充套件,成了丹巴文旅發展特別是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最先為世人所追捧的是美人,緊接著源源不斷的攝影家、探秘者、普通遊客慕名而來,發現丹巴的美遠遠不止於人,於是將鏡頭對準了古碉、藏寨、鍋莊舞、成人禮、賽馬會,也對準了湖泊、春花、秋彩和藍天、白雲、陽光等等,這就是我縣文旅融合在產品營銷領域的真實路徑。”丹巴縣文廣旅局局長李松華如是說。
巴底邛山土司官寨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除了營銷領域的文旅融合,在資源整合及產品開發上,丹巴縣同樣不遺餘力,典型的代表就是巴底鄉邛山村的雍忠彭措家庭博物館和中路的罕額莊園。
巴底是東女文化主要分佈區之一,也是美人谷的原鄉,同時還是嘉絨邛山土司官寨遺址所在地,每年都有絡繹不絕的遊人前來探秘休閒。近年來,村民雍忠彭措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援下,自發收集土司文化、東女文化、美人文化等各類歷史遺物,利用自家住房建成了當地首個也是文化實物規模最大的嘉絨文化家庭博物館,現有藏品300餘件,覆蓋嘉絨生產生活、軍事外交、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從開館至今,累計接待參觀遊人近20萬人次。
文旅融合下的嘉絨文化家庭博物館 攝影 張孝東
在中路藏寨,罕額莊園把嘉絨藏族非遺博物館活態融入建築裡,既保留了當地原生態的風土人情,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可供深度體驗的參與專案。在這裡,遊客可以體驗土陶製作、木版畫製作、印製經幡、手工藝刺繡,觀摩藏式釀酒技藝等,製作的製品可以購買,可以品嚐,文旅融合極大地提高了遊人的獲得感。
罕額莊園內體驗畫唐卡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在農旅融合方面,丹巴縣圍繞鄉村旅遊龍頭景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高效農業、研學農業,讓農業為旅遊營造更好的環境、增加更多體驗的專案,也讓旅遊為農業的增值帶來更多的商機、農產品的外銷提供更多的可能。
在該縣甲居鎮,村民劉芳打造的四畝田園綜合體遠近聞名。該綜合體集民宿、種植、莊園等功能為一體,除利用民居建築打造特色民宿外,同時流轉周邊群眾土地40餘畝,用於種植玫瑰、薰衣草等花卉,既可增加旅遊觀光價值,又可提高土地經營收益,形成了農旅結合互為補充的良好模式。在經營過程中,還聘用租地農戶10餘位村民在綜合體務工,實現了脫貧攻堅、旅遊發展、鄉村振興三效合一。
當地村民在甲居鎮四畝田園綜合體務工 攝影 張黎萍
除了點狀的農旅莊園外,丹巴縣還在甲居、中路等主要旅遊景區點,大力發展雪菊、玫瑰、蘋果、櫻桃、花椒、西紅杮等農旅相融型規模產業。“觀光型農業在旅遊上用於觀賞、在農業上用於茶製品銷售;果蔬型農業在旅遊上用於購物,在農業上透過線上線下對外銷售。”丹巴縣文廣旅局副局長、縣文化傳媒公司黨支部書記陳貴軍介紹說:“旅遊品牌的推廣為農產品的價值提升注入了動力,也改變了生態農業的經營理念,比如我們的雪菊現在叫美人菊、蘋果叫美人脆。”
農旅融合下的“美人脆”蘋果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透過旅遊+文化、旅遊+藝術、旅遊+體育、旅遊+農業、旅遊+電商、旅遊+工業、旅遊+文創等多種手段和路徑,丹巴縣累計投入涉農涉旅資金15多億元,新建特色產業基地7萬畝,建成觀光農業基地1200畝、採摘園226畝;發展旅遊民居接待戶468家、星級鄉村酒店38家,全縣旅遊接待床位數達2萬餘張,其中鄉村旅遊接待床位1.5萬餘張,區域自然人口戶均擁有旅遊床位數1.5張。
從“四通八達”到“待客如親” 服務環境日益最佳化
20年前的丹巴交通,幹線公路彎多路窄、旅遊公路參差不齊、農村公路泥濘難行,對遠道而來的遊人和本土的各族群眾而言,內外交通的提檔升級成了眾望所歸。
近年來,丹巴縣旗幟鮮明地提出旅遊交通“四通八達”計劃,外部通道透過向上爭取,沿東西南北各個方向加快升級改建;旅遊交通透過地方財力和援建資金,沿主要旅遊環線大力投資提檔;鄉村農路覆蓋所有鄉鎮及村莊。
丹巴縣旅遊交通區點陣圖 製圖 何剛
截至目前,丹巴縣前往金川縣、道孚縣、康定市、小金縣等方向的幹線公路建設已累計投入9億餘元,改建道路里程累計達134公里,正在實施G350災後道路重建工程。完成通鄉通村公路1300餘公里,實現了鄉鎮通油路、自然村通水泥路、農戶通硬化路三個100%。
同時,旅遊交通方面,甲居旅遊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0.99億餘元,建成里程16.9公里;中路旅遊公路總投資0.3億元,建成里程14公里;縣城至黨嶺景區硬化路也已實現全線貫通,總投資1.25億元,新建里程100公里。
丹巴縣核心景區內環線公路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此外,倍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兩康高速(康定-馬爾康)也已進入前期科研階段,按照該路初步設想,兩康高速將橫貫丹巴縣境並設相應站點。屆時,將為丹巴旅遊的進一步騰飛發揮重大的推動作用。
改善旅遊進出條件,只是丹巴旅遊軟硬環境提升的一個環節。近年來,該縣圍繞景區景點打造、文旅資源保護、旅遊廁所建設、人才隊伍培養、服務標準制定、標識標牌完善、旅遊交通運輸、觀景設施布點、文創產品研發、旅遊市場秩序、防火滅火安全、衛生防疫組織、旅遊諮詢投訴等軟硬環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綜合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受到廣大遊人的普遍讚譽。
丹巴縣文創產品獨具特色 攝影 徐敏
最具關注度的是丹巴旅遊倡導並實施的“待客如親”服務理念,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客”不僅指前來消費的遊客,也包括前來丹巴發展旅遊的投資者。
2021年的五一小長假,四川甘孜州丹巴縣迎來了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個旅遊高峰期,各地遊人蜂擁而至,住宿供不應求。
5月2日晚,全縣賓館、酒店、民宿、接待站恢復經營的15000餘張床位全部爆滿,但交通卡口傳來訊息“自駕車輛仍在源源不斷擁入”。面對接待爆棚下的旅遊態勢,丹巴縣書記、縣長親自坐鎮指揮,明確強調“越是接待緊張,越要‘待客如親’,誰要藉機哄抬物價、降低服務,砸了丹巴旅遊的牌子,就一定要斷了違法違規者的路子。”
“全家10來個人,上有老下有小,到了縣城,到處都找不到住宿,我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焦急萬分之時,諮詢服務點的工作人員把我們帶到了縣體育館,給我們一家人免費提供被子、泡麵、熱水、火腿腸,像親人一樣對待我們,真的是特別感動,特別暖心。”說起5月2日自駕美人谷丹巴的經歷,重慶遊客蔣朝庭熱烈盈眶。
丹巴民警24小時為遊客守護 供圖 丹巴縣委宣傳部
另一位來自綿陽的市民羅蓉到丹巴後也相似的經歷,對這趟旅行,她感慨萬千:“都已經凌晨1點過了,但這裡的工作人員還在沒日沒夜地照顧我們,有的為我們打地鋪、有的給我們遞熱水,還有醫生給我們做心理輔導,像丹巴這樣對待遊客的熱情,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一位被丹巴旅遊服務深深打動的武漢市民張琴公開發表了一篇感謝文章《我的心被無數個人溫暖過》。文中講述道,2020年2月,她在丹巴旅遊,因疫情滯留。其間,不僅得到善良淳樸的當地老百姓幫助,丹巴縣委書記和宣傳部部長還親自前來慰問,問她在這裡過得好不好,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善如眼底柔波,愛如萬丈光芒。我是如此的幸運,被大家這樣關愛著,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地方竟從未覺得孤單。”張琴在信中動情地說。
丹巴的旅遊服務質量深受遊客讚賞 圖片來自網路截圖
不僅遊客在丹巴被感動,那些異地他鄉的投資客也對丹巴人的誠信和友善深表讚賞。2019年,外地人周雙流到丹巴甲居旅遊時,與房主擁忠一家一見如故,遂與其達成投資共建芸途卡滿屋精品民宿的合作意向。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300萬元。周雙流說:“丹巴人講誠信、顧大局、有遠見,政府對我們很支援,村民對我們很友善,把錢投到這裡,心裡很踏實。”
芸途卡滿屋精品民宿 攝影 張黎萍
無獨有偶。2020年五一期間,重慶人汪堯兩兄弟也是到丹巴旅遊,與村民黃力一拍即合,簽下了15年的房屋租賃合同,每年租金6萬元,還投入了近150萬元進行裝修。開店以來,汪堯投資的雲庭時光客棧成了網紅人氣店。“我們特別欣賞丹巴縣的‘待客如親’理念,政府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關鍵群眾也是這樣的。”
雲庭時光客棧觀景客房 攝影 張黎萍
回首丹巴旅遊的發展之路,縣委書記何文才表示:“總結過去,我們有三個經驗。一是要千方百計保護好自然和人文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傳統文化、優越氣候是遊人的嚮往所在,任何破壞都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二是要創新構建旅遊發展模式。一切體制機制要圍繞‘政府需要、遊人喜歡、村民受益、投資可期’來規劃和實施,任何短視或強制都不具有可持續性。三是要真心實意打造‘待客如親’的旅遊環境。旅遊的終極競爭,不是風光、不是人文,而是消費者和投資者是否有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