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西鑑古今

拱宸橋西鑑古今

拱宸橋西鑑古今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往西,拱宸橋矗立在江南運河上。始建於明末、東西橫跨大運河的拱宸橋,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最大的一座石拱橋。這裡是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誌,當年透過運河出去闖蕩的人們,坐船見到故鄉的橋迎面而來時,總會生出許多的欣慰和感慨。

曾經最繁忙的大運河航道,貨輪早已不在拱宸橋停靠,運河碼頭也完成了它的使命。現在想要領略運河風光,坐遊船最佳,尤其是夜晚,水上巴士載著遊客看兩岸燈火璀璨、欣賞運河夜景。

拱宸橋西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白牆黑瓦,狹長的弄巷,運河邊的橋壩頭,是老城區真正反映杭州運河歷史風貌之處。這裡曾經憑著運河而起,依著運河而興,輕工業發達,也是城市勞動人民聚居的城郊區域,所沉積的民風民俗和遺存建築見證著運河曾給杭州帶來的繁榮。

京杭運河(杭州段)綜保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透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明清歷史遺蹟、近代工業遺存都被保留下來,建成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透過改善和提升原住居民的生活狀態,橋西曆史文化街區成為當地居民和遊客喜愛的打卡之地。前些年,新一輪改造升級後,入駐國家級博物館、沿河木屋、網路文學創作基地、崑曲劇院、文創工作室等,老街增添了更多新時代的韻味。

工業遺存和歷史文化遺產一樣,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的建設是工業遺存華麗轉身的點睛之筆。以杭州工美特色為主題的博物館群,包括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手工藝活態展示館,由杭一棉(通益公紗廠)、紅雷絲織廠、橋西土特產倉庫改建而成,是具有專業特點、杭州特色、運河特徵的平民化國家級博物館群,業界讚歎是工業遺存保護的“杭州模式”,運河歷史文化的活態讀本。

古運河、舊廠房、新展館,延續的是杭州工藝美術的綿長曆史和璀璨文化,展示的是懷舊的老底子生活。

成為南宋都城後,杭州的工藝美術發展達到頂峰。近代,出現了張小泉剪刀,舒蓮記、張子元、王星記扇子,都錦生織錦等一批其他城市無可替代的特色手工藝產品。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以“人”與“製作”為核心,全活態展陳方式對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生產。

雕塑、陶瓷、織繡、編織、金屬工藝、民間工藝美術……走進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豐富多彩的工美種類,巧奪天工的工美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館內正對大門的是韓美林大師的作品如來銅像,後面是14米高的大型熔銅壁畫《梅花》,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製作,兩件作品氣勢驚人。在這個“工藝美術之家”,工美大師、工美愛好者、青少年學生、遊客,各類群體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

2011年,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開設“工美大師工作室”,微雕大師黃闕明、泥塑大師徐遠渭、機繡大師王文瑛、黃楊木雕大師鄭勝寧、扇面藝術大師杜鵑、刺繡大師陳水琴等28位在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簽約入駐,展示、創作、會客、授藝、交流、銷售六位一體,工藝美術有了安心之處,大師們經常參加博物館舉辦的工美大講堂、工美之家培訓中心等公益活動。參觀者不僅能直接選購大師及其弟子的作品,還能在節假日及博物館活動中觀摩大師的創作。

2016年,大師工作室完成了改建提升,增添了不少非遺代表專案和現代工藝,包括西湖綢傘、油紙傘、制扇工藝、麥稈扇、蕭山花邊、剪紙、琺琅巖彩、竹刻、手工布藝和沙瓶畫,前來參加體驗活動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

這裡既有厚重的歷史,也有藝術的敏感。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臨時特展也聚焦當代跨界藝術,最近聯合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推出了“永遠有多遠”,歷史文物與當代藝術並置,展現從古至今關於“生命觀”的認知與表達、實踐與想象。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在保護與利用工業遺產的基礎上,打造了新運河“宜文”“宜遊”的特色。今年6月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專案舉行了開工儀式,杭鋼工業遺址中的高爐、焦爐、廠區鐵軌等城市工業記憶,在不遠的將來,會以全新面貌向人們展示這段寶貴的城市工業“歷史年輪”。

在杭州,這樣的案例還將繼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54 字。

轉載請註明: 拱宸橋西鑑古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