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5日電 題:青稞酒酥油茶更加香甜——青藏鐵路鋪就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王浡、劉洪明、王豔
10月的青藏高原已有寒意,家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巴音村的申得屏,一早開啟家庭賓館的大門。
巴音村是移民搬遷村,2016年從山裡整體搬遷到了茶卡鎮。“以前住在老村的時候,我老公在外面打工,我在家裡種點小麥、青稞、油菜,日子過得很艱辛。”申得屏說,“搬到了茶卡鎮,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9月23日,遊客在茶卡鹽湖“天空之鏡”景區遊玩。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新村緊鄰茶卡鹽湖景區,鄉親們紛紛嘗試開辦家庭賓館,發展旅遊產業。
“政府給鄉親們建設的都是高標準的住房,樓上樓下共12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配套的庭院,完備的上下水,還有便捷的交通,為我們發展家庭賓館提供了先決條件。”巴音村駐村第一書記劉予洪介紹,隨著茶卡鹽湖旅遊火熱,政府鼓勵村民開辦家庭旅館,每戶給予5萬元補貼,建成後,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自主經營,如果家中人手不足,也可以把賓館租出去,1年租金可達到11萬元。
申得屏說,2016年,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開行“天空之境”旅遊專列,從西寧發車,4個半小時直達茶卡,讓本就很火的茶卡鹽湖迎來新的遊客增長點,越來越多的旅客走進茶卡鹽湖,走進巴音村。
“我們現在把土地都流轉了出去,專心做好家庭賓館。”申得屏說,家庭收入從原來的每年十幾萬元,增長到現在的二三十萬元,旅遊專列的開通讓鄉親們收入翻倍。
記者從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客貨管理部瞭解,自2016年開設茶卡旅遊專列以來,已傳送旅客超過50萬人次。
這個長假,茶卡鎮賓館一鋪難求。“今天又是爆滿,有的顧客提前1個多月就訂好了。”申得屏坐在櫃檯前熟練地在電腦上登記著入住資訊,“我回頭跟老公商量再承包一個賓館,再僱幾個服務員。”
9月22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茶卡鎮巴音村,當地村民申得屏在自家經營的家庭賓館內整理床鋪。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青藏鐵路給沿線帶來的改變,遠不止這些。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色瑪村有800多戶人家,原來是個靠天吃飯的農業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低保戶就有19戶。“種點地,養點牛羊,家裡也沒啥太多收入,感覺一輩子就這麼窮過去了。”村民尼瑪次仁回憶,“最窮的時候還要去親戚家裡借酥油,家裡連一件像樣的電器都沒有。”
2006年,青藏鐵路格拉段正式通車,拉薩貨運西站在色瑪村旁拔地而起,給尼瑪次仁和鄉親們帶來致富新希望。
“火車把貨都卸在這兒,還要從市裡叫車過來拉貨,又遠又不划算。”尼瑪次仁說,“2007年,我們村在政府的幫助下成立了色瑪振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搞起了物流,跑起了運輸。”當時33歲的尼瑪次仁成了振通物流公司的經理。
拉薩貨運西站為這個村辦企業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專門安排藏族職工手把手地教村民辦理貨運手續,走進村子宣傳鐵路貨運新政策。13年來,振通物流公司飛速發展,從原先30輛小型貨車發展到100多輛大型貨車。
“公司員工人均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這兩年我們業務種類逐漸增多,還經營集裝箱、建材等貨運。”尼瑪次仁說,村民們還開起了超市、旅館和修車鋪等,生意越做越好。色瑪村已經從“農業村”變成“物流村”。
2015年,色瑪村全部脫貧。到2018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當地像色瑪村一樣靠“神奇天路”改變貧困的,還有加絨村、加錯村、柳梧村……
這是9月23日拍攝的茶卡鹽湖“天空之鏡”景區一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記者瞭解,隨著青海旅遊知名度的不斷提高以及青藏鐵路執行圖的不斷完善,巴音村的旅客入住“旺季”越來越長;拉林鐵路就要開通了,色瑪村的物流生意也要越來越紅火了……
“忙點好,越忙越開心。”尼瑪次仁揚了揚手中的接貨單,臉上盪漾著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