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侗寨千年紙“香”
曬 紙
手工造紙
龍鰲河是著名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流經岑鞏縣的凱本、羊橋、水尾三個鄉鎮。這片山峽水域,風景尤為奇特,峽谷幽深,林茂水碧,怪石嶙峋,侗寨民居錯落別緻,如詩如畫,掩映在水岸的翠竹林裡。
龍鰲河開發較早,明朝初年,官府開始組織力量疏理河道通航,商船往來於洪江洞庭,黔山楚地,貨通有無,打破了龍鰲河峽谷兩岸的千年閉塞和冷清。此時,幾支苗侗民族,乘著商船,帶著“洋貨”,逐水而來,看上了這片風水寶地,於是駐紮兩岸,樂不思蜀,舉族遷徙而居,憑藉先進的農耕技術和手工工藝,在此繁衍生息。
明清及民國時期,龍鰲河上下流域,水利交通變得十分便利,商賈雲集,人來船往,是岑鞏及古思州的交通要道,思州政治、經濟、文化得到繁榮發展。由於當地庵堂寺廟多,民俗文化活動繁盛,如思州扽鑼、儺技儺戲、祭祖還願等表演活動中,都需要用到大量火紙,因此火紙技藝傳承及產業發展空前興旺起來。
如今,僅在水尾鎮爛褥河村的120多戶黃姓居民中,就有90多戶開窯造紙,火紙的銷量仍在增大。爛褥河是岑鞏縣境內最集中和規模最大的古法火紙生產地。
爛縟河的黃姓侗族,於400多年前,他們的家族帶著古老的造紙技藝,從湖南靖縣沿著龍鰲河遷徙到此定居的。他們在沿河兩岸廣植陽山竹(當地又叫綿竹),開挖土窯,搭建簡易作坊,開始從事火紙生產。黃氏古法造紙一直生意興隆,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和安穩的生活。加上造紙技藝的保守傳承,爛縟河一帶的黃氏一直是岑鞏境地古法造紙的主要傳承人和生產者。
黃氏古法火紙傳承人黃貴成說,火紙製作的主要原料是陽山竹(又叫綿竹),輔助原料有石灰、燒鹼和紙藥。從砍竹到產出火紙成品,要經過砍竹、曬竹、浸漚、蒸煮、製漿、舀紙、榨曬等72道複雜的工序,歷經55天才能完成。所有竹子都能用來作為生產火紙的原材料,但用陽山竹生產出的火紙具有紙質較白,質地柔軟、綿薄、清香、韌性強的特點。因此,放眼龍鰲河兩岸,不管是山坡、山谷,還是懸崖,全被青翠柔美的陽山竹林包擁著,與青碧如玉的峽谷河流渾然一體,成為賞心悅目的一道清涼美景。
村民黃秀前說,前幾年,火紙市場需求增大,價格猛增,1捆(每10張為1貼,每10貼為1刀,每10刀為1捆)紙可賣到150多元,每人每天多的可生產3捆,火紙生產成為當地令人眼紅的脫貧致富產業,許多村民都放棄了外出打工,在家從事生產,火紙技藝及產業一度傳承發展到爛縟河以外龍鰲河沿岸的長坪、白水及羊橋的龍統等所有侗族村寨。火紙成了搶手貨,一度暢銷到湖南、新晃、玉屏一帶,通常是湖南客商自己上門收購。許多村民依靠火紙生產發了財,紛紛建起了小康房,購買了時興家電和轎車,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這幾年,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火紙生產出現機械化,古法手工火紙生產受到很大沖擊。在當地,機械火紙上市,1捆紙只賣30元到40元,古法火紙價格出現了斷崖式暴跌,每捆從150多元降到70多元,影響到了古法火紙生產的積極性。黃秀前說,爛縟河、白水、長坪幾個村三分之一的主要勞動力還是選擇了外出打工,在家從事古法火紙生產的主要是老弱病殘,但沿河兩岸仍然還有1000多人在生產,手工作坊還有100多處。
黃秀前就是留守火紙生產的勞動力之一,他說,從目前來看,古法火紙生產仍是當地的主要經濟來源和脫貧致富的好產業,他自己每年從事火紙生產都能獲得六七萬元的收入,他衷心感謝老祖宗傳承下來的這份文化遺產,他將一直生產下去,並將技藝傳之後代。
黃貴成說,目前手工火紙市場受機器生產衝擊很大,前景堪憂,縣非遺部門曾組織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去丹寨縣石橋村考察,想衝出一條生產高階書畫用紙的市場路子來,但沒有成功。
在過去,黃氏侗族生產的手工火紙,質量上乘,不僅用於祭祀,還廣泛用於官方和民間的書寫,如思州民間發現的大量契約文書和家譜等,紙張全部用的是火紙,存放幾百年的文書紙質完好,竹子的清香依舊,字跡、印章色澤如新,說明岑鞏火紙完全可以透過技術改良,發掘高階市場,提升市場競爭力,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造福於民。
黃貴成認為,黃氏一族的火紙生產改良,難在一張“簾”上。黃氏侗族傳承生產了幾百年的手工火紙,最關鍵的核心技術就是紙簾的生產技術並沒有掌握,黃氏用來舀紙的紙簾,自古以來都是依靠外人提供。
《天工開物》記載:“凡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展卷張開時,下有縱橫架框。兩手持簾入水,蕩起竹麻,入於簾內。厚薄由人手法,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竹料浮簾之頃,水從四際淋下槽內。然後覆簾,落紙於板上,疊積千萬張。數滿,則上以板壓。”其中“抄紙簾,用刮磨絕細竹絲編成”,短短几字背後既略去了無數紙簾製作的辛苦,也彰顯了紙簾製作生產的技藝精良和高超。
63歲的黃貴成曾親眼見過四川劉氏師傅親手製作紙簾的過程,從上山選材到剖竹、撕篾、油漆、下架,整個竹簾的生產多達40多道工序,編制師傅挑選粗細勻稱的篾絲,用棉線將它們編制在一起,編制出一張好的紙簾十分不易。其它竹子的節比較短,苦竹的節在編竹簾時,比較省工、省時,並且竹節較長也能夠節約成本。成年苦竹高大質硬,竹節間距長,易於抽出無節長竹絲,又因味苦,不易蟲蛀,是不可替代的紙簾編制原料。
製作紙簾的技術,黃家一直在請四川一劉姓師傅上門製作,他們也曾想拜師學藝,但劉氏十分保守,對製作紙簾的技藝保守森嚴,不肯外傳。當地也有人曾試圖偷偷學藝,但黃氏及岑鞏境內,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掌握到這一技術,全靠付出昂貴的價格從劉氏手中購買。
紙簾決定著古法造紙的規格大小形狀和紙張質地的精良程度,因此,要想改良當地的古法火紙生產技藝,首先得從製作竹簾的關鍵技術上獲得突破。
黃貴成說,如今侗寨黃氏正在抱團生產闖市場,積極尋求專家的技術指導和幫助,相信不久的將來,能夠在技術上獲得突破,開發出高階產品,找到新的市場,讓家族技藝綿延不絕,永遠造福子孫後代。他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先民對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利用竹子為原料造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13篇《殺青》中,有關於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用毛竹造紙則是始於唐代,已有1000多年曆史。
我們走訪了許多當地老人,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根據當地老人口碑和文獻資料推斷,用竹子作原料進行的古法造紙工藝,僅是岑鞏當地黃姓侗族一脈所傳,是在中國傳統造紙術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這一古老的造紙工藝已在當地傳承了20餘代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