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流傳下來了很多洋溢著古人智慧的古物,古代橋樑便是古人智慧的象徵。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河北趙州橋,四川鐵索橋,也就瀘定橋,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表現。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但是,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幾百年前的時候,古人是沒有大型的機械裝置,那麼這些橋樑是如何建造的呢?就比如這個瀘定橋!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一、瀘定橋詳情
古人的智慧令人歎服,瀘定橋始建於清朝1705年9月,與1706年4月投入使用,橋身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索鏈組成。每根鐵鏈上還有862~997個鐵環相扣而成,整座橋算起來有12164個鐵環相扣,重40餘噸。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在我們看來,這個資料在當時的技術和交通,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所說它的建造難度大,但我們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在古代造橋大多數情況都因地制宜,但大渡河地處偏遠山區,河寬數百米,終年水流湍急,深不可測。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二、建造瀘定橋
瀘定橋工程在當時科技水平下,幾乎無法完成,需解決鐵索供應、鐵索過河以及鐵索固定等難題。鐵索需銜接兩岸,工人們曾嘗試用羊皮筏子或船隻運輸鐵索,但無法實現。
最終人們利用“索渡原理”,先將粗竹索繫於河兩岸,每根竹索穿上10多個短竹筒後;再將鐵鏈系在竹簡上;最後從對岸拉動已經拴好在竹簡上的繩索,完成鐵索輸送。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鐵索跨河後,人們在兩岸利用大塊條石,修建堅固的橋頭;然後兩岸橋頭內挖深井,並且在井底用生鐵澆鑄橫向臥龍樁和縱向地龍樁;最後所有鐵鏈與地龍樁相連,底面鐵鏈上鋪設木板形成橋面,各鐵索相互環扣成橋。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大家看了之後,是不是覺得我們的古人很有智慧呢?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46 字。

轉載請註明: 瀘定橋由13根鐵索鏈組成,重達40餘噸,古人是如何建造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