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邱鳳姣
湘中小鎮橋頭河多橋。一座座大橋,猶如道道彩虹、彎彎明月,為小鎮在湄水兩岸架起無限風光。
我出生在山奇水秀的漣源市湄江鎮,成長在素有“小南京”之稱的鄰鎮橋頭河。這個疫情後的夏天,我常常佇立於橋頭河鎮湄水河畔的小樓,欣喜地俯瞰樓下的觀瀾大橋。只見橋上車水馬龍,橋頭高樓鱗次櫛比,兩岸的汙水處理管道彷彿兩條黑色的巨龍貼著河水蜿蜒。碧藍的湄水如一條玉帶緩緩東流,將河岸新建的仿古街映襯得如詩如畫。目睹小鎮日益繁華,一種驕傲感從心底油然而生。
自我有記憶時起,橋頭河就以盛產蘿蔔白菜而出名,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橋頭河的蘿蔔一上街,藥店老闆要收攤;橋頭河的蘿蔔不放油,筷子夾起來兩頭流。”浩浩蕩蕩的湄水將富饒的蔬菜小鎮一分為二,而一座長約200米的古老石拱橋又將小鎮合二為一。
這座石拱橋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直到同治年間才修建牢固。據傳建橋前,往來行人及商賈都是擺渡過河。“因湄水流經浹岸巖,中多巨石,怒濤洶湧,河勢溢險,病涉者多使以舟楫而漂流,往來每有滅頂濡首之患。”為了造福家鄉,當地好德之士自發捐款建橋,挨家挨戶地籌集資金,最終讓這座六墩五拱的大石橋橫跨兩岸。
這座石拱橋將分佈於湄水兩岸的四條大街串聯起來。自此,河岸木樓如雨後春筍,橋上行人並肩接踵。橋下水運碼頭船來舟往,大小貨船揚帆遠航,一天時間直達湘潭。大橋、行人、流水、白帆,成為舊時代橋頭河的一大風景。
新中國成立後,小鎮勃發出新的生機,橋頭河的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小鎮沿河林立的店鋪不僅經營服裝、食品、五金、藥材等等,本地種植的蔬菜瓜果也開始進入市場。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1958年,當地政府對大橋進行了改造:加寬大橋兩側為人行道,取出橋面青石板鋪在人行道上,橋面重新鋪上水泥,設為專用車行道,實現人車分流。
從此,這座飛架湄水兩岸的石拱橋,成為橋頭河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每天有無數車輛在橋上穿梭往來,將橋頭河的蔬菜、煤炭、茶葉等等運往全國各地,又將外地的各種商品帶回橋頭河。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同樣吹綠了這座古樸小鎮,小鎮經濟日新月異,小木樓很快被高樓取代,四條街道人潮湧動,家家店鋪顧客盈門。在潮水般的車流和人流衝擊下,古老的大橋顯得力不從心。1998年,橋頭河第二座石拱大橋——方興大橋在距離老橋約1000米的上游建成。方興大橋橋面寬闊,兩側設人行道。車流大部分被吸引到新橋,緩解了老橋的壓力。隨著時間流逝,老橋慢慢成了人行道。如今,老橋渾身披掛著苔蘚和綠葉,靜臥在碧波上,如同一幅水墨丹青,成為人們散步觀光的迷人景緻。
新的時代新的機遇,湘中名古鎮橋頭河,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迅速發展為活力四射的產業強鎮。2014年,長韶婁高速投入執行,橋頭河高速收費站讓小鎮成為湘中交通重地。為了適應快速增長的車流與客流量,小鎮第三座大橋——觀瀾大橋又於2016年建成。觀瀾大橋位於老橋與方興大橋之間,是橋頭河第一座雙向四車道大橋,橋中間設行車隔離帶,人行道和橋欄杆均用花崗岩砌成。
2020年,小鎮第四座大橋——跨湄水龍灣地段大橋破土動工,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這座最新設計的大橋長127米,寬18米,雙向四車道。大橋將新修的橋頭河環城大道、橋頭河城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橋頭河派出所、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婁底通用機場,與橋頭河高速收費站配套連線。“高速連村頭,未來有機場”,小鎮的未來如此美好。
從長韶婁高速的橋頭河收費站出來,徑直穿過四座橋中的任何一座,可以直達多家湖南省的名優企業和產業園:飛鷹駕校、肖老爺、鄔辣媽、忠實、博盛生態園……這一家家興旺發達的現代化企業,總年產值突破三個億,不僅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更為橋頭河入選湖南省首批“產鎮融合發展示範鎮”提供了強力的支撐。同時,作為湖南省“十大農業產業集聚區”之一的橋頭河,素有“江南富硒谷”之稱,先後被評為“放心菜生產示範區”“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幾乎每一天,都有一輛輛大卡車滿載著新鮮水靈的蔬菜瓜果,從小鎮萬畝菜地出發,穿過就近的大橋,徑直進入長韶婁高速,風馳電掣趕往多個城市。
四座大橋,如同四張勁帆,助力小鎮橋頭河在時代潮流中航行,引領小鎮百姓直奔小康。前方,是每一個橋頭河人更富、更美、更強的家園。
[責編:劉瀚潞]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