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古道——芝秀橋

《青煙威文學》作者:陶玉和

司馬古道——芝秀橋

司馬遷祠墓距韓城城南十公里,依梁山而建,歷經千百年滄桑而愈顯雄偉。

拜謁司馬遷祠墓,一定要穿越古牌坊,走過芝秀古橋,這是一條大石條鋪就的司馬古道。

司馬古道——芝秀橋

芝秀橋,又名芝陽橋,橋下陶渠水,因漢武帝在此採得一枚靈芝,遂易名芝水,橋因河而取名。

司馬古道——芝秀橋

據《韓城縣誌》載,芝秀橋為古韓城交通要衝,最早修建於明隆慶年間,因水毀曾多次重修。

1936年,楊虎城與邵力子來韓城,恐古橋殘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撥付銀幣30萬重修,儲存至今。橋為石拱形,5孔,長110米,寬5.2米,兩側設有石欄杆及望柱123個,柱頭飾以“瓜果”石雕。

司馬古道——芝秀橋

腳下是一條大約300米石條鋪成的古道,據說修建年代非常早,大約可以上溯到周代。

石條上面有車輪碾軋、風雨侵蝕的痕跡,凸凹不平,是一個千年古道。後因古道在司馬遷祠墓的旁邊,這條古道也被稱為“司馬古道”。

司馬古道——芝秀橋

春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前,韓城屬於晉國。分晉之後,韓城屬於魏國的“西河之地”。魏國在這裡建了個少梁城,為了開通少梁與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這個土崖上開鑿了這條大道。

司馬古道——芝秀橋

韓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韓侯國”,因此這條道被稱為“韓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這條道是韓城最寬、最長、最古老的一條道。

為保證橋面堅固穩定,條石之間都有鐵楔子相連。

司馬古道——芝秀橋

橋面鐵楔子密度還很大。

司馬古道——芝秀橋

河水邊上已經結了厚厚的冰,遠處是京昆高速公路高架橋。

司馬古道——芝秀橋

古道古橋,通往司馬遷祠墓的必經之路。

司馬古道——芝秀橋

走過芝秀橋,前面就到了司馬遷祠。

司馬古道——芝秀橋

在史聖司馬遷曾走過的路橋上留個影。

司馬古道——芝秀橋

芝秀橋簡介。

司馬古道——芝秀橋

凸凹不平的橋,證載了數千年的華夏曆史。

兩邊護欄。橋面中間比兩端略高。

司馬古道——芝秀橋

瓜果護欄樁頭裝飾和石獅石鼓。

司馬古道——芝秀橋

橋下是拱形圓孔流水。

司馬古道——芝秀橋

司馬遷在十九歲之前,一定是經常走這條古道的。年少的他一定常常站在這高岡之上,西望長安。那是京城所在之地,是他渴望施展才華之地。

十九歲的時候,毅然從這裡離開家鄉,來到長安,之後遊歷名山大川,開始撰寫《太史公書》,三百年後又魂歸此處,長眠於此。

司馬古道——芝秀橋

作者陶玉和,西安人,1970年到學兵連參加襄渝線修建,1973年入伍,退伍後在市公安部門工作至退休。

壹點號奎先達坂西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16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古道——芝秀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