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在登基之後,基本上都要著手為自己建造陵墓,為的是死後能長眠安息,不希望死後被別人打擾。為了防止盜墓賊破壞自己的陵墓,他們一般會在防盜手段上費盡心思,設定各種各樣的機關,以達到防盜的功能。
當皇帝死後被埋葬進自己生前就已建造好的陵墓時,陵墓中的防盜機關就會全部開啟,進入地宮的唯一的墓門也會全部封閉。那麼人們就會好奇,皇帝下葬之後,封閉地宮的最後一個工匠是怎麼出來的呢?
自來石是一根從地宮內頂住墓門的石柱,墓門一旦關閉,人從外面就無法推開。因此對於墓門而言,自來石無疑就是鎖住墓門的門閂,這種設計結構很像上個世紀許多農村家庭所用的木門設計。
在使用自來石的墓葬中,最成功的案例可能要屬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了!其地宮所採用的頂門器就是“自來石”這種裝置。
1956年,當定陵地宮初次被考古人員發掘時,就被這墓門後面的“自來石”難住了。定陵地宮的墓門為兩扇石門,高大厚重,打磨光滑,當考古人員興奮地想要開啟墓門時,卻發現無論怎麼推,墓門都如同生了根一樣紋絲不動。
考古人員好奇地從門縫向門內望去,原來是一根長約1.6米的自來石抵在墓門之內,如門神般把守著墓門,這根自來石是如何從墓室裡面抵住墓門的呢?這讓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
難道隨著皇帝下葬之後,最後一個工匠留在墓內,待外邊的人將墓門關好,工匠再將自來石頂在墓門上,然後自己就留在地宮內給皇帝陪葬?
但這種想法很快就被考古隊員們推翻,因為從戰國晚期,基本已結束了人殉制度,即便有陪葬的,殉葬之人也大都埋在玄宮之外。
於是,考古隊員們又在墓門周圍勘察了一番,卻並沒有發現進入地宮的其他通道。也就是說,考古隊員們要想進入定陵地宮,就必須要想辦法開啟墓門,但依靠人力想開啟這個重約萬斤的墓門則根本做不到,除非使用炸藥。
但炸藥一定會導致定陵地宮受損,比如1928年,軍閥孫殿英率領匪兵盜掘乾隆的裕陵時,也曾碰到了攔路的自來石。他們用盡一切辦法都打不開墓門,最後就採用了野蠻的方式,即用炸藥將墓門炸開。結果石門轟然倒塌,正好砸在裝有乾隆遺體的石棺上。
因此,為了進行保護性地考古發掘,考古隊員們不得不回到查訪文獻資料上來,他們查閱一些明清時代的貴族墓葬時發現,這些墓門大都採用的是石球滾動的方式將墓門頂住。
就是說先在墓門內側做成一個斜坡石面,再在門檻處鑿出溝槽,槽的頂部放好石球,然後用敞開的墓門擋住。
等皇帝安葬完畢以後,墓室裡的人走出門外,兩門就逐漸關閉。石球便會沿著地面斜坡滾動,直到墓門完全關閉後,石球便停在兩門交合處的一個更深的石槽內,這時墓門也就被堵死了。
於是,考古隊們從石球頂門原理得到了啟發,雖說石球與石條形狀不同,但自來石的原理應該與石球頂門的原理大同小異。
即兩扇墓門關閉時,將石條靠在門後槽內。當工匠走後,石條隨著墓門的關閉也慢慢傾斜,當墓門完全關閉,石條也就滑到了墓門中央,將墓門完全頂死。既然搞清了自來石的原理,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找到挪開自來石的鑰匙!
考古隊員們再次經過翻閱各種古籍文獻,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終於發現了一條崇禎皇帝入葬的記載,從而找到了能夠輕而易舉開啟石門的“鑰匙”。
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亡國之際自縊於煤山,因崇禎皇帝活著時,並沒有為自己修建陵寢,於是他死後,人們就把崇禎皇帝葬進了田貴妃的墓中。
後來滿清進入北京城,多爾袞和順治準備從田貴妃的墓中,挖出崇禎和周皇后進行重新安葬。
在開啟田貴妃墓的時候,工匠們是使用了一種叫做“拐釘鑰匙”的東西。等到安葬完畢崇禎皇帝后,工匠們又是用這個“拐釘鑰匙”關閉了墓室大門,然後離開地宮。
這條線索的發現令專家們興奮不已,但是“拐釘鑰匙”又是什麼呢?
俗話說物如其名,顧名思義“拐釘鑰匙”應該是一把拐著的鑰匙,專家們經過反覆研究實驗,最終用鋼筋製作了一把想象中的“拐釘鑰匙”。
這把所謂的“拐釘鑰匙”是用一條長鋼筋做成,頭部折成一個“∩”形,尾部折成便於捉拿推動的半圓圈形。
當時,考古人員就是將這種鑰匙豎起來插入墓門的門縫中,然後手握住鑰匙尾巴,沿著門縫往下套住“自來石”,並用力沿著卡槽慢慢地推動,結果發現頂在門後的自來石竟然被推動了,而且還立了起來。
當自來石與地面垂直成九十度角時,眾人再一起使力向內推動墓門,這重達幾十噸封閉五百年的墓門終於被開啟,神秘的帝王陵就這樣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雖然自來石看似無法破解,但有了“拐釘鑰匙”,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
由此可見不管是在墓門裡面還是在外面,都可以用“拐釘鑰匙”將“自來石”推開,也能從外面慢慢地將“自來石”放倒,從而來開啟或者關閉石門。
當然這種設計應該是非常保密的,估計連監督陵墓建造的官員也不知道。這不得不讓後人驚歎工匠們的智慧,竟然想出了以一兩撥千斤的辦法,製作出專門挪開“自來石”的“拐釘鑰匙”。
因此皇帝下葬後,即便地宮反鎖,最後一個工匠也可以利用“拐釘鑰匙”開啟“自來石”,開啟墓門,離開地宮!